哦哇資訊網

14歲兒子晚上還跟媽媽睡,父母鬧掰:兒大不避母可能害娃又害已

由 啞鈴媽媽 發表于 歷史2023-02-07

兒大避母,這是基本的育兒原則。不過很可惜,有的媽媽知道這個道理,但卻總做不到。這樣的媽媽,既不能保護自己的隱私,還差點就教壞了兒子。

一位媽媽抱怨,自己養了

14年的兒子

身高176cm

,體重都176斤了。結果,兒子半夜不睡覺,還總想找媽媽。兒子說,一個人在臥室孤單,又害怕,想要跟媽媽一起睡覺。

那天晚上,兒子突然抱著被子站在門口,請媽媽答應自己上床睡覺。兒子眼巴巴望著,期待

跟媽媽睡一個床

。更奇葩的是,媽媽竟然答應了。

這事老公是不同意的,為此老公已經跟老婆吵很多次架了。但寶媽卻堅持說,“兒子在我眼裡,不管多大,都只是個孩子。他

從小就是吃我奶長大的

,什麼沒見過,我有什麼好忌諱的!”

這話聽得老公一陣噁心,老公覺得

兒大就該避母

。可明明老公說的是對的,但在老婆看來,卻還是老公思想齷齪,擔心得太多餘了。況且,兒子小時候有一回被單獨放到一個房間,意外聽到打雷聲,被嚇到了,哭了好幾天。這事老公知道,就應該多體諒兒子。

可這位老公為了說服老婆,甚至當著老婆的面,警告兒子:“這是我的老婆,晚上要跟我睡覺,你以後不許晚上來要求你媽媽陪你睡,知道了嗎?”兒子嘻嘻哈哈地笑,當時是點頭了,沒幾天就又都忘在腦後了。還是會求媽媽抱著睡,摟著媽媽的腰,面對面的睡。

後來,老公看不慣,就搬出去了。老婆找他鬧,老公就說:“我看見兒子那麼人高馬大的樣,就恍惚覺得是個男人在摟著你,我能受了嗎?”

最終,這位老公跟老婆的關係越來越差,倆人鬧掰了。而那位14歲的兒子,也因為戀母情節太嚴重,把媽媽磨得夠嗆,媽媽抑鬱了。

家裡時常充斥著兒子半夜的哭泣,混合著媽媽的大哭。可見,畸形的母子關係,真的會毀人於無形。兒大避母這件事,應該按原則提上日程。

兒大避母的好處是什麼呢?

1兒子性格更健全

兒子大了,卻總是纏著要跟媽媽一起睡,這本身就是一種依賴行為,是孩子性格不健全的表現。這樣的兒子長大後,容易有自卑感,性格不獨立,安全感匱乏,還可能是“寶媽男”,有或輕或重的“

戀母情節

”。

相反,如果媽媽按照孩子的性格養成規律,幫孩子在適當的時間,

積極分房分床

。平時也能做到兒大避母了。那麼,孩子的性格也容易更獨立、更完善。

2兒子會更尊重母親

兒大不避母,母子倆在室內共處,雖然有著血脈親情,但畢竟還是男女有別。就拿那個男孩舉例,兒子都14歲了,人高馬大,

青春期的生理特徵都有

了,媽媽就

應該避嫌

不然,兒子很容易因為媽媽性別的關係,再加上環境的因素,認為媽媽晚上穿著睡衣,躺在床上睡覺的正常行為,都是有失體統,且不值得被人尊重。一旦發展成這樣,媽媽後悔也晚了。

顯然,還是兒大避母,讓媽媽的形象在兒子的心裡,永遠保持整潔、利索、高貴,才能更好的樹立母親的威儀,將來兒子也能更甘心尊重母親。

如何幫助男孩正確避母?

男孩子的性別差異,性別角色,都是在潛移默化中發展變化的。在合適的年齡,行為上恰當避母,也是對男孩的保護。

研究者做了科學實驗,透過喜歡玩具來了解孩子的性別特點,最終發現了這樣的結論:3歲喜歡汽車的男孩由81。8%升到6歲時的91。4%。而在性特徵發育的心理體驗方面,8-13歲的男孩感到很自然的佔比21。5%,18-23歲的男生佔比83。2%;對性特徵發育感覺到好奇、神秘的男性,在小學生階段有4。3%;對性徵出現害羞感,在小學生裡佔2。2%,在大學生裡升到8。06%。

14歲兒子晚上還跟媽媽睡,父母鬧掰:兒大不避母可能害娃又害已

可見,孩子的性角色和性態度,會隨年齡而波動。孩子也很容易因此出現心理波瀾,存在心靈困惑。

孩子的心理認識活動,正是性意識認識和發展的過程。而往往這個過程,極容易被媽媽忽略。所以,讓兒子適當避母才是對男孩的保護。

建議媽媽這樣做:

3歲給男孩分床睡覺,5歲給男孩分房睡覺。雖然年齡段不是固定的,但卻是對男孩的正確引導。在男孩小時候,要鍛鍊孩子的獨立性,培養孩子的勇氣、抗挫力。例如,鼓勵男孩面對恐懼的黑夜、害怕的人等,這些都能鍛鍊孩子的膽量,避免孩子依賴母親。

14歲兒子晚上還跟媽媽睡,父母鬧掰:兒大不避母可能害娃又害已

當然,這個過程裡,媽媽也要給足兒子一份關懷,讓兒子感受到安全體驗,不至於安全感匱乏變焦慮。一般來說,在男孩有了生理反應之前,進入青春期早期階段,就該積極避母,避免跟母親有過度的親密接觸。

互動話題

:你家做到了兒大避母嗎?

釋出於:廣東

TAG: 媽媽兒子男孩老公兒大避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