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曾慶偉談吃 | 湖泗“合菜面”

由 娛樂圈解讀 發表于 體育2023-02-05

也許是天性使然,我非常喜歡在植物生長旺盛的季節,去武漢周邊鄉鎮村頭賞綠踏青。我謂之為“吐氣”。武漢周邊鄉鎮,我很喜歡去江夏的湖泗,原因是湖泗的主要產業為種草植樹,所以湖泗的丘陵湖泗的田地,目光所及,一片翠綠,生機盎然,煞是養眼;更不用說碧草綠樹釋放出濃度含量較高的氧氣,深吸一口氣,胸腔像被過濾了一次,讓人能夠品出空氣裡絲絲的甜味。另一個原因與我嗜吃有關,去湖泗遊玩,可以吃到當地的特色菜——“合菜面”。對於吃地方風味的食物,我總是樂此而不疲。

到遠城區江夏“南八鄉”之一的湖泗任何一戶農家做客,你都能吃到當地人津津樂道的一道大菜——“合菜面”,能夠領略到湖泗素樸的鄉風和湖泗人的厚道,湖泗人拿“合菜面”待客,與武漢人用“排骨藕煨湯”待客一樣,表達的是對來客的熱情與尊重。

湖泗現在叫鎮,地處江夏區境內東南部,位於江夏、大冶、咸寧三縣市交界的邊緣,是一個一雞唱響三地和的所在。其鄉風民俗,受咸寧地域文化的影響甚深,當地方言與武漢人所操的方言不是一個語系,很難讓外地人聽懂。這大概也是“合菜面”的影響力沒能北上武漢,而是南下咸寧的原因。事實上在武漢的餐館的確吃不到“合菜面”,而在咸寧市的大小餐館卻都能吃到這款可稱菜餚也可稱主食的食物。

我把湖泗“合菜面”稱為大菜,不是說做“合菜面”使用的食材有多麼高階名貴,而是指“合菜面”原本就是個超級大雜燴,做這道菜的主料涵蓋了糧食、蔬菜、豆製品和肉類,需要用到炒熟的麵條、苕粉絲、豆腐角切成的絲、芹菜杆絲、土豬肉肉絲和用土豬肉熬成的滷汁,再加入調料如八角,五香粉、醬油、滷汁等一鍋燴。而且盛菜上桌時,不是使用小盤小碟小碗裝盤,而是用與小鍋般大小的湯碗,堆上滿滿一碗,“合菜面”往桌上一擱,有一股子迫人的霸道氣勢。

“合菜面”在湖泗地區流傳了有300餘年之久。它的誕生,與災荒饑饉的年代有關。相傳,明朝末年曾導致闖王李自成揭竿起義的那場漫無邊際的災荒,它的魔掌也曾覆蓋到湖泗地區。平常年份尤其是風調雨順的年景,湖泗地區也算得上是魚米之鄉,收谷收麥,百姓的日子還混得過去。明末崇禎二年,湖泗地區一反常態的久旱無雨,是為百年不遇的大旱,白晃晃的太陽把大地烤得冒煙,把田裡的稻子曬成了枯草,水田龜裂開了成年人腳指頭般粗細的大口子。到了秋天,無論是水田還是旱地,基本上顆粒無收。許多農戶家的糧櫃,無論當家人怎麼計算節省著吃,都難撐到明年新糧入倉。於是,好些鄉人只好打算另行他途,掩上柴門,捲起鋪蓋,流浪他鄉,以乞討度日,以期頂過災荒。

家住湖泗湖鄭灣、一位行醫一輩子的老郎中出面阻止了大家的外出乞討。他的理由很簡單,湖泗地區遭了災,鄰近的縣鄉何嘗又沒受災?那裡的人家還不是與湖泗的農人一樣,缺吃缺喝。當自己的日子都過不下去,哪裡還會施米舍粥給討米要飯的人呢?他主張還是要在本鄉本土自己想法子,靠自己的力量扛過艱難的日子,掙扎著活下去。老郎中帶頭把自己家所有的粗糧細糧全部拿出來,然後集合所有人家的糧食,再想辦法。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一戶、兩戶,所有的村民都把糧櫃開啟,取出僅有的糧食,這些糧食的品種有粗有細,五花八門,全部交由老郎中調配使用。老郎中擔負起了全村人的生命重託,把平生行醫的本領都使出來,帶人四處尋藥草,剮樹皮,扯野菜,然後把它們與各種糧食混合在一起,做成大雜燴似的飯菜,依據全村男女老少人口數量,定人定量,每日只吃一餐,細水長流,維繫著村人生命的延續……終於,全村人終於熬過了災荒,熬過了新年,等到了夏季新糧下來,鄉人緩過了一口惡氣,延續了生命。從此,湖泗人把“合菜面”視為“救命飯”,每有大事,必做“合菜面”。“合菜面”救過村人的性命,或許才是湖泗人喜歡“合菜面”的深層原因。我想那時的“合菜面”,是不能叫做菜或稱作主食的,應該就是我們在文革時吃過的“瓜菜代”似的憶苦飯,從美味的角度上講,根本無從談起。隨著時間的推移,尤其到了近幾十年,農村的變化帶來農家收益的提高,原來只有過年過節才能見到的葷腥,現在每日都能吃到。“合菜面”的食材內容於是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合菜面”甚至演變成了鄉風鄉俗中紅白喜事第一道必備的大菜了。

從烹飪方法上講,“合菜面”有點像東北菜的“亂燉”,加什麼食材也沒有一定之規。其中必加的豆腐角,是湖泗的特產,風味獨特,凡吃過湖泗豆腐角的人,很難忘記那種獨特味道。掛麵幹炒,至焦而香;滷汁入味,肉絲鮮嫩,“合菜面”進入了粗菜精做的階段了。甚至,村民們把能不能夠做得好“合菜面”,視作農戶主婦能幹或不能幹的標尺,一個能做好“合菜面”的主婦,能夠讓她的男人在村裡很有面子。

杜甫說,“花徑不曾緣客掃,蓬門今始為君開”。湖泗人好客,每有城裡人來做客,正式開席前,先去做“合菜面”,鄰里的小孩或婦女,都喜歡去廚房討些“合菜面”吃。沒有哪一個湖泗人家會拒絕鄰里鄉親討吃“合菜面”,而舍吃的廚師,看見有人討吃“合菜面”,往往喜得合不攏嘴,因為討吃的人越多,說明做“合菜面”這家人的人緣關係好。盛“合菜面”的盆子越大,說明家境越好。一款吃食,成為了衡量人際關係、富裕程度的尺標,這種現象也具象地體現了傳統農耕文明的特徵。

我在賀勝橋的“和平酒店”第一次吃“合菜面”時,是“不識廬山真面目”的。客觀地說,“合菜面”看相併不好,一大湯碗的“合菜面”端上桌來,炒麵、苕粉近乎於醬黑色,色澤一點也不鮮亮。但經主人介紹,然後伸箸一嘗,才知道這道菜的味道頗厚。仔細一想,這道菜厚味的原因,大概在於製成這道菜的食材及主食品種繁多,葷素皆有,其製法又是滷,又是炒,非常繁複,且耗時良多,好吃是必然的。不然,它怎麼可能成為傳承了三百多年而至今不衰的地方風味吃食呢?

曾慶偉,1958年5月出生,武漢市人,作家、美食評論家,現任《色香味商情》雜誌總編輯、武漢散文學會副秘書長、武漢餐飲業協會副秘書長。 已出版《楚天談吃》、《味蕾上的鄉情》等書籍多部。

“色香味商情微信公眾平臺”

是一個資訊平臺,與平面媒體《色香味商情》雜誌形成線上線下互動,是

“好吃佬的尋味指引,供應商的展示平臺,廚師圈的交流園地”

TAG: 合菜面湖泗湖泗人武漢食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