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是什麼樣的奇女子讓情詩聖人徐志摩牽掛一生?

由 諾言閱讀 發表于 美食2022-12-05

讓,‘新月派’主將,被譽為‘中國的雪萊’對我國新詩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貢獻的現代文壇最具有特色,最具有才華作家之一的,徐志摩,放棄劍橋大學博士學位義無反顧的回國去追尋她。她到底有什麼魅力?

有人說,愛一座城市,實際上愛的是這座城市裡的某一個人。所以,在愛上這座城市的之前,請先在這裡談一場戀愛吧。這樣,你才能把心留在這裡,如果你愛的人沒有離開這裡,那麼,你的心就會永遠無法從這個城市離開。

在1920年12月的某一天,徐志摩穿戴整齊,像往常一樣去林長民家裡,喝茶,聊天,有時候說點政治,談

點詩詞,林長民這位人稱‘書生逸士’是當時,國際聯盟同志會理事,也是徐志摩老師梁啟超政治上的知己,生活上的摯友,他們是在,倫敦國際聯盟協會上認識的,當時林長民在聯盟協會上發表演講,徐志摩拉著自己在倫敦的好友陳西瀅與章士釗一起去看,這一看,兩人便成了知己好友,忘年交。也正是這個時候認識,林長民的女兒林徽因。

其實感情很玄妙,有的人天天在眼前,你卻對他視而不見;可有的人,只此一眼,便是一生的牽掛。這就是徐志摩見林徽因的第一面的感覺。她到底有什麼吸引力,值得徐志摩牽掛一生吶?

其實徐志摩在美國留學之前就已經與張幼儀在國內結婚,徐志摩在婚姻的低潮時期曾經寫下過這樣的名詩《我不知道風是在哪個方向吹》其實他的一生,風向的基本來自三個方向,也是三個不同性格的女性;人常說,人生如戲,張幼儀是這齣戲中,最早登臺的演員,最後離場的角色。

在那個‘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年代裡,這句話一直是牢牢紮在父輩心裡的女德的標杆,那個時候,雖然張幼儀在校受到西方的教育,聆聽了新的主張,但是她還是接受了她的四哥張公權給她介紹的夫婿,因為她的四哥很疼她,替她看中的人不會有錯。她依然還記得那天,她的四哥從外面興沖沖地回來,告訴她,把她許配給硤石商會徐申如的獨子徐志摩的時候,告訴她,徐志摩一表人才,才氣不凡,倫家世,海寧首富徐家配的上他們聲勢顯赫的張家女兒,雖然她不瞭解他,但也不是一無所知,畢竟,徐家的公子,13歲就寫得一手好文章,被稱為,硤石小神童。

1915年的某一天,徐氏大院舉辦了一場脫胎於舊式中國禮制的西式文明的婚禮,徐志摩迎娶了16歲的張幼儀,想起倆年前,徐志摩的父親給他看張幼儀的照片的時候,說那是他以後的妻子,照片裡的張幼儀給他的第一感覺,說不了好看,也不難看,長得一張典型的中國少女臉,圓潤而柔和,雖然眼睛裡帶著大家閨秀的大氣端莊,可是徐志摩看著照片沒有來的有一種嫌棄的感覺,一直後來這種嫌棄變成了厭惡,直到他們分開。

在那個關乎理想的時代裡,甚至連愛情都是與理想有關,可偏偏,徐志摩是個浪漫理想主義者,直到現在,很多人都說徐志摩對林徽因那種熱烈的愛,只是一種理想。難道真的只是一種理想嗎?

林徽因在民國時期不全是一個奇女子,而且是著名的建築師,詩人,作家,甚至是人民英雄紀念碑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深化方案的設計者。1920年4月跟著父親一起到歐洲遊歷,為的是增長見識;領悟父親的胸懷與抱負,擴張眼光養成以後改良社會的見解能力。同年12月認識的徐志摩那年林徽因16歲。

林徽因給徐志摩的第一印象,秀麗純潔,優雅而靈動,眼睛裡閃爍著智慧的光,穿著一身白衣,好像剛從南國煙雨朦朧小巷走出,帶著一身詩意與清麗,就是這樣的一位女子,讓徐志摩一眼就是一世。

林徽因16歲就跟著父親遊歷歐洲,不管是眼見學識,言談舉止,不必說,與張幼儀相比,一個天,一個地,所以,徐志摩戀愛了,第一次,用自由的名義,從靈魂深處愛上了這個,從自己認為理想中走出的女孩,縱使真的是被自己理想化的女孩又如何吶?

認識林徽因後他的生活一下變得豐富起來,他可以向林徽因傾訴所有的情感,沒事的時候邀請她去跳舞,看戲,談詩詞,聊書法,彷彿每天都是新生,而且他每次邀請都能得到迴應……。。

林徽因被徐志摩這種熱烈的追求著實嚇著了,那時徐志摩已為人夫,甚至第一次相見的時候差點叫這個愛慕自己的男人,叔叔,後來,讓自己的父親給徐志摩寫了一封信,勸解與他,不管怎麼說那時候的林徽因始終是一個16歲的少女。對初始的徐志摩,更多的只是懷著尊敬與仰慕。但是面對徐志摩的追求,雖然惶恐,但也有點羞澀,內心裡也藏著喜悅,面對那個浪漫又多情的男人,哪個少女不心動啊?

當一個少女把最初的惶恐與羞澀褪去後,他們的交往愈加親密起來。特別是林長民去參加瑞士國聯大會期間,林徽因一個人在倫敦悶得實在想哭的日子裡,用林徽因自己的話說,當時她總希望在自己生活裡發生點浪漫的事情,最重要的是,在浪漫中有個人來愛她,這是,一封來自沙士頓的信,無疑,把倫敦的陰沉的天注入一絲浪漫的陽光,也打開了一個少女的心。

1921年6月,徐志摩經狄更生介紹成為劍橋大學特招生與張幼儀一同住在沙士頓。張幼儀便發現丈夫每天一大早往理髮店跑,她明白肯定與一個女人有關,不過不知道其中的細節。其實,徐志摩是為了趕往理髮店對面的鋪子-他用哪裡的地址收取林徽因來自倫敦的信。

他們的交往就像,浪漫的詩人有了靈魂的伴侶,寂寞的少女有了浪漫的詩人一樣,就這樣,他們信件交往了幾個月,可是,一切就像電影突然中斷放映一樣,詩人的靈魂伴侶拋下他回國了,沒有一點留下一點解釋。

徐志摩的愛就像是不斷跳蕩著向前的小溪,歡快熱烈,無遮無掩。林徽因的感情卻像倫敦永恆的輕霧,輕輕暈出迷濛的曖昧。我們將這段感情從記憶的舊書箱中翻出,也只能看出一點模糊的光影。我們用想象描摹光影,再也無法還原那段影像。但,林徽因這三個字,如康橋的輕霧永遠環繞著徐志摩,從不曾從徐志摩生命中消散。

是什麼樣的奇女子讓情詩聖人徐志摩牽掛一生?

以至於徐志摩放棄與張幼儀這段婚姻,放棄劍橋大學博士學位,回國去追尋自己理想中的少女。縱使他愛的,真的只是那個被自己理想化的林徽因又如何?

TAG: 徐志摩林徽因張幼儀浪漫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