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自從高俅退役,中國古代蹴鞠就沒緩過勁來

由 御史大觀 發表于 美食2023-01-20

羅納爾多退役了,巴西足球8年沒緩過來。

齊達內退役了,法國足球12年沒緩過來。

高俅退役了,中國足球將近一千年都沒緩過來。

宋末元初之際,與趙孟頫

、王子中、

牟應龍

等齊名的“吳興八俊”之一錢選非常激動,他在偶然間看到了一幅蘇漢臣的《宋太祖蹴鞠圖》。這幅畫本來是宮廷秘藏,普通人根本見不到,錢選回到家後,趕緊憑藉記憶將其臨摹下來。

“蹴鞠圖舊藏秘府,今摹圖之,若非天人革命,應莫觀之,言何畫哉。”

目前,這幅《

宋太祖蹴鞠圖》被收藏在

上海博物館。

罕見的蹴鞠圖畫題材——-《宋太祖蹴鞠圖》

宋太祖蹴鞠圖》的原作者蘇漢臣是河南開封人,擅長兒童題材的繪畫,

善於把握和捕捉特定環境下兒童的心理動態,並透過兒童的具體活動來反映風土民情。

宋徽宗時,蘇漢臣被選拔為

宮廷畫師,曾與《清明上河圖》《千里江山圖》的作者張擇端當過一段時間的同事。

蘇漢臣-秋庭戲嬰圖

蘇漢臣的《宋太祖蹴鞠圖》現在已經見不到了,不過多虧錢選記性好,將這一幅很有可能要塵封的蹴鞠圖給流傳下來。我們現在看到的南宋以後的很多《蹴鞠圖》大多是以《宋太祖蹴鞠圖》為藍本進行創作的,基本上是三五個人圍在一起,有可能是孩子,有可能是侍女,還有可能是成年人,這種踢球的場景大多帶有表演性質。

《宋太祖蹴鞠圖》中共有6名球員,分別是宋太祖趙匡胤、趙匡胤的弟弟趙光義、丞相趙普、大將軍楚昭輔、曾擊敗過楊繼業的忠武軍節度使党進、被“杯酒釋兵權”的石守信。

從圖中情景可以推測:宋朝初年,宋太祖趙匡胤下班後召集趙光義等人一塊踢足球,共同參加的還有剩下的那4大名臣和開國功勳。

根據幾人的穿著及站位可以看出,那名雙手背立、神情從容、體態豐盈,動作瀟灑、一氣呵成,正在顛球的就是趙匡胤。

站在他對面準備攔截的是丞相趙普,他佝僂著身子,身體前傾,雙手緊握,時刻準備斷球。

宋太祖蹴鞠圖

剩下的4人,都面帶笑容,湊在一起,好似正在交流趙匡胤和趙普兩人誰的球技更高超一些。

仔細分析這幅圖畫,多多少少會給人一種“穿越感”,第一次看到這幅圖的人也會下意識地反駁,“這該不會是假的吧,一看就是虛構的”。給大家造成這種印象和想法的主要原因,可能有以下幾點:

第一,趙匡胤踢蹴鞠的機率到底有多大?第二,《宋太祖蹴鞠圖》的“蹴鞠”怎麼跟現代足球那麼相似。

下面,一個問題,一個問題的瞭解。

蹴鞠的起源與發展

1。蹴鞠的起源

對於蹴鞠的誕下,就算沒有專門去了解過這方面知識的,也多少會了解一些相應的歷史。比如,

蹴鞠,又叫“蹋鞠”“蹴球”等,史料中最早關於蹴鞠的記載,可追溯到戰國時期,這種運動在唐宋之後更加盛行。戰國時期,稱古代足球為“蹋鞠”。

“蹴鞠”這個名詞最早被提及是在《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書中記載:

項處身體不舒服,請來淳于意為他診脈。透過把脈,淳于意得到項處得了牡疝病,叮囑他千萬不要劇烈運動,不要操勞過度,要多喝熱水,注意休息,要不然可能會吐血而亡。可是,項處非常迷戀蹴鞠,兩天不踢腳趾頭就癢癢的。他沒有聽從淳于意的話,偷偷去踢了球。就在踢球時,導致他出了很多汗,腰部發寒,開始吐血。

淳于意為他診脈後,連連搖頭,“都怪你太喜歡

踢球

了,如果你聽我的話,不去踢蹴鞠,那還有的救,現在連我也沒辦法了,你頂多只有一天的時間了”。

果真,第二天傍晚,項處因為吐血過多而亡。

《戰國策·齊策》中記載:“臨淄之中七萬戶……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擊築、彈琴、鬥雞、走犬、六博、蹋鞠者。”

當時的齊國都城臨淄發展得非常好,百姓有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包括吹拉彈唱各種樂器,還有鬥雞、賽狗這一類的活動,以及下棋、踢球等,這說明,在戰國時期,蹴鞠已經是一種非常盛行的娛樂方式。

如果再往前追溯,蹴鞠的前身就是石球。在丁村文化遺址中,曾出土過10萬年前的“石球”,許家窯文化遺址也曾出土過大量的4萬年前的石球。

那時的石球還是一種狩獵工具,是原始人類解決溫飽問題的主要生產資料,還談不上娛樂用品。直到原始社會後期,才開始出現可以用腳踢的石球以及鏤空製作的陶球,這是蹴鞠的原型。

自從高俅退役,中國古代蹴鞠就沒緩過勁來

戰國時期的毛丸

明朝《太平清話》中記載:“踏鞠始於軒後,軍中練武之劇,以革為元囊,實以毛髮”。

大量史料記載,蹴鞠起始於黃帝時期,一開始用來訓練士兵,是一種練兵工具,主要用於鍛鍊士兵的協調能力、爆發力、團結協作能力和反應能力。

到戰國時期,蹴鞠已經有了娛樂性質,這時的蹴鞠一般採用動物的皮製作,裡面再塞上毛髮等,這是一種實心球,被稱為“毛丸”。

其實,蹴鞠在宋朝之前大多都是實心球,而非充氣球。

漢朝時期,蹴鞠運動發展得很快,這一時期,蹴鞠主要還是用於休閒娛樂。史料中記載:康莊馳逐,窮巷踏鞠;上以弓馬為務,家以蹴鞠為學。這種閒下來就踢球,街頭巷尾都有踢球的盛況,現在可見不到了。

此外,蹴鞠在漢朝時還衍生出了表演性質。當時的表演就是在樂器的擊打伴奏下,表演人員用腳、膝蓋、肩膀和頭部等控球,類似於雜技,有單人單球,有單人雙球。不過,這種表演表現出的技藝又與現在足球運動員使用的各種技巧很類似,如膝蓋頂球、單腳停球、魚躍、倒勾、凌空等動作。

自從高俅退役,中國古代蹴鞠就沒緩過勁來

古代足球競賽就是出自這一時期。當時已經有了足球場,與現在相同,都是長方形的,是東西方向設定,在坐南朝北的方位上還設有專門看球的大殿,四周有圍牆,被稱為“鞠城”。

東漢李尤的《鞠城銘》對當時的蹴鞠場地進行過描述:

圓鞠方牆,仿象陰陽。法月衝對,二六相當。建長立平,其例有常:不以親疏,不有阿私;端心平意,莫怨其非。鞠政猶然,況乎執機。

此外,蹴鞠更重要的還有練兵職能。班固在《漢書》中記載:霍去病西征匈奴,閒暇之際,經常開展蹴鞠訓練專案,一方面來凝聚人心,來提高士氣,一方面來鍛鍊士兵體魄,保持良好的身體狀態。

自從高俅退役,中國古代蹴鞠就沒緩過勁來

唐宋時期的蹴鞠運動較之前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首先,唐朝末年出現了充氣球,不再使用以前塞滿毛髮的實心球。

唐代仲無頗的《氣毬賦》中記載:

氣之為球,合而成質。俾騰躍而攸利,在吹噓而取實。盡心規矩,初因方以致圓;假手彌縫,終使滿而不溢。苟投足之有便,知入門而無必。時也廣場春霽,寒食景妍。交爭競逐,馳突喧闐。或略地以丸走,乍凌空以月圓。

其次,蹴鞠運動中首次出現球門。

漢朝時期雖然有了球場,但蹴鞠只是媒介,考驗的還是運動員之間的直接對抗。球門出現後,這種人與人之間的對抗性降低,但是卻提高了踢球的標準。這時只有一個球門,球場中央豎立兩根高三丈的球杆,上部的球門直徑約一尺,叫“風流眼”。

自從高俅退役,中國古代蹴鞠就沒緩過勁來

唐朝蹴鞠

馬端臨在《文獻通考•樂考二十》中記載:“蹴毬蓋始於唐,植兩修竹,高數丈,絡網於上為門,以度毬。毬工分左右朋,以角勝負。”

每支球隊有12人或16人,每個位置都有各自的名稱,分別是球頭、驍球、正挾、頭挾、左竿網、右竿網、散立等,就像現在的前鋒、中鋒、前腰、後腰、左邊鋒、後衛等一般。

當時的對抗主要是隊員輪流顛球,每組開始後,由隊長負責將球踢向風流眼,哪一隊中得多,哪一隊就能獲勝。

自從高俅退役,中國古代蹴鞠就沒緩過勁來

第三,這一時期的蹴鞠踢法逐漸規範起來。

不論是皇宮內院還是普通百姓,都喜歡踢球。就連女子也有專門的蹴鞠活動,現在流傳下來的很多文物,如宋代銅鏡、瓷枕等都有女子踢球的場景。

自從高俅退役,中國古代蹴鞠就沒緩過勁來

出人意料的是,宋朝時期已經出現了現代足球俱樂部的雛形,當時稱為“齊雲社”,又稱“圓社”。這些社團是專門組織、宣傳、推廣蹴鞠活動的機構,齊雲社當時還制定了社規。

宋朝蹴鞠活動的興盛

相對比,現代足球的首個俱樂部是於1857年10月24日,由納撒尼爾·克雷齊克和威廉·普雷斯特(William Prest)二人組建成立的謝菲爾德足球隊。第一個現代足球協會是英格蘭足球協會,創建於1863年。這比起中國宋朝時期成為的圓社要晚700多年。

自從高俅退役,中國古代蹴鞠就沒緩過勁來

宋朝人對蹴鞠的喜愛從《宋太祖蹴鞠圖》中就可以看出。

元朝在歷史上本來時間比較短,這時的蹴鞠主要用於節慶,湖南博物館中有兩塊足球紋銅鏡,鏡背面浮雕著的就是一對男女正在對踢,這些女子不是普通人家的女孩子,而是專門陪人踢球的藝人。這一點與以往的蹴鞠活動又有稍微的不同。

自從高俅退役,中國古代蹴鞠就沒緩過勁來

明朝時期,蹴鞠經歷過一段波折。

《明史》記載,擁兵三吳、稱兵割據的吳王張士誠的弟弟張士信,“每出師,不問軍事,輒攜樗蒲、蹴鞠,擁婦女酣宴。”

在張士誠的弟弟那裡,蹴鞠已經衍生成不一樣的娛樂活動。受這方面影響,朱元璋稱帝后,嚴令禁止軍士搞蹴鞠活動。但事實上,這種“明令禁止”影響不到蹴鞠在民間的發展。

蹴鞠活動伴隨著手工業、商業的發展而越發繁榮。這時的蹴鞠圓社更多,而且還發展出了專門的活動口號。根據

《蹴鞠圖譜》記載,明初時這樣的口號有45個,到明朝中後期,已經增長到了130個。

到清朝時,史料上關於蹴鞠活動的記載非常少。但清朝人創新性的將蹴鞠與溜冰結合起來,創造了冰上蹴鞠活動,一邊溜冰,一邊踢球。

清代中期以後,隨著西方現代足球的傳入,傳統的蹴鞠活動基本上被現代足球所取代。不過,古代蹴鞠並沒有消亡,而是轉換形式,以“踢毽子”的形式得以繼承和發揚下來。

自從高俅退役,中國古代蹴鞠就沒緩過勁來

仔細看趙匡胤腳底下這個蹴鞠,總感覺有些異常,跟現代足球的模樣,幾乎非常相近。以至於有人懷疑,《宋太祖蹴鞠圖》這幅畫畫的也太假了吧。

自從高俅退役,中國古代蹴鞠就沒緩過勁來

這個蹴鞠一片一片的連線在一起,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與現代的足球有異曲同工之妙,只是看過此圖的人,經常會質疑的地方。

不過,這點並非蹩腳的漏洞,宋朝的蹴鞠確實是由多片組成的。

明代的《蹴鞠圖譜》曾普及過這一內容,書中記載,伴隨著蹴鞠經歷過由實心球向充氣球的演變,其外表也並非一成不變。

蹴鞠的外皮先後經過了從4片向6片,再向8片、12片演變的過程,其中起到關鍵作用的就是從8片演變成12片。

前文提到,

春秋戰國時期,四片蹴鞠;

漢代為

六片蹴鞠,那時的

蹴鞠多為實心球,從形狀而看,有點像現在的美式足球——-橄欖球。

唐代時蹴鞠已經是空心球,多為八片,十二片比較少見,大部分採用內縫法制作。

“八片尖皮砌作球,火中燖了水中揉,一包閒氣如常在,惹拳招踢卒未休。”

到宋朝時,蹴鞠已經發展為12片,

球殼從八片尖皮發展為“香皮十二”片砌成,

重430克左右,與現在專業足球賽事所用的足球差不多重。所用的

原料為“熟硝黃革,實料輕裁”;工藝採用“密砌縫成,不露線角”,蹴鞠要達到“碎湊十分圓”的標準。

自從高俅退役,中國古代蹴鞠就沒緩過勁來

宋朝時,參加蹴鞠活動的人員從著裝上也有著明顯變化:

1、在服裝的選擇上,更加註重實用性,選擇結合競技運動的圓領袍,並把前襟掖紮起。宋代李公麟《五馬圖》中所示,此種“袍”掖紮在右胯,利於騎馬、射箭等劇烈運動,能夠充分解放四肢,擴大四肢的活動範圍,配合四肢的柔韌度,符合蹴鞠運動的實際需要。

2、在衣服的區域性造型設計上,採用“V”字的造型,不論“交領”還是“團領開敞翻折”,都是在領部形成“V”字的造型。這種“V”字造型的服飾,便於頸部運動,能夠在劇烈運動中方便散熱。

3、在頭飾選擇上,採用了當時比較典型的交腳幞頭、幅巾等帽式,用這些東西將頭髮束緊,以防頭髮散落妨礙踢球活動。

自從高俅退役,中國古代蹴鞠就沒緩過勁來

賈旭明、張康曾在相聲節目中提到:自從高俅退役,中國足球近1000年沒有緩過來,實在是對宋朝蹴鞠活動的一大肯定。

近幾年,每逢國際有重要足球賽項,坊間總會流傳這樣一個段子。

嚴格來看,此話雖有戲謔成分,但也能說明宋代蹴鞠活動的與眾不同。

宋朝蹴鞠創造過歷史上很多“第一”,可謂是古代足球的黃金時代。

比如,《宋太祖蹴鞠圖》是目前可以看到的少有的古代帝王參與足球活動的典範。宋朝時,蹴鞠不光有著足夠的民間群眾基礎,還有了正規的足球俱樂部,管理體系很健全。令人難以想象的是,宋朝時期已經舉辦過世界上最早的正規足球比賽活動,蹴鞠已經成為一個完整、成熟的體育賽項。

南宋文人周密在《武林舊事》一書中,曾記錄了一份32人的蹴鞠出場名單,他們來自當時的皇家機構教坊樂部專設的“築毬隊”,你可以把它當成一家國有俱樂部,也可以理解為一支國家足球隊。

自從高俅退役,中國古代蹴鞠就沒緩過勁來

此外,當時的齊雲社還牽頭主辦蹴鞠賽事,叫“山嶽正賽”,每年在都城臨安舉行一次,類似今天的年度盃賽。那時的蹴鞠球星,不光可以透過這種賽事揚名,展示自己高超的蹴鞠技藝。根據史料記載,他們還能獲得更高的身份地位,比如宋真宗時的進士柳三複、宋徽宗時的宰相李邦彥、殿帥府太尉高俅等人,都是蹴鞠運動員出身。

宋朝蹴鞠為何如此特立獨行?

熟知歷史的讀者多半會有一種明顯的感覺,縱觀兩宋歷史,這個朝代雖然軍事力量不強,但是經濟、文化卻非常繁榮,與之前的幾個朝代有著明顯區別。

這種情況的形成,主要與兩宋實行“強幹弱枝”和“重文輕武”的策略有很大關係。趙匡胤是透過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獲得皇位的,他對軍營裡面的道道非常清楚。所以,後來才會有了“杯酒釋兵權”的典故。

別看在《宋太祖蹴鞠圖》上,趙匡胤和石守信踢球很歡,但兩人早已貌合神離。

熟悉宋史的讀者大多對宋朝又愛又恨。宋朝時期,不論是經濟,還是詩詞、繪畫、書法等藝術,都得到了長足的發展,蹴鞠活動就是其中一項代表。這也是宋代蹴鞠活動為何在歷史上比較突出的主要原因,因為這一活動是伴隨著宋朝經濟文化發展而越發活躍起來的,它是宋朝文化大繁榮的重要組成部分。

不過,經濟文化都很強,但唯獨軍事實力太弱,這隻怕不是好事。

特別是靖康之變時,別提民間有多苦,單從被金人擄走的3000多名宋朝皇族宗室女子這事來看,當時老百姓的遭遇只怕更難。

《宋太祖蹴鞠圖》,宋朝蹴鞠文化興盛的典範。

結尾再叨叨一句,巴西出局了,這會不會是內馬爾的最後一屆世界盃?

內馬爾別哭。

TAG: 蹴鞠足球宋太祖宋朝踢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