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紅星深度|兩元火車,“卷”在成昆線上

由 紅星新聞 發表于 體育2023-02-01

從峨眉到攀枝花,“小慢車”跨越大渡河,穿過大小涼山,然後沿著安寧河谷一路南下,抵達金沙江畔。它以32公里的時速,在每一個站臺停靠,如同一輛公交車,把大山裡的村寨與城鎮連線起來。

12月26日,新成昆鐵路開啟全線動車時代,對於中國西南地區的交通史來說,有著“劃時代”的意義。但成昆鐵路上的這趟“小慢車”依然是大山裡的剛需,以低至2元的票價,“卷”在兩條成昆鐵路上。

風雨兼程了半個多世紀後,“小慢車”與“綠巨人”開始並行,時速32公里與時速160公里,快慢之間,書寫了新老成昆線的世紀變遷。

“小慢車”的“慢”,是為了承接沿線村民的出行,是為了成昆線溫情的延續。

列車長阿西阿呷在“小慢車”上已經工作了26年,她見證了鐵路沿線的巨大變化。她看著那些上學的孩子慢慢長大,看到很多年輕人揹著行李出去打工……

時間緩慢流淌,又悄無聲息,再過三四年,阿西阿呷就要退休了。“小慢車”從舊時光裡開過來,載著歷史的使命,載著大山的約定,載著山裡人的遠方……

“風之站”

阿西伍牛日扛了兩袋土豆從溝裡爬上沙馬拉達車站,他想找一處避風的角落存放,“晚上浸了雪水土豆會爛”。站長王志剛從辦公室二樓下來,把他引到站臺旁的一條巷道里,告訴他有遠端監控檢視站臺秩序。

阿西伍牛日要把這些土豆送到西昌的親戚家,為了第二天一早趕火車方便,他提前把土豆扛到車站。在沙馬拉達車站,每天都有這樣的村民,他們依靠火車去趕集、上學、做買賣、走親戚等。

“小慢車”上的乘客

沙馬拉達位於喜德縣東北部。王志剛說,沙馬拉達車站是成昆鐵路上海拔最高的站之一,冬天很冷,水管裡的水都凍成冰,風也大,又被稱為“風之站”。

43歲的王志剛之前在瓦祖站幹了10多年,6年前又到了更加偏遠的沙馬拉達站。如果不是坐“小慢車”,你只會一閃而過,根本留意不到隧道之間的這個小站。

早上8點半,從普雄開往攀枝花的5633次列車在這裡停靠,下午5點過,從攀枝花開往普雄的5634次列車,又經停這裡。住在鐵路附近的村民衣火拉古有時候會坐火車去喜德縣城,跟朋友坐下來喝一碗茶,下午再坐火車回家。村裡人對火車開行的時刻記得非常清楚,什麼時候到站,什麼時候出發。

沙馬拉達站離喜德站30多公里,有5個站,執行時間1小時20分。王志剛介紹,因為海拔下降太大,成昆鐵路在這裡設計了一個大大的馬蹄形展線,7。7公里外的下一站瓦祖站,只在山的對面。

“小慢車”進站,王志剛在沙馬拉達車站接車

今年60歲的衣火拉古早年住在山上,他記得小時候鐵路修通的時候,漫山遍野的人來看火車,大家蹲在山坡上,守著隧道口的火車開出來,一下子全都歡呼雀躍。後來,衣火拉古家和很多村民陸續從山上搬下來,住在了鐵路邊,目的就是坐火車方便。

人們坐著火車去趕集,去做買賣,去走親戚,小孩子坐火車去讀書……王志剛告訴紅星新聞記者,平時沙馬拉達站每天上下乘客二三十人,週末學生多,車站會一下子擠進上百人。火把節、彝族年期間人就更多了。

很多村民跟阿西伍牛日一樣,他們與車站員工相熟,彼此信任。王志剛說,沙馬拉達站不賣票,但乘客上車前的安全檢查,站臺秩序,他們都要一絲不苟。他們每週都會在站內區域巡邏,走訪附近村民,宣傳安全知識,勸導不要把牲畜趕上鐵路。

“小慢車”在沙馬拉達站只停靠兩分鐘,但有時候乘客及行李太多,車站會跟列車排程員聯絡,讓列車晚些發車。王志剛介紹,站上目前6個人,站長、副站長分別帶班,兩個組輪崗。站上有工作將近20年的隊友,也有工作了30多年的老同志。王志剛說,這份工作不算辛苦,但要耐得住寂寞。

趕慢車的乘客

冕寧車站位於冕寧縣瀘沽鎮,新老成昆鐵路穿過小相嶺後在這裡交匯,然後順著安寧河並行南下。半個多世紀以來,這個車站挪動了幾百米的距離進行了重建,一步邁進了動車時代,但“小慢車”依然在這裡停靠。

在整個涼山地區,瀘沽鎮是少有的大鎮,發源於大涼山腹地的孫水河在這裡流進安寧河谷平原,也自然形成了涼山北部三縣甘洛、越西、喜德通往西昌的出口。

12月12日下午兩點過,馬伍呷買了一背篼橘子在候車廳等車,差不多100斤重的橘子,她計劃運回喜德縣尼波鎮賣。賣完後,她又從尼波鎮運出土豆,在瀘沽鎮賣掉,然後再買橘子回去賣。

這樣的“迴圈經濟”,馬伍呷已經持續了兩年多,她說以前只是單純種地,現在農閒的時候選擇做點小生意。依靠成昆鐵路上的“小慢車”,馬伍呷差不多兩天一“迴圈”。

馬伍呷早上8點在尼波站坐上火車,上午10點過到達瀘沽,然後直奔瀘沽的農貿集散中心,在這裡,她有多少貨都可以賣掉,她也能買到想要的各種水果。她說老家出來沒有公交車,坐火車最省錢,也最方便。

除了做買賣,馬伍呷也習慣在瀘沽買菜、買肥料、買生活用品等。冕寧車站副站長龔勇告訴紅星新聞記者,瀘沽鎮是重要的商品集散地,很多山裡的村民習慣在這裡採買東西,也習慣在這裡賣農特產品。

冕寧車站候車的乘客,他們在這裡採購了東西后乘坐慢車回家

當天在車站候車廳,還有很多喜德縣的村民,他們有的買了數袋土豆種子,有的買了玉米粉碎機,還有村民只是到鎮上來賣土豆、花椒,或者是幾隻雞。

吉利什布莫陪著姐姐來買東西,他們會在喜德站下車,3元錢的車費,如果坐汽車要12元。她說下了火車還要走兩個小時,回家差不多天就黑了。她的4個孩子最大已經在成都讀大學,兩個讀中學的孩子在西昌,孩子們也從小就坐這趟慢車。

龔勇介紹,對於“小慢車”來說,冕寧是個大站,每天少則100多人在這裡上下,多則三四百人的規模,逢年過節更是上千人。

冕寧車站客運部主任盧麗華表示,這些年過來,很多乘客已經成為“老熟人”,他們都如馬伍呷這樣的“生意人”,總是攜著重重的貨物,從冕寧車站下車,又從冕寧車站趕回偏遠的鄉鎮。

每天“小慢車”進站的時候,盧麗華會到站臺接車。她說新車站不論是環境還是裝置,都得到了大幅提升。直升電梯讓很多乘客不用揹著沉重的包裹爬坡上坎,新修的高站臺,也讓上下車比以前方便。

村民在冕寧車站上車,新車站有了直升電梯

“小慢車”的5619次車從峨眉開到普雄後,第二天早上改為5633次車發往攀枝花。攀枝花發往普雄的車為5634次,然後再改為5620次車發往峨眉。一趟車往返執行4天,需要4列車投入運營。一個班組的列車員跟完一趟車也要4天,再跟其他班組輪班休息,因此整個“小慢車”有8個班組的列車員。

列車長阿西阿呷27年的職業生涯,有26年都在“小慢車”上。在她看來,“小慢車”是村民的趕集車,是學生的校車,是生意人的致富車。她說“小慢車”的乘客基本上都是山裡的村民,主要集中在普雄到西昌一段。

見證沿線村莊的變化

對於阿西阿呷來說,時間流淌緩慢,又悄無聲息。一轉眼,她就要退休了。1975年出生的阿西阿呷於1995年開始在鐵路上工作,1996年調到這趟慢車上。

她的生活被裝在了這列慢車上,在山裡開過來開過去,歲月隨風。

窗外的村莊也在時光中變遷,她看著那些上學的孩子慢慢長大,看到鄉親在火把節趕著小豬上車,看到很多年輕人揹著行李出去打工……這些工作中的景象,總是在她的腦海中清晰出現,又常常讓她記不清時間的順序。

這些年輕人揹著大包小包的行李,去成都或者西昌轉車,他們離開熟悉的土地,去到陌生的遠方。阿西阿呷會有一些感傷,但她又深知,這是當地村民增收致富必然選擇的路。他們增加了收入,也帶回了外面的資訊,讓村莊悄然有了變化。

阿西阿呷發現,過去20多年,山裡的村民更加重視孩子的教育,他們把孩子往喜德的學校送,往西昌的學校送,她瞭解到很多孩子考上了大學……

抱著乘客的孩子,阿西阿呷眼睛裡滿是溫情

“這種變化是細微的,但多年以後回頭一看,又是巨大的。”阿西阿呷說,很多村民穿的衣服更好了,村寨裡修的房子也更好了,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的變化。

巡視車廂時,阿西阿呷習慣一邊整理碼放貨物,一邊宣傳乘車安全。有時間時,她也會坐在一些“熟人”的旁邊,跟他們聊聊家常,瞭解他們的近況。她會為老鄉的變化感到欣喜,也會為哪家的孩子考出去而心生感動。

紅星深度|兩元火車,“卷”在成昆線上

阿西阿呷在“小慢車”上宣傳乘車安全

這些年來,阿西阿呷先後獲得全國民族團結模範進步個人、四川省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因為這裡是我成長的土地,我熱愛這裡的山這裡的人。”她說默默無聞堅守崗位的意義,就是能為這些老鄉服務。

另一個班組的列車長周紀崗也30多年都在慢車上工作,他說這份工作看起來簡單,卻又需要用心。沿線很多彝簇村民不會說漢語,班組裡的彝族同事往往需要擔任翻譯工作,也成為彝族村民與乘務人員關係的潤滑劑。

阿西阿呷說,乘務員隊伍裡很多都是外地人,在語言上確實存在交流障礙,因此每躺車都會安排幾個彝族乘務員。

阿西阿呷是一名“鐵二代”,父親阿西五卡部隊轉業後,就直接到了鐵路上工作,那是1970年,成昆鐵路剛剛建成通車的那一年。父親一開始在越西縣的白石巖站,然後又調到越西縣的乃託站,直到2010年退休,父親在成昆鐵路上工作了整整40年。

她告訴紅星新聞記者,她曾有機會調到其他車次,她也想去看看遠方,去長長見識。但她最終留在了慢車上,因為父親告訴她,作為一個彝族人,這趟慢車才更需要她。

與大山的約定

動車在新成昆鐵路上飛馳,速度的提升對涼山來說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但成昆鐵路依然保留的公益性慢火車,已經在大涼山腹地風雨兼程了半個多世紀,它保持過去的“慢”,是為了大山裡的發展需要,是為了溫情的傳遞。

守車車長周雲告訴紅星新聞記者,普雄至攀枝花之間的“小慢車”,全長353公里、26個站、時速32公里、票價低至2元,因為站站都停,“小慢車”承載了沿線居民出行、經商、上學的任務。

“這個票價已經10年沒有變動了。”周雲介紹,一般三站以內均為2元,普雄到西昌12。5元,到攀枝花26。5元。

因為村民經常帶著竹筐、背篼,裝著農特產品乘車,“小慢車”專門重新佈置了車廂空間。列車長周紀崗介紹,每節車廂都撤掉了兩排座位,專門用於堆放行李,這些行李,可能是村民的土豆,可能是一筐雞。

“平時牲口不多,但火把節、彝族年的時候,很多村民會趕著豬、羊等牲口上車。”周紀崗告訴紅星新聞記者,“小慢車”還有一節行李車廂,專門進行了改裝用於拴牲口,設定了拴牲口的鐵桿,也為動物排便修建了凹槽。每次裝運牲口後,會有負責該車廂的工作人員打掃。

紅星深度|兩元火車,“卷”在成昆線上

“小慢車”專門將行李車改裝為拴牲口的車廂

周紀崗也深刻感受到了時間帶來的變化,他說這趟慢車見證了沿線村莊的發展,也拉動了沿線村莊的發展,這種變化是細微無聲的,又是切實具體的。

“公益性慢火車”,2022年4月,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在全國開行的公益性“慢火車”車廂內,統一掛上了這樣的牌匾。這趟列車在助力沿線山區脫貧摘帽後,又開始傳遞鄉村振興的接力棒。

對於這些乘車的村民來說,他們有熟悉的乘務員,有熱鬧的“流動市場”,有便捷的目的地……小慢車早已嵌入到他們的生活裡。

2018年的時候,有個孕婦在尼波站上車,但在車上突然生產,周紀崗一邊聯絡救護車在喜德站接人,一邊挽起袖子和其他列車員幫忙接生。母子平安,大家都鬆了一口氣。當在喜德站把產婦送下火車時,家屬和其他乘客都跟他們說著“卡沙沙”(彝語“謝謝”),周紀崗覺得堅守在這個崗位上是值得的。

12月13日晚上7時,小慢車抵達普雄車站,下車的時候,有個乘客因為背的東西太重不便下車,52歲的周紀崗趕緊跳下車,幫乘客先把行李接下來。然後拍拍手,看著乘客消失在夜幕中。

紅星深度|兩元火車,“卷”在成昆線上

普雄火車站,乘務員協助揹著背篼的乘客下車

五六年前,有幾個從內江來的鐵道老兵找王志剛帶路,他們前去探望沙馬拉達隧道另一端的烈士陵園。王志剛看到老兵們在戰友的墓前老淚縱橫,內心隨之震顫,那些長眠於此的烈士,犧牲於半個多世紀前成昆鐵路這條最長隧道的修建。

紅星深度|兩元火車,“卷”在成昆線上

沙馬拉達隧道口的烈士陵園

王志剛說,比起當年成昆鐵路的建設者,我們的堅守算得了什麼?

紅星新聞記者 楊靈 王明平 攝影報道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編輯 楊程 責任編輯 魏孔明

TAG: 慢車阿西車站王志剛村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