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消失的人》|他們選擇消失時,都經歷了什麼呢?

由 悅讀智慧人生 發表于 美食2023-01-19

“我們這裡有個小區有人tiào樓了,是個女的,說是20多歲。”

群裡突然跳出這麼一條資訊。

“什麼原因呢?”我問。

“網傳是因為小區實行靜態管理,精神崩潰了。”朋友回覆。

至於那個女孩為什麼要這麼做,隨著她的消失,也無從瞭解。

因為在她下定決定的那一刻,內心的想法,別人是無法瞭解的。到底她都經歷了怎樣的煎熬,最終崩潰而選擇一躍而下來結束這痛苦呢?

“自shā”的背後到底隱藏著哪些不為人知的秘密呢?

《消失的人》的作者唐·吉爾莫,因為弟弟大衛的自shā,也一直在尋找這個答案。

他想不通弟弟為何這麼做,他不停地閱讀有關自shā的書籍、文章和採訪。然而,心中的疑惑非但沒有減少反而增加了。

他了解到當一個人選擇自shā,他留在身後的一件事便是自殺本身。而自殺,卻猶如一座城池,讓人不經意就會踏足其中。

作者透過回憶弟弟一同成長的少年時代,尋訪弟弟生前所到之處,想探究弟弟自shā現象背後的深層次原因。但他發現原因竟如此多樣化,真正的原因活著的人並不能完全瞭解。

儘管如此,他還是希望透過自己的行動,讓更多人關注這樣的群體,讓更多人能理解和關愛他們。

在作者唐·吉爾莫的記憶中,小時候的弟弟有著異於常人的音樂天賦,他演奏的音樂就像莫扎特一樣演奏得行雲流水。

大衛的童年生活即幸福快樂又狀況不斷。比如,在玩摔跤時,大衛一頭撞在暖氣片上;捅黃蜂窩時,被黃蜂蜇傷;隔壁不咬人的狗,把他的臉咬傷;去溫哥華度假時,撞上停車費表;兄弟倆玩枕頭大戰時,他被摔成腦震盪等等。

看到大衛的童年生活,感覺能活著長大真不容易。雖然大衛每次的事故都異常驚險,但他卻依舊陽光燦爛,堅強地面對。

大衛高中畢業後開始追尋自己的音樂夢想了,還和朋友一起組建了一個樂隊。他開始四處打臨工,週末玩音樂。

就這樣,一個曾經性格開朗的少年變成了一個冷酷淡漠的社會青年,一個無法忍受半點孤獨的男人了。

這或許就是成長的代價吧!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在慢慢改變自己。大衛如果能調整好自己的狀態,得到周圍人的關注,或許他就不會走上這條路了。

但是人生沒有後悔藥吃,48歲的大衛選擇在冬天開始最寒冷的第一天,將自己交付給了育空河。而卡車座位上只留下了一個安mián藥的空瓶和他參加一個卡爾加里樂隊時錄製的磁帶。

就這樣他帶著他的快樂和痛苦,丟下了世間的一切,消失在結冰的河水裡了。

生活在白馬城的大部分人都認識大衛,最後見過他的人都說,他看上去毫無異樣,甚至是神采奕奕。

是呀,在外人看來,他和正常人沒什麼兩樣,甚至還更積極上進。可為什麼大衛還是選擇了走這一步呢?

為了更多地瞭解自shā背後的原因,唐·吉爾莫參加了一個會議——“走出黑暗”。

從萊斯特口中得知,自shā率與生活質量指標密切相關。

人們常常以為生活艱難會導致自shā率上升,其實不然。自shā率上升的時期往往是生活狀況看不去還不錯的時候。也就是說,當一切順遂時,一個人便再也沒有藉口將問題歸咎於外在因素,只能回溯自身,由此覺得出問題的一定是自己。

在外人眼中大衛的生活正在逐步好轉,然而,他卻選擇了自shā。

2010年,《科學美國人》刊登的一篇文章也指出:“大多數自shā者實際上過著比平均水平更好的生活。富裕國家的自shā率遠高於非富裕國家的自shā率。比如,在大學生當中,那些成績優良,父母期望值較高的孩子的自shā率更高。”相比於生活境遇,自殺與生活期望更有關係。

史尼德曼認為自shā源於心理傷痛,他簡稱之為“心理痛”。而其他與之相關的因素,諸如沮喪、羞恥、無望、債務、遺傳等都會導致一個人面對無法承受的絕望。

這或許就是大多數人因為無法承受生活的痛而選擇結束生命的原因吧!

寫在最後:

sǐ亡是每一個人的人生目的地,每一個人的人生伴侶。但生命卻是珍貴的,因為只有一次。

所以活著時,願我們都可以珍惜身邊人、善待身邊人、關心身邊人。讓他們在崩潰時有個可以依靠的肩膀;讓他們在情緒低落時可以有地方宣洩。

希望我們可以從《消失的人》中,感悟生命的脆弱,多去關心身邊的人。

TAG: sh大衛生活弟弟吉爾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