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餓的感覺真好啊!”

由 精選熱點資訊 發表于 體育2023-01-29

4月11日凌晨3點,經過近20個小時的手術,北京清華長庚醫院胃腸外科主任李元新團隊成功為23歲的小凌(化名)實施改良腹腔器官簇移植手術,移植器官包括胃、十二指腸、小腸、胰腺。

目前,經過術後精心照護,從小被慢性假性腸梗阻折磨的小凌終於可以經口正常飲食了,他說:“餓的感覺真好啊!”

吃飯成了童年陰影

自記事起,小凌吃完飯總是肚子脹。“沒聽這孩子喊過餓,我們總以為他是挑食,吃飯磨磨蹭蹭花上1個多小時。”母親回憶道。

無規律的腹痛、噁心、嘔吐、便秘就此一直困擾著小凌。高二那年,小凌病情進一步加重,不得已終止學業。2016年底,被反覆腸梗阻折磨的他進行了胃腸造瘻和迴腸造口手術,術後病理提示肌層內神經節細胞缺失,考慮為慢性假性腸梗阻。

對於慢性假性腸梗阻的治療,當時只能以營養支援為主。但小凌對腸內營養極其不耐受,嚴重腹脹頻發。就這樣,醫院成了小凌的第二個“家”。後來,他還經歷了造口還納手術和二次造口手術。長期透過靜脈輸入營養液讓小凌反覆出現感染、肝功能損害、脫水、水電解質失衡等併發症。

更嚴重的是,隨著疾病的進展,他從食道動力障礙漸漸發展到腸功能障礙終末期——腸功能衰竭。

手術面臨世界級難題

此時,移植成為最後的救命稻草。“有段時間全家人都在生病,太難熬了,但我們做父母的,實在放棄不了啊。”小凌父親哽咽地說道。

小凌已是腸梗阻終末期,消化道徹底失去功能,需要進行包括胃、胰、十二指腸和小腸在內的多器官移植,也就是“改良腹腔器官簇移植”。

作為在2010年首位將該技術引入國內的專家,李元新表示,“改良腹腔器官簇移植”為除肝臟以外,包括胃、胰、十二指腸和小腸的腹腔臟器以一串器官簇方式移植。“與既往開展的單獨小腸移植相比,因其需移植消化外科的各個大器官,對患者全身病理生理影響極大,對麻醉、手術團隊的挑戰也更大,被公認為是消化外科的技術高峰和世界級難題。”

入院後,醫療團隊便開始對小凌進行術前“達標”治療,兩週後他的肝功能恢復正常、黃疸逐步褪去,3個月時體重增加了4。5公斤,滿足手術標準。

接下來,就是等待供體了。

4組人馬聯合作戰

“等待供體的過程對於醫生而言更煎熬,因為小凌的手術條件隨時都可能生變。”胃腸外科副主任醫師朱志冬說。就在治療方案調整到第21版時,小凌終於等到了優質供體。

4月10日,在院領導的支援下,在器官移植中心、麻醉科、手術室、輸血科、檢驗科、感染科等10餘科室通力配合下,李元新率領團隊16名醫護人員、分4組人馬,開始為小凌進行這場工程量“浩大”的腹腔器官簇移植手術。

李元新與朱志冬首先自供體取出胃、胰腺、十二指腸、小腸並進行修整。同時,胃腸外科副主任醫師王峰為小凌切除已經失去功能的大部分結腸、全部小腸、大部分胃、大部分十二指腸。其中,由於腸繫膜根部解剖結構十分複雜,稍有不慎就是致命的大出血。

移植臟器和受體準備完畢,手術團隊隨後開始“重新組裝”。除了包括胃—胃、十二指腸—十二指腸、移植小腸—自體結腸在內的消化道縫合重建,血管吻合更具挑戰,李元新嫻熟地解剖出受體相關部位的關鍵血管,與供體對應血管有條不紊地吻合架橋,最終完成移植器官簇與受體動、靜脈的端端吻合。

隨著血流的開放,移植胃、十二指腸、小腸很快由白色轉變為粉紅色,李元新採取特殊的關腹技術順利完成了手術。

吃飯的感覺原來這麼好

術後,和小凌一起“住”進移植重症病房的,還有胃腸外科主治醫師朱長真。“可以說,睜著眼睛的時候都在ICU,患者的任何波動都需及時上報、處理。”朱長真說,對於移植患者而言,排斥反應監測、免疫抑制方案、抗感染措施以及營養支援,哪個環節出問題都是致命的,更何況是多器官移植的小凌。

“術後第11天,小凌突然說有點冷,緊接著就開始寒戰、發熱,很快陷入意識不清的狀態。”朱長真回憶道。患者圍手術期感染一旦出現休克就很難救回來,情況兇險,李元新迅速安排給藥,嚴密監測患者各項指標並及時調整治療方案。次日清晨,小凌逐漸恢復平穩,一夜未眠的醫療團隊這才放下心來。

像這樣的情況,大大小小出現了近10次,抗感染、抗排斥、傷口處理、造口問題……就這樣,醫患攜手闖過一關又一關:小凌術後第16天轉入普通病房,術後第44天完全脫離腸外營養、開始恢復經口進食,術後第65天他對媽媽說:“我覺得餓了。”

截至發稿,小凌恢復得很好,已經達到出院標準了。

目前,中國已成為繼美國之後的第二大器官移植國,該病例填補了中國小腸移植領域的技術空白。

TAG: 小凌移植李元小腸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