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酒後失言還是真情流露?龐統雖擅施奇計,但卻並不認同劉備的仁義

由 萬事之始 發表于 美食2023-01-31

圖片來自網路

從劉備任命龐統為軍師中郎將開始,就意味著劉備集團要將兵力分成兩部分,去執行兩個大任務了。

一部鎮守荊州,另一部自然是攻打益州了。

後漢時期,由於戰爭頻仍,部隊需要大量的參謀人員,也由此,劉備、曹操和孫權分別給參謀人員原創了三個軍職出來。

曹操獨原創的軍職是軍師祭酒。

這個祭酒的來頭很大,是曹操是仿效“五斗米道”建立起來的。

東漢順帝時,張道陵創立道教後,為了便於管理和教化民眾,設立了“二十四治”。負責每一“治”的首領,就稱為“祭酒”。

到了曹操這裡,在設立參謀處的時候,就把“祭酒”這個頭銜拿過來安在了參謀處主任的頭上,變成了軍師祭酒了。

在孫權這裡,也有類似的官職。如魯肅就被拜為“贊軍校尉”。

而在劉備這裡,則把參謀處主官的名字命名為軍師中郎將。

但要注意的是,孫權的贊軍校尉與劉備的軍師中郎將和曹操的軍師祭酒可不一樣。

曹操的軍師祭酒只有參贊謀劃之職而無領兵作戰之權,而孫權的“贊軍校尉”和劉備的軍師中郎將則不同,既有參贊謀劃之職又有領兵作戰之權。

由此可見,後漢時期的這三位大佬對軍權的控制力度以曹操為首,同樣也說明,那位奸雄了一輩子的曹操手裡面根本就沒有信任之人。

劉備把軍權一分為二,分得很平均。除荊州水師未分開之外,其餘各部基本上都分成兩份。

文臣,劉備帶走了龐統、法正和麋竺;武將,劉備帶走了黃忠和魏延。

部曲兵馬也一分為二,一部由陳到、魏延率領入川;後勤部門也分為兩部,一部由麋竺帶領入川,剩下的一部部曲和後勤部門由趙雲和麋芳執掌。

這種分法,是符合當時劉備集團的實際情況的。

關羽是劉備集團的水師創始人和水師統領,在由漢水和長江環繞的荊州,水戰為上。因此,誰都能離開荊州,關羽也不能離開。

後世那些不明就裡就嚷嚷著要用趙雲或者魏延替換關羽鎮守荊州,抨擊諸葛亮不會用人的人,都是在亂講。

那為何不是諸葛亮入川,而是龐統入川呢?

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諸葛亮和龐統雖然都是荊州計程車族,但要論資源的豐厚,還是諸葛亮佔優。

而且,諸葛亮投奔劉備得早,在身邊已經形成了一個荊州派的圈子,把諸葛亮留下更有利於荊州的穩定。

其二、諸葛亮的長處在於施政,想當年,他自比的可是“管、樂”。

而龐統則不同,他擅長的是奇謀,在他的自況中,是這麼給自己定位的:

“論帝王之秘策,攬倚伏之要最,吾似有一日之長。”

什麼叫做“論帝王之秘策”?指的就是陰謀詭計;什麼叫做“攬倚伏之要最”?指的就是隨機應變。

要論守,自然是越穩當越好;可要攻,自然是奇謀百出為好。

圖片來自網路

要攻佔益州,在名義上是去幫忙的。打著幫忙的名義去搶人家的基業,這種事情並非諸葛亮擅長,而恰恰是龐統擅長的。在加上一個善於幹“黑活”和“髒活”的法正,劉備攻打益州的班子簡直就是絕配。

果然,龐統一出手就震驚了劉備。

在劉備與劉璋會於涪城的時候,龐統建議:

“今因此會,便可執之,則將軍無用兵之勞而坐定一州也。”

抓住劉璋就能平定益州?劉備可不這麼認為。

在劉備看來,益州的歸屬從來都不是劉璋說的算,而是益州計程車族們說的算。只要給予了這些大家士族們足夠的利益,益州早晚都是自己的。

可這卻需要時間。

龐統是荊州士族,法正是不得意的關中士族,如果一入川就對包括劉璋在內的益州士族動手,吃相就過於難看了。

龐統和法正可以不在乎,反正他們也不是益州士族,把益州士族消滅掉,正好可以給荊州以及關中士族騰地方。

龐統和法正可以這麼想,但劉備卻不能這麼做。他太知道世家大族的重要性了。

想當年,他在涿郡起兵,處處受人白眼,雖然立有大功,卻無立錐之地。好不容易獲得了孔融的一次邀請助拳,把劉備受寵若驚地大叫:

“孔北海知世間有劉備耶?”

之後,就連陶謙想要把徐州交由劉備執掌,劉備都不敢要。還是孔融和陳登二人透過關係找到了袁紹,在獲得了袁紹的首肯之下,劉備才戰戰兢兢地接過了徐州。

可當曹操拿下了徐州之後,劉備費盡心思拉攏的幾個徐州士族紛紛離他而去,如陳群。只有陳登還算是厚道人,替劉備說了幾句話,可隨即就被曹操打發到廣陵當太守去了。

廣陵雖然是個好地方,可也是一個危險的地方,那可是與江東孫策勢力相鄰的地方。這種地方沒有安排給曹操親信的大將鎮守,反而派給了剛投奔曹操的陳登鎮守意味著什麼?

在歷史上,凡是出現這種行為的,都是把不信任的人派過去起消耗作用的。

失去了徐州士族的支援,哪怕劉備再不情願,他也只能乖乖跟著曹操到了許都。

鑑於自己所經歷過的苦,劉備拒絕了龐統的提議:

“初入他國,恩信未著,此不可也。”

聽聽,劉備“此不可也”的前提是“初入他國,恩信未著”,而非不想把劉璋幹掉。換言之,只要劉備覺得“恩信立”了,那自然也就是“此可為也”了。

劉備攻打益州有兩個心理負擔:

其一、自己的“仁義”名聲。

劉備的名聲好嗎?

應該說,在攻打益州之前,劉備的名聲還不錯。尤其在荊州,由於諸葛亮等一些世家大族的投靠和有意識地讚揚,劉備很是收穫了一波加持。

而且,在曹操南下之時,劉備帶著他那可憐的幾千兵馬來到襄陽城下的時候,又拒絕了諸葛亮攻打襄陽的建議:

“吾不忍也。”

是真的不忍嗎?恐怕未必。

圖片來自網路

要知道,此時荊州的兵權都集中在蔡瑁、張允手中,襄陽又在戰爭的一線,荊襄的大部兵馬都集中在這個地區,以劉備的幾千兵馬能在短時間內攻下襄陽嗎?

如果攻不下,曹操的南下大軍已經近在咫尺,聽聞劉備攻打襄陽不克,定會率軍倍道而進。到那時,劉備定會被曹操與荊州軍夾擊於襄陽城下。

作為久經沙場的“老油條”,劉備豈能不知道這其中的厲害?

因此,劉備所謂的“吾不忍也。”其實應改為“吾不能也。”

緊接著,另一幕出現了。襄陽城內以及周邊的百姓聽說曹操要來,劉備要跑的訊息後,紛紛選擇跟著劉備。

這讓劉備既感到這些年“人設”沒白設的欣慰,又讓他感到頭疼。

作為沙場老敗將的劉備,他太知道逃跑時輕車簡從的重要性了。要知道,想當年他和袁紹聯合意欲偷襲許昌卻被曹操反偷襲的時候,他可是一見曹操的大旗,扔掉老婆孩子就跑的。

可這些願意跟著劉備一起“跑反”的人他也不能扔下不管。這些人可不全是普通老百姓,大多是願意跟隨他的荊州士族。

普通老百姓家裡能有啥?全部家產充其量一副擔子、一輛小車就能搞定。可大家士族則不然,動輒幾十輛、上百輛車。

讓劉備頭疼的是,這些人他是真不想帶,可又不能不帶。帶了,在很大機率上自己要跑不掉;不帶,他這幾年精心設計的“人設”就將毀於一旦。

沒辦法,劉備只得命關羽用船帶走了一部分,大部分人跟著他走陸路奔往江陵。

其實,這些人也是不太聰明,他們都是被當年曹操為父復仇屠了徐州的經歷嚇怕了。要知道,那可是自董卓之亂後逃到徐州的幾乎所有士族啊!幾乎被曹操一網打盡。

但這次的情況是不同的,只要稍加判斷,就知道曹操此來肯定不會大開殺戒。

曹操已經奠定了在北方的地位,此次南下就是為了統一全國來的。在這種局勢下,曹操給這些士族們帶來的只能是笑臉,而非大刀。

可是這批人已經被曹操嚇破膽了。

這就苦了劉備了,再不願意,他也只能帶著這些人一起走了。

當然,該有的“人設”還是要有的:

“夫濟大事必以人為本,今人歸吾,吾何忍棄去!”

其二、益州世家大族是否支援

對於益州的世家大族能否支援自己,劉備是沒有把握的。

在益州,世家大族主要分為了本土派、東州派、南中派。

南中派地理位置遙遠,先不提;東州派已經有法正和孟達投靠,僅剩下個李嚴。只有本土派是劉備搞不定的。這也是劉備為何不敢在涪城就對劉璋動手的原因。

劉備的擔憂並非沒有道理,因為直到他佔據了益州之後,那些利益沒有得到滿足的世家大族們仍然時不時的給他找麻煩。

劉備與劉璋涪城相會之後就率兵趕往葭萌關。至於出兵攻打張魯?那是不可能的。

劉備入川是幫助劉璋抵禦張魯的,既然張魯沒有主動來攻,自己為何還要主動去打?

那劉備幹了些什麼呢?只有一件事:

“未即討魯,厚樹恩德,以收眾心。”

這個“眾”指的是誰?自然不是普通百姓,而是世家大族。

不得不說,劉備在葭萌關屯兵1年,取得了很大成果。不僅部隊由1萬餘人擴張到3萬餘人,而且還器械齊備,糧秣充足。由此可見,劉備對川東北士族的收服還是有成果的。

可劉備是來幹嘛的?

龐統見劉備動了心思,就獻計三條,劉備依中策行事,一舉斬了劉璋部將楊懷、高沛,佔領了白水關。

這一次,劉備的“仁義”消失了。他為了讓剛歸附自己的白水關3萬將士為其所用,下令“質諸將並士卒妻”。

這個做法如果換在曹操身上,大家或許不會吃驚,可一貫以“仁義”面目示人的劉備竟然也用這一招,就不得不讓人吃驚。他的“仁義”哪裡去了?

緊接著,另一幕出現了。

在打下涪城之後,劉備舉辦了一次酒會。在酒會上,劉備志得意滿,乘著酒興對龐統說:

“今日之會,可謂樂矣。”

奪取同宗的基業為“樂”?大家猜猜,劉備的這番話是酒後失言還是真情流露?

龐統卻說:

“伐人之國而以為歡,非仁者之兵也。”

大家再來猜猜,龐統的話是酒後失言還是真情流露?

其實,這兩人的話都不是酒後失言,都是真情流露。

圖片來自網路

可能有人會說,龐統裝什麼裝?你成天給劉備出一些奪取同宗兄弟基業的主意,現在反過來指責自己的領導不厚道,到底是誰不厚道?

可大家卻忽視了一點,那就是漢朝士大夫們約定俗成的道德準則。

劉備之所以不受士族看重,並非僅是出身問題。

要知道,劉備家庭雖然敗落,但依然是漢朝宗室,大義的名分仍在。

不要說劉備的家族史是杜撰出來的,如果劉備的出身真的是假的,那麼,當他和漢獻帝、劉表、劉璋聯宗的時候,他們為什麼不提出質疑?

如果劉備的出身真的是贗的,他又哪裡來的對搶佔同宗基業的心理負擔?

既然此,那為何漢朝計程車大夫們為何還要給劉備安了一個“梟雄”的名頭呢?

所謂“梟雄”,指的是兩層意思:

其一、強橫而有野心

其二、對“梟”這種鳥類生活習性的誤解而引申出來的含義,指的就是“背刺”。

漢朝計程車大夫們對“背刺”這種行為非常痛恨的。他們結合劉備投奔過的公孫瓚、陶謙、曹操、袁紹、劉表的一系列經歷,認為劉備就是“梟”這種人物。因此才給劉備安了這麼一個名頭。

而龐統呢?他雖然盡給劉備出一些“奇計”,但這是一種職務行為,並不意味著他的道德感認同劉備奪取同宗基業這種行為,這就是龐統內心的矛盾之處。

他認為,職業是職業,道德是道德,二者不能混為一談。這種做派類似於那些在公事上盡做壞事,可在私德上卻可圈可點的人。這種人在歷史上大有人在。

正是因為龐統的這種“公私分明”的做派,他才會在劉備得意忘形之際脫口而出“伐人之國而以為歡,非仁者之兵也。”

看似酒後失言,但其實是真情流露。

而劉備呢?則恰恰相反。

劉備的發跡之路是坎坷的,從混社團開始,一生顛沛流離,就沒過過一天好日子。他的內心是沒有士大夫們這種道德感的。只不過在群雄爭霸的時候,他一沒有世家大族的支援,二沒有過人的本領,因此,他也只得營造出一副“仁義”的人設,不然,他拿什麼與群雄抗衡?

可當劉備奪取了涪城,認為攻佔益州已經指日可下之際,他終於按捺不住自己內心的真情實感,再加上喝了點酒,脫口而出那句經典的“今日之會,可謂樂矣。”

同樣,劉備的這句話看似酒後失言,但實質上仍然是真情流露。

至此,劉備所需要維護的“仁義”人設已經煙消雲散了。換句話說,他已經不再需要用“仁義”這個人設來掩飾自己的野心了。

攻下成都後,劉備為了安撫那些跟著自己打天下的人,下令除官府儲存的物資不能搶佔外,其餘的都分給將士。這種行為哪有一絲劉備過去“仁義”的影子?和拔城後放假三天又有何區別?

圖片來自網路

TAG: 劉備曹操龐統士族益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