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寶寶不說話、說話晚、說不清?再不重視真的會誤了孩子!

由 鮑秀蘭診室 發表于 歷史2022-12-28

孩子開始咿呀學語,是每個家庭關心和興奮的大事。

有的家長為自己的孩子說話早而開心,也有不少家長為孩子遲遲不說話擔心:

“寶寶快兩歲了不會說話,發不了幾個音,mama都很少叫,是不是有問題啊?”

每當這個時候,旁人總會用

“貴人語遲”

的老話來安慰他們。

老話真的有道理嗎?

(圖片源自網路)

先來看一個真實發生的案例。

案例

晨晨是雙胞胎中的一個。弟弟在8、9個月的時候發聲很好,晨晨卻一聲都不吭。老人說貴人語遲,並且,晨晨出生後各方面都屬正常範圍,媽媽覺得孩子能走了就沒事,便沒把這事放心上。

1歲4個月時晨晨能走了,卻像變了個人般,脾氣非常暴躁,稍不順心就會發脾氣,又哭又鬧,甚至還會動手打家裡人。持續一段時間後,媽媽帶著晨晨去兒童醫院做了智力測查,檢查後發現晨晨發育落後,醫生建議趕緊去做干預訓練。

經過同事介紹,晨晨聽說寶秀蘭中心對於發育落後的診治干預非常專業,於是就找到鮑秀蘭教授看診。

鮑教授看後診斷為發育落後,建議馬上訓練,千萬不能再等。

經過一段時間的康復干預後,晨晨可以獨立進入教室,非常配合上課,可獨立坐椅子上。能主動說簡單詞彙30個,能模仿說大量詞彙。能分物體大小,認識並說出簡單四個顏色。願意主動表達自己想要的東西。基本能力也追上來了,已經能和弟弟一起去上早教園了。

雖然已經是很好的結果,但如果家長當初能再發現早一些、早點帶寶寶進行干預訓練,也許,晨晨的童年會更快樂一些吧!

(圖片源自網路)

寶寶為什麼遲遲不開口?

每個家長當然都希望孩子口齒伶俐,能言善道,

但在學齡前兒童中約有10%的寶寶因為說話晚,被診斷為

“語言發育遲緩”

造成寶寶說話晚的原因很多,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

原因1帶養問題

無論在門診、公眾號後臺留言或者私信,我們見到最多的也是這個原因。

門診遇到這樣一個孩子,1歲多,大運動正常,跟人互動也挺好,就是不會說話。詢問之下,媽媽承認在照顧孩子的時候,覺得孩子很乖,給個玩具就可以躺著玩好久,於是就自己低頭看手機。輪到奶奶照顧的時候,奶奶塞著耳機聽戲曲,也沒有跟孩子互動溝通。另一方面,據媽媽描述,家裡很安靜,電視也很少開。

家長以為寶寶小,不哭不鬧就好,跟他說話也聽不懂,就各自幹各自的事情。

還有些家長說,自己一個人照顧寶寶,又得做家務又得照顧寶寶,根本沒有時間跟他說話。

這樣無聲的環境中,寶寶沒有一個好的語言環境,學習起來自然就會慢一些

還有一些家長過於溺愛寶寶,寶寶的任何需求都能夠馬上得到滿足。這樣就容易錯過鍛鍊寶寶說話的最佳時機!

(圖片源自網路)

原因2孤獨症

孤獨症的寶寶說話以及交流都會異常,但是這種疾病在3歲以前還沒有辦法確診,只能稱之為疑似。如果寶寶有疑似孤獨症的傾向,家長最好能夠及時到醫院就診。

之前有位媽媽就一直焦慮著寶寶的說話問題,也知道寶寶語言發育遲緩,就在家裡觀察,也沒有干預治療。

到寶寶三歲多的時候,發現比同齡人要落後很多。這個時候再進行干預的話,效果就沒有3歲之前好

原因3智力低下

智力低下的寶寶,常常不能理解和表達詞語的意思,模仿能力也較差,因此給家長呈現的就是不會說話的狀態。所以,

有高危因素的孩子一定要定期體檢,儘早發現,儘早治療

原因4聽力受損

聽力缺陷會嚴重影響寶寶語言的發育,因為語言準備階段寶寶是需要在模仿中發聲,輕微聽力喪失的兒童,還可以看著別人口唇動作學著發音,嚴重聽力受損就很難學習說話了。

除了上述幾個原因外,

遺傳、神經因素造成的失音;腦部受損導致的失語症(多有腦部損傷病史);心理因素造成的選擇性緘默

等也會導致寶寶說話晚。

(圖片源自網路)

0~3歲是語言發育最迅速的黃金時期,如果語言發育遲緩,以後恢復到正常語言功能的機率和水平相對較低。而且,

語言發育遲緩對孩子的影響是全方面的,不僅影響語言發展,也關係孩子的心理、智力、社交等方面

所以爸爸媽媽

一定要密切關注孩子的發音情況,

一旦發現

孩子說話吐字不清,大多數人聽不懂,與小朋友交流存在障礙,3週歲還講不出完整的句子,開口晚,不會講話以及口吃等情況時,一定要第一時間帶孩子去正規機構檢查是否有異常,並及時採取有效干預措施

,千萬不要再用“貴人語遲”來找藉口了。

瞭解寶寶的語言發育規律

語言的發展不是一蹴而就的,每個孩子都需要經歷牙牙學語的過程,從無意識的發音,到能夠理解他人的語言,再到完全自如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寶寶的語言發育遵循著一定的規律:

0-1歲:語言準備期

基本上以簡單的發音為主,“咿咿呀呀”“啊啊哦哦”,就表明開始說話了。只要寶寶哦哦啊啊,你就要及時迴應。

1~1.5歲:語言理解期

能聽懂簡單的詞語,比如你說“不行”搖頭,“吃飯”招手,能用簡單的詞語來表達自己的意願,比如“飯飯”“奶奶”“吃吃”。這時候,寶寶的語言能和動作對應上了。

(圖片源自網路)

1.5~3歲:語言躍進時期

詞彙量增長,能用句子來表達自己的要求,雖然有些時候敘述邏輯有些亂,而且你會經常聽到寶寶到處撿詞語,可能是你說過的,可能是電視上的。

大多數寶寶都是這個規律,能在2歲半3歲比較清楚的表達自己的意思,當然每個寶寶都有個體差異。

所以,

家長千萬不要以小為藉口而忽視寶寶的語言學習能力。到最後,還要歸咎於寶寶不張口說話

教寶寶說話,別犯這幾個錯

寶寶開口說話的早晚,和家長的互動交流有著密切關係

。爸爸媽媽平時要多和寶寶面對面交流,鼓勵寶寶開口。

當寶寶發音時,家長要及時給予迴應,這樣會激發寶寶對發音的興趣。

寶寶說話比較晚的,家長要反思一下是不是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寶寶不說話、說話晚、說不清?再不重視真的會誤了孩子!

(圖片源自網路)

誤區1一直用疊音字教寶寶說話

“寶寶,飯飯了”、“喝奶奶了”、“寶寶看,那是狗狗……”用疊詞和“嬰語”說話是寶寶語言特定階段的表現,有些家長以為寶寶只能聽懂這些兒語或覺得有趣,也用同樣的語言與寶寶講話,這樣做就很可能拖延孩子過渡到說完整話的階段。

解決辦法:

兒語的特點是發音清晰、吐字緩慢、聲調較高、帶有感情、句子短而重複多,如“寶寶!媽媽—愛你”。這樣更加有利於寶寶分辨語音,進而學習。

但兒語雖好,當寶寶1歲左右的時候就不要用了,改用

“媽媽語”,即採用緩慢的長音、高音來說話

,比如放慢我們說話的速度對寶寶說“吃——飯”“喝——水”等。如果我們能把嘴巴張大,作出誇張的面部表情,會更有利於寶寶理解語言並學會說話。

寶寶不說話、說話晚、說不清?再不重視真的會誤了孩子!

(圖片源自網路)

誤區2

模仿寶寶的錯誤發音

寶寶在剛學說話的階段,常常會發出一些不準確的發音,如把“吃”說成“七”,把“姥姥”說成“鬧鬧”,“蘋果”說成“蘋朵”等等。有些爸爸媽媽覺得好玩,於是重複寶寶的錯誤語音。這樣做會讓寶寶得到錯誤暗示,認為自己的發音是對的,以至於很長時間很難改正過來。

解決辦法:

爸爸媽媽應當用正確的語言與寶寶說話,在正確語音的指導下,寶寶的發音自然會逐漸正確。

誤區3

語言環境太過複雜

一個家庭裡,父母一般教孩子普通話,老人教孩子方言,這樣混亂的語言環境會大大增加孩子學說話的難度,甚至讓寶寶感到迷茫和困惑,而不願意開口說話。

解決辦法:

如果家庭成員來自不同的地方,那麼在寶寶學說話的前期請統一說普通話,包括老人。等孩子語言基礎差不多了,再讓老人教孩子方言,提醒孩子不忘本。

寶寶不說話、說話晚、說不清?再不重視真的會誤了孩子!

(圖片源自網路)

誤區4

不等孩子開口就滿足

很多家長都會這樣,孩子只要一個手勢,家長就知道孩子想要什麼,例如寶寶指著水杯,媽媽就馬上遞過去,不用寶寶開口就滿足了寶寶的要求,寶寶掌握了“捷徑”,體會不到說話的成就感,就慢慢地懶得開口了。

解決辦法:

在孩子學說話期間,家長可以裝作不懂寶寶的肢體語言或詞語,引導TA說出更多想法。例如,在寶寶指著水杯要喝水時,媽媽領會了意思,沒有立即滿足,而是引導寶寶說出來,即使是簡單的“水”、“媽媽”、“要”,也能刺激寶寶的語言發育,對學習說話是非常有好處的。

誤區5

用電子產品“穩住”孩子

很多家長忙於家務,沒有時間陪伴寶寶,就會把電子產品當作“保姆”來陪孩子。

但電視裡的動畫片,早教機播放的兒歌和故事也很難助力寶寶說話。長時間盯著影片不說話,還會影響孩子的語言表達甚至影響視力和大腦。

寶寶不說話、說話晚、說不清?再不重視真的會誤了孩子!

(圖片源自網路)

解決辦法:

不要讓孩子跟著電子產品學說話。如果想聽想看,最好是家長和寶寶一起,並且合理控制時間。

將電子產品替換成繪本,不僅能增進親子感情,有助於寶寶學習發音。可以和寶寶討論劇情,比如將陳述式的“小熊住在森林”換成“小熊的家在哪裡呀?”引導寶寶說出更多詞語。

平時,家長還可以多帶寶寶到戶外玩耍,和同齡小夥伴接觸外面的人和新鮮事物,能引發寶寶的好奇,鍛鍊說話能力。

TAG: 寶寶語言說話孩子家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