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漢景帝殺了恩師晁錯,七國也會叛亂,為什麼一定要將其腰斬?

由 品越傳媒子佳 發表于 體育2021-04-25

白馬之盟

公元前202年,楚漢之爭,劉邦擊敗項羽,統一全國。

出自史圖館

劉邦稱帝后,因曾被項羽封為漢王,因此便以“漢”為國號,史稱西漢。

劉邦稱帝的合法性,來自於諸侯們的推舉。

《史記》中記載,諸侯們推舉劉邦為帝的原因,是因為劉邦在滅秦和打敗項羽的兩件事上功勞最大。

正月,諸侯及將相相與共請尊漢王為皇帝。漢王曰:“吾聞帝賢者有也,空言虛語,非所守也,吾不敢當帝位。”群臣皆曰:“大王起微細,誅暴逆,平定四海,有功者輒裂地而封為王侯。”

因此,劉邦的帝位與秦始皇的帝位,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秦滅六國後,秦始皇認為自己“德高三皇,功過五帝”,因此秦始皇的帝位,代表至高無上,毋庸置疑,因此擁有絕對的權力。

而劉邦的帝位,只是說他的功德比其他諸侯大,所以只是相對權力。

也就是說,漢朝的建立,實質上是按照功勞分戰利品。

劉邦的功勞最大,因此可以分得“帝位”,其次者可以分為王侯。

但是,這種方式就導致了權力架構不穩定。

皇帝、王侯之間的權力邊界劃分不清,同時彼此之間也缺乏信任。

每天朝堂之上,功臣們一起喝酒,酗酒爭功,狂呼亂叫,甚至於拔劍擊柱,無奇不有。

醉,或妄呼,拔劍擊柱,帝益厭之。

之後你看到劉邦殺臧荼、殺韓信、殺盧綰、殺彭越、殺英布,殺得滿手血腥,還落了個“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的評價。

其實就是劉邦得不到安全感,直到最後,劉邦決定換一種方式,以換取漢帝國的穩定與長治久安,於是就有了我們熟知的“白馬之盟”。

白馬之盟,代表著三方勢力:

白馬之盟的主要核心內容,是“非劉氏不封王,無功者不得候”,主要的目的是保證各方利益。

自劉邦開始,丞相都是由軍功諸侯擔任,從蕭何到申屠嘉直到衛綰,除了外戚的呂產,皆是出自軍功元老,或是其後代。

所以你看,蕭何剛死,曹參就收拾行李準備上任,因為按照軍功,就該輪到曹參做丞相。

呂產為外戚,雖然在楚漢之爭立有軍功,但也是破壞了白馬之盟的規則,於是周勃、陳平設計,將呂氏集團徹底消滅了。

之後,漢高祖劉邦第四子劉恆即位,是西漢第五位皇帝,既漢文帝。

文帝即位後,將長安的軍功諸侯們遣回到了自己的封地,為了消除“誅呂安劉”之亂的震盪,漢文帝恢復了“白馬之盟”,丞相由軍功諸侯擔任。

先是參與誅殺呂氏的周勃與陳平,接下來是灌嬰、張蒼。

張蒼一共做了15年的丞相,等到他退位時,第一代功臣已經基本凋零殆盡。

這個時候,漢文帝非常想任用皇后的弟弟竇廣國為相,但有諸呂之亂的前車之鑑,還是選擇了年邁的申屠嘉。

申屠嘉是武士出身,但似乎並不適合擔任宰相,《史記》中太史公對申屠嘉的評價是:

申屠嘉可謂剛毅守節矣,然無術學,殆與蕭、曹、陳平異矣。

意思是,申屠嘉剛正堅毅、品德高尚,但是他不懂權術,又沒有學問,和蕭何、曹參、陳平這些丞相比起來,要遜色不少。

他能夠擔任丞相,純粹是因為漢高祖劉邦遺留下“白馬之盟”的祖訓,文帝看在他的軍功上,也是無奈之舉。

不過按照“蕭規曹隨”的舊例,申屠嘉雖說沒有什麼政績,但也沒有出多大的紕漏。

漢文帝駕崩後,其子劉啟繼位,既漢景帝,申屠嘉繼續留任宰相,但漢景帝遠不如他的父親尊重申屠嘉及其所代表的軍功諸侯集團。

於是西漢迎來了關鍵的轉型期。

轉型

鄧通是漢文帝的一個寵臣,有一次申屠嘉上朝見漢文帝,鄧通就坐在旁邊,因侍寵就沒有行禮。

申屠嘉說完正事,對文帝說,“陛下愛幸臣,則富貴之,至於朝廷之禮,不可以不肅!”,就想殺了鄧通。

因為“唯名與器,不可假人”,你喜歡他可以給他錢,但禮不可廢。

但文帝只是說:君勿言,吾私之,壓根沒當回事。

申屠嘉回府後,就要把鄧通招來,鄧通馬上去找文帝求助,文帝說:“汝第往,吾今使人召若。”

你但去無妨,你去後我馬上把你召回來就行了。

鄧通到了丞相府“通頓首,首盡出血”,回去後和漢文帝哭訴說“丞相幾殺臣”。

從申屠嘉與鄧通的衝突可以看到,軍功集團與皇權之間勢力的均衡。

而到了漢景帝,做法就和文帝不一樣了,畢竟他沒有經歷過諸呂之亂。

漢景帝最信任的大臣,是太子時的老師晁錯。

由於晁錯能言善辯,善於分析問題,被太子譽為“智囊”。

景帝即位之後,跳級提拔晁錯升為“內史”,進入了頂層決策圈。

《史記》中記載,晁錯多次單獨晉見景帝,討論國家大事。

錯常數請間言事,輒聽,寵幸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

景帝對他言聽計從,更改了許多舊法令,於是引起了軍功集團的強烈不滿和抵制。

晁錯的內史府大門朝東,晁錯覺得不方便,就在南邊開了一道門。

本來開道門不算大事,但這道門打穿了太上皇廟的圍牆,一般人可不敢做,晁錯就是依仗景帝寵幸自己。

申屠嘉知道後大怒,就想借著這事殺了晁錯,同時向景帝強調軍功集團的權力。

而景帝只是說,外牆不重要,不致於觸犯法令。

退朝後申屠嘉回到家氣得一病不起,吐血身亡。

申屠嘉的死,意味著白馬之盟建立的權力分配體系開始崩潰。

漢景帝不尊重的,不只是軍功老臣,而是整個“白馬之盟”構建的權力分配體系。

這也是景帝重用晁錯原因之一,朝堂之上,景帝可以借晁錯制衡軍功老臣,而且晁錯還是“削藩”的主要推行者。

漢景帝想要的,是秦始皇的“絕對皇權”,而非白馬之盟形成的相對皇權。

晁錯早年學習的法家思想,於是有了用武之地。

景帝二年,晁錯向景帝提議削藩,上疏《削藩策》。

先是削掉了趙王的常山郡、膠西王的六個縣,楚王的東海郡和薛郡,之後,輪到了吳王劉濞。

齊、楚、吳是漢帝國最大的劉姓王侯,其中最強大的就是吳國。

吳國有海鹽之利,兼冶銅鑄錢,國用富饒,百姓無賦。

而且劉濞與漢景帝還存在著殺子之仇,漢景帝還是太子的時候,與劉濞之子下棋時起了爭執,就被太子用棋盤給砸死了。

各種仇怨與猜忌,景帝與吳王彼此之間都要在強大之中尋找安全感。

此時,晁錯要削掉吳國最富饒兩個郡:產銅的豫章郡和產鹽的會稽。

劉濞只能放手一搏,於是就有了以吳國為首,以“誅晁錯,清君側”為由的“七國之亂”。

七國之亂沒多久,晁錯就被腰斬。

想要平定七國之亂,漢景帝必須團結軍功集團。

為了消除申屠嘉之死帶來的對軍功集團的影響,殺死晁錯,可能是最成本最低的方式了。

平叛

晁錯腰斬後,漢景帝任用了第一代功臣周勃之子周亞夫為太尉領兵平叛,周亞夫僅用了不到三個月的時間,就平定了叛亂。

前143年,曾官居丞相,平定七國之亂最大的功臣周亞夫下獄後被餓死。

根據《漢書》記載,周亞夫的兒子因為私自買賣違禁葬器,而遭到連累被捕下獄,在獄中絕食而亡。

但其實導致周亞夫之死的,是因為兩個更致命的事件。

其一,是廢黜慄太子。

原本太子是劉榮,後來因為薄皇后無子被廢,王夫人在皇后之爭獲勝,於是景帝決定廢黜慄太子,改立王夫人之子劉徹(之後的漢武帝)為太子。

此事遭到了時任丞相的周亞夫,和軍功集團大臣們的反對。

而景帝執意廢黜劉榮,不惜殺人立威,最後終於立劉徹為新太子。

其二,是阻礙王皇后之兄王信封侯。

竇太后希望封王皇后之兄王信為侯,周亞夫搬出了白馬之盟反對,到了中元五年,景帝違反白馬之盟,冊封王信為列侯,君臣間發生嚴重的衝突。

之後就發生了周亞夫被捕下獄,後絕食而亡的事件。

這兩件事的實質,都是軍功集團對皇權擴張的阻止。

漢景帝希望擴張皇權,廢除白馬之盟,而軍工集團則希望維護自身的權力。

周亞夫既是軍功二代,又是當時平定七國之亂的軍功最高者,又處在丞相的位置。

而且周亞夫之父周勃曾為了維護白馬之盟,發動了誅呂之亂。

在這一系列的背景之下,既讓軍功集團對周亞夫抱有極大的期望,又讓景帝懷有嚴重的警惕。

周亞夫很自然的站到了皇權的對立面上。

於是,周亞夫之死也就順理成章了。

周亞夫死後,同為軍功二代的劉舍被罷免,由非軍功集團出身的衛綰接任丞相。

至此,白馬之盟構築起來的體系徹底結束了,也為之後漢武帝空前的豐功偉績奠定了基礎。

到了漢武帝時期,漢帝國成為中國封建王朝第一個發展高峰,開闢了遼闊的疆域,奠定了漢地的基本範圍。

TAG: 軍功申屠晁錯之盟周亞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