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這人說他是周公,死後卻慘遭毀墓鞭屍

由 覃仕勇講史 發表于 體育2023-02-05

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四月三十日,自一片石兵敗而還的李自成託名“到郊外祭天”,倉皇撤出了北京。

五月初二,清攝政王多爾袞在吳三桂的導引下,率軍進入北京城。

原本,吳三桂是打著為明覆仇的旗號殺回來的。北京官紳士民並不知道吳三桂已經投清,以為吳三桂殺敗了李自成,奪回了明太子朱慈烺,正送回北京即位,爭相頌揚吳三桂之“忠義”,搬出了專門迎接皇帝的鹵簿法駕出城迎接。

當八旗“辮子軍”奔騰而來,眾人在驚慌錯愕中,只好將錯就錯地請多爾袞乘輦進城。

多爾袞一本正經的說:“我是效法周公輔佐幼主的,不可以乘輦。”

有人說:“攝國事周公也曾有過,今宜乘輦。”

多爾袞半推半就,下馬拜天,行三跪九叩首禮,又行三跪九叩首禮予關外盛京皇宮,然後乘輦進入武英殿,坐上了寶座。

多爾袞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第十四子,清朝第三位君主順治帝的叔父,雄材大略,是世間罕有的豪傑人物。

學者李亞平在其著作《帝國政界往事:前清秘史》中稱,清朝之所以能成就百年基業,最大原因就是多爾袞擁有兩個傑出的兒子:皇太極、多爾袞。

清史研究專家李治亭更稱,在清朝開國史上,攝政王多爾袞無疑是決定清朝命運的關鍵人物之一。他在明清興亡的關鍵時刻,毅然決策進關奪權;又在關鍵時刻,指揮關鍵的山海關決戰,一舉擊敗李自成,清朝順利進關;再決策,定鼎北京;國家初成一統!從一定意義上說,多爾袞之開創清朝歷史新紀元,與努爾哈赤之開國奠基一樣,同具深遠的歷史意義。

多爾袞不僅是一個傑出的軍事家,更是一個傑出的謀略家、政治家。

天聰七年(1633年),皇太極對於先打明朝、朝鮮、察哈爾這三個地方中的哪一個拿不準主意。是多爾袞力主以徵明為先,定下了興國大計。

此次,吳三桂與李自成相鬥,事先向多爾袞請兵,又是多爾袞敏銳地看準了時機,力排眾議,接受吳三桂的請求,順利進關,並一舉佔領了北京

穩定了北京局勢後,多爾袞又一錘定音,決定將大清首都由瀋陽遷到北京。

關於這個問題,在女真貴族高層發生了激烈爭論。

以阿濟格為首的反對派認為清軍入關太快、補給不足,根基未穩,不宜遷都。

多爾袞卻從統一中原、雄霸九州的高度出發,提出了統一和管轄整個中國的總戰略目標,定下“建萬年不拔之業”大計。

順治元年(1644)九月,多爾袞奉迎兩宮皇太后和幼帝福臨入京,定鼎中原,實現了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夢寐以求的夙願。

順治元年(1644)十月,順治帝在太和門(時稱皇極門)重行即位大典時,加封多爾袞為叔父攝政王,並令為多爾袞建碑紀功,“永垂功名於萬世”。

叔父攝政王多爾袞也的確像周公輔佐成王一樣,盡心王事。

他接收了明朝的現成政治體制,制定各種內外製度;重用漢官,倚重范文程、洪承疇、馮銓等人;規劃好南下進軍路線,分兵征戰,在明清王朝更替的歷史中起了重要作用。

因為功勳卓著,順治二年(1645年),順治帝晉封多爾袞為皇叔父攝政王。

多爾袞位居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能力越大,職權越大,責任也越大。

多爾袞當仁不讓地總攬朝綱。

順治三年(1646年)五月,多爾袞認為每次調兵遣將都要向皇帝奏請鈴印,工作效率太低,直接遣人將收貯於皇宮的皇帝璽印都搬到自己的府中收藏備用。

即皇帝璽印從此成為了多爾袞的“私人物品”。

在職權上,多爾袞已經和皇帝沒有很大的差別了。

事實上,多爾袞所用儀仗的種類已經與皇帝相同,都是20種。

而在順治五年(1648年)末,順治帝又把多爾袞“皇叔父攝政王”中的“叔”字去掉,成為了“皇父攝政王”!

也就從這個時候開始,多爾袞即使未奉皇帝旨意,也大大方方地稱詔下旨。

順治七年(1650年)八月,多爾袞追尊生母太祖妃烏喇納拉氏,尊為“孝烈恭敏獻哲仁和贊天儷聖武皇后”,祔享太廟。

向來,只有皇帝才可以追尊生母為皇后,多爾袞儼然已以皇帝自居。

然而,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這一年(順治七年,1650年)十一月,正值盛年的多爾袞在出獵時不慎墜馬跌傷,一病不已,薨於古北口外喀喇城,年三十九歲。

順治帝率王大臣縞服痛迎多爾袞遺體,於該年十二月下詔追尊多爾袞為“懋德修道廣業定功安民立政誠敬義皇帝”,廟號成宗;不久,又尊多爾袞正宮元妃博爾濟吉特氏為義皇后,祔享太廟。

多爾袞生前沒有做皇帝,死後終於當上了皇帝。

但這皇帝僅僅“當”了兩個多月,就劇情反轉,出現了逆天一幕。

順治八年(1651年)二月,有人揭發多爾袞生前曾制八補黃袍等物,有謀逆之心。

剛剛親政的順治立刻下詔,將多爾袞削爵,撤出宗廟,開除宗室,追奪所有封典,籍沒家產人口入官,並且,毀其墓、鞭其屍。

僅僅只是“有謀逆之心”,多爾袞竟然死也不得安生。

究其原因,皇權向來就是不容別人覬覦的。就算你沒有染指,只要動過這方向的心思,就是萬劫不復、罪不容誅。

多爾袞有否動過廢黜順治帝自己取而代之的心思,除了他本人,誰也不知道;而以多爾袞的當時權勢論,他要取代順治帝,也真不是多大的難事;但他終究沒有做出不軌的舉動,單就這一點,順治帝實不應全盤否定他的功績。

東晉權臣桓溫曾有“九錫”之請,這明顯是要篡位的前奏。但“九錫”之禮未得,其已病逝。則篡位跡象未現,東晉王朝仍追贈其為丞相,諡號宣武,賜九旒鸞輅、黃屋左纛等物。

另外,如白居易詩中說的,“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周公攝政之初,曾經有人懷疑周公是要篡位,但周公最終未篡;而在王莽攝政之初,人們都以為王莽會是像周公一樣的忠誠,王莽卻篡漢建新,建立了他的新莽王朝。“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

一百年後,乾隆帝當政時,終於將多爾袞的鐵案翻了過來,復其封號,“追諡曰忠,補入玉牒”,稱其“成一統之業,功勞最著”。

TAG: 多爾袞順治帝順治皇帝攝政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