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嘴下留情:說朱元璋得位最正,不妨先看清以下三點

由 汲旅談歷史 發表于 體育2021-04-20

文章背景

中國自三代以後,得國最正者,惟漢與明。

匹夫起事,無憑藉威柄之嫌;為民除暴,無預窺神器之意。世或言明太祖曾奉韓林兒龍鳳年號,為其後來所諱言,此不考史實而度以小人之心者也。

這是著名史學者孟森寫在《明史講義》裡面的原話。他認為,在夏商周三代之後,得國最正的兩個朝代是明代和漢代。理由是,這兩個朝代的建立者朱元璋和劉邦都是一無所依,匹夫起事,為了人民群眾出掉暴君,而且沒有想要做皇帝的野心。

本文把問題集中在朱元璋一人身上。在我看來,孟森認為得國最正其實有兩個條件:第一、出身低微,無依無靠;第二、正義之舉、不貪皇位。概而言之就是出身低,有正義。那麼,在這兩者之中,其實,孟森最看重的是正義性。

何以見得?因為朱元璋出身卑微,眾所周知,但是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正義性問題,卻爭議不斷,所以他才緊接著在後面補充說明,認為朱元璋並未曾奉韓林兒的年號,而且還認為持此觀點的人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但是,常言道,盡信書不如無書。因此,雖然我極為佩服孟森前輩的才華與學識,雖然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但是,我依然堅持認為,生而為人,我們還是得有自己的思考。

在我看來,說朱元璋得位最正,還有待商量,需要嘴下留情。既然孟森把關注點放在了朱元璋與小明王的關係上,而且甚至為此有些略失風度,不夠雅量,那麼我們就先啃這塊硬骨頭,探一究竟。

發跡於小明王

說朱元璋發跡於小明王(劉福通)很多人可能不會同意,因為很多人都知道,朱元璋當時投奔的是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起義軍,所以理應發跡於郭子興才是。但是,問題是,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起義軍又奉誰為正朔呢?

關於郭子興起義的歷史記載似乎不甚清詳,因此需要我們根據相關史料進行推測。據錢謙益的《國初群雄事略》記載:

先是至正十一年辛卯五月,潁州妖人劉福通作亂,陷潁州······及十二年正月,定遠縣富民郭興者聚眾燒香,稱亳州制節元帥。

其實在這裡我們能知道的只是郭子興參加了起義軍,而聚眾焚香則因紅巾軍燒香禮拜彌勒佛。由此說明郭子興當時參加的肯定是紅巾起義軍或者說是紅巾軍。但是,由於當時的起義軍很多,最重要的是,這些起義軍並沒有一個統一的政權組織形式,所以,我們就能理解這裡面為何沒有提到郭子興到底歸屬何部的問題。

但是,1355年,劉福通與韓林兒在亳州建立了宋政權。同年郭子興病死。這個時候問題才開始逐漸明朗化。

據《明史·郭子興傳》記載:

子興死,韓林兒檄天敘為都元帥,張天祐及太祖副之。

而《明史·韓林兒傳》也有相似記載:

初,太祖駐和陽,郭子興卒,林兒牒子興子天敘為都元帥,張天祐為右副元帥,太祖為左副元帥。

這兩段材料可以互為印證,說的是在郭子興死後,韓林兒釋出檄文任郭天敘為都元帥,張天佑為右幅元帥,而朱元璋則任左副元帥。這就足以說明,郭子興當時是奉小明王為正朔的。因此,作為郭子興部下的朱元璋肯定也隸屬於韓林兒部,肯定是奉小明王為正朔。

壯大於小明王

其實,郭子興死後不久,郭天敘和張天佑便戰死沙場。然後朱元璋就開始自立,但是當時勢單力薄。

時太祖以孤軍保一城,而林兒稱宋後,四方響應,遂用其年號以令軍中。

由此可見,當時韓林兒的發展勢力十分迅猛,所以朱元璋用他的年號便可以節制自己所統治的軍隊,擁有一支紀律嚴明的軍隊是壯大自己勢力的第一步。

那麼朱元璋的發展壯大大概是什麼時候呢?我想稍微熟悉明史的人大概都比較清楚,應該是從1356年以南京為根據地開始直到1363滅陳友諒之前。

在這段時間裡朱元璋做了哪些事情呢?第一、整頓軍紀,深得民心。第二、1358年二月以康茂才為都水營田使,負責興修水利工程,恢復農田生產,供給軍需。第三、禮請眾多知識分子為自己服務,最著名的當然要數朱升、劉基、宋濂、章溢、葉琛等,尤其是朱升提出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政策被朱元璋貫徹始終。

這段時間(1351年-1363年)劉福通領導的紅巾軍則經歷了一個從發展到高潮再到低谷的階段(由於文章篇幅問題在此點到為止)。據湯綱和南炳文考證,龍鳳政權歷經十三年的時間,雖然以失敗告終,但他們給元朝統治者以沉重的打擊,從根本上動搖了元朝的統治。為南方農民軍的發展創造了條件。《明史·韓林兒傳》這樣記載:

林兒橫據中原,縱兵蹂躪,蔽遮江、淮十有餘年。

太祖得以從容締造者,藉其力焉。

由此可見,我們可以說朱元璋的發展壯大與韓林兒的龍鳳政權息息相關。甚至可以說,在很大程度上,正是龍鳳政權在北方的發展壯大為朱元璋在江南地區的發展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

另外,也正是在朱元璋不斷髮展的過程中,做皇帝的野心開始萌發。這又與知識分子的加入不無關係,因為這些知識分子本身就是封建地主階級的代表,他們之所以願意與朱元璋合作,無非是想維持原先的封建秩序,同時維護自己的利益,正是在他們的不斷慫恿之下,朱元璋的皇帝野心逐漸膨脹。

據陶安的《陶學士文集》記載,這些知識分子從一開始就要朱元璋效法漢高祖劉邦,“以帝王事功期於始見之期。”《明史·劉集傳》記載:

初,太祖以韓林兒稱宋後,遙奉之。

歲首,中書省設御座行禮,基獨不拜,曰:“牧豎耳,奉之何為!”因見太祖,陳天命所在,上大感悟。

而據王世貞的《弇州史料前集》記載:

御座不拜,遂輟龍鳳之號

由此可見,朱元璋的帝王之心已經昭然若揭。很多人還知道,韓林兒在性命攸關的時候,朱元璋把他安置在了滁州,而沒有親自把他接回南京,這種安置其實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是一種幽禁。

小明王之死

1364年韓林兒死於非命。關於韓林兒的死,在當時諱莫如深,因為《明太祖實錄》、《明末紀事本末》、《皇明本紀》等書均無明確的相關記載。《明史·韓林兒傳》這樣記載:

太祖擊走珍,以林兒歸,居之滁州。

明年,太祖為吳王。又二年,林兒卒。或曰太祖命廖永忠迎林兒歸應天,至瓜步,覆舟沉於江雲。

這段話語義及其模糊,這裡面首先陳述了韓林兒被朱元璋安置在滁州,兩年之後就死了。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太祖讓廖永忠去迎接韓林兒回南京,結果在瓜州的地方,船就沉到了大江之中。

這裡面為我們提供了韓林兒之死的兩個可能原因:第一、韓林兒自己死亡,第二、接韓林兒的船出了意外,沉於江中。但這兩個可能原因根本經不起推敲。

第一、韓林兒年輕力勝,而且史料上沒有他患病的相關記載,所以他不可能兩三年的時間裡無故而亡。

第二、如果說韓林兒之死源於一場意外,這更沒有可能性。因為我們知道廖永忠是朱元璋的水軍大元帥,正是由於廖永忠的水師之力,朱元璋才得以攻克南京,滅掉陳友諒,平定兩廣。因此,廖永忠的水上功夫,毋庸置疑。

那麼,我們不得不懷疑,他怎麼會連線小明王從滁州到南京這件小事都辦不好呢?其實,不是辦不好,只是有人讓他辦不好,而有這個能力的人只能是朱元璋。但是在《明史·廖永忠傳》又這樣記載:

初,韓林兒在滁州,太祖遣永忠迎歸應天,至瓜步覆其舟死,帝以咎永忠。

這裡則明確地把責任完全歸結於廖永忠覆其舟而害死了韓林兒。而孟森則認為韓林兒之死也是源於廖永忠自作聰明,多此一舉。他所引用的材料是:

永忠戰鄱陽時,忘軀拒敵,可謂奇男子。

然使所善儒生窺朕意,徼封爵,故止封侯而不公。

但是,問題依然是,廖永忠做這件事情有何動機?韓林兒當時還是龍鳳政權的皇帝,如果自己擅自害死韓林兒會落下不忠不義的罵名,而且既然朱元璋讓他去迎接小明王,足見這件事情其實很重大,沒有人指使和撐腰,他根本沒有那麼大的膽量,也不至於冒這麼大的風險去做一件不確定是福是禍的事情。那麼,在這種重大事情的背後,有資格指使他和為他撐腰的這個人肯定非朱元璋莫屬。

綜上所述,朱元璋剛開始參加起義軍的時候奉小明王為正朔,而他的發展壯大多虧小明王領導的北方紅巾起義軍與元朝統治者的斡旋,但是,最後小明王之死又和他不無關聯。那麼,在這個過程中,孟森先生最為看重的“正義”二字何從談起呢?如此一來,如果還有人仍然認為朱元璋得位最正,我就真的無話可說了。

當然,本文只是從朱元璋與小明王之間的關係的角度來闡釋主題,除此之外,還有很多角度可供探討,期待自己在以後的學習中不斷完善。最後,寫作此文的意義除了讓更多的明史愛好者看清真相之外,更重要的是鼓勵自己往後餘生,要勇於質疑,敢於反思!

四木說史,堅持原創、專注深度、思讀歷史、人更明智!

TAG: 韓林兒朱元璋郭子興小明王廖永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