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你知道嗎?過度囤積是一種心理疾病

由 封面新聞 發表于 體育2023-01-31

封面新聞記者 寧芝

雙十一臨近,總有人會買一堆東西,如洗衣粉、洗衣液、牙膏、衛生紙、飲料等,可是一直到過期,囤的東西都吃不完、用不完,扔又捨不得扔,用又沒法用,但是下一次購物節看到打折時,依舊繼續“囤貨”。

成都市第四人民醫院副主任醫師、心理治療師任華指出,

過度囤積其實是一種心理疾病。

囤積行為是正常的嗎?

不斷獲取和購買物品,整理時又難以丟棄,最後的結果就是不斷囤積。

任華說,囤積行為本身是有積極意義的,獲取物品也會給囤積者帶來積極的情緒體驗,增加快樂感、安全感和滿足感,能調節囤積者的消極情緒,提升自我,使其感到生活富有意義。

但任何事情過猶不及,當過度囤積帶來的危害大於它帶來的安慰時,就屬於囤積障礙了。

囤積障礙有什麼表現?

囤積障礙屬於強迫及相關障礙譜系,其特徵有:持續地難以丟棄或放棄物品,不管它們實際價值如何;有目的地收集物品,丟棄它們時會感到痛苦;大量物品堆積,導致雜亂不堪,且顯著地影響了其用途;極大影響和干擾了自己和他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等。

根據現有流行病學調查結果,大多數囤積障礙始於青年時期,嚴重程度隨每十年的生命程序而提升,呈慢性病程。調查還發現大量被試表示自己有習慣性的囤積行為,但不影響自身的社會功能,或不會給自己帶來情緒困擾。

囤積障礙不同於正常的收藏行為,收藏行為往往是有序、有系統的,不會產生明顯的混亂、痛苦或功能損害。有些囤積障礙也會囤積大量有價值的物品,但卻經常和不太有價值的物品混為一堆,明顯缺乏有序性。

如何緩解過度的囤積行為?

第一,對於老人而言,首先要去醫院排查其是否有腦部病變。

如果家裡老人開始過度囤積廢品,他們有可能患上了阿爾茨海默病,由於出現認知障礙,他們無法正確判斷物品的價值,可能會過度囤積物品,把家裡搞得髒亂差。

第二,強化自我心理建設,正確認識囤積背後的心理因素。

及時識別情緒,管理和調節情緒,調整認知,提高理性決策能力,學會剝離物品與情感、自我的關係,控制購買慾,脫離對物品的執念,減少物品來源。要積極正面地看待自身生活空間,分類整理,定期清理,堅持斷舍離,控制自己的物品規模。

第三,豐富生活方式,積極參與社交活動,加強人際互動

,建立豐富的情感和精神生活,尋找更具有建設性的價值和意義感來源。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注: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TAG: 囤積物品障礙過度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