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2015年,馮小剛張國立希望恢復繁體字,易中天:寫出“亂灶龜鬱”

由 客館歷史 發表于 體育2023-01-27

在距今不過百年的民國時期,通用的文字仍然是流傳已久的繁體字。雖說繁體字經過上千年的演變,是中華傳統文化最重要的表現形式,但繁體字的筆畫實在太過複雜,書寫時給人帶來了諸多不便之處。也正因如此,新中國成立之後頒佈了相關法規後,漢字才得到了進一步的簡化,從此內地通用的文字就變成了簡體字。

不過繁體字並沒有自此消失,臺灣通用的文字依舊是繁體字,連韓國、日本等周邊國家的一些文字也是繁體字。所以,不少國人覺得應該恢復繁體字,畢竟是千百年流傳下來的傳統文化,代表著泱泱大國的歷史底蘊。但也有不少國人覺得要繼續使用簡體字,畢竟使用起來更加方便,也更好普及文化。這麼多年以來,關於“使用簡體字還是繁體字”的討論一直存在。

名人希望使用繁體字

這一場大討論也涉及到了不少名人,比如2015年,張國立和馮小剛就在公開場合表示,希望能夠恢復使用繁體字。兩人提出這一建議的出發點也是好的,他們認為繁體字是中華傳統文化的根源,有著不可替代的深刻意義,但如今的年輕人早已不會書寫繁體字,長此以往中華傳統文化會徹底失去傳承。

張國立和馮小剛都是社會影響力極高的名人,這一觀點自然引起了不少人的討論。有的人認為兩人說的對,確實不能讓繁體字失去傳承;有的人認為兩人說的不對,繁體字帶來的不便之處無法調節。而讓人想不到的是,連知名教授易中天也加入了這一場討論,他十分反對兩人希望恢復繁體字的觀點。

易中天回懟名人觀點

易中天表示,簡體字是時代變化的正確選擇,對國人學習文化和普及教育起著極大的作用。正因為新中國成立之後推廣了簡體字,才降低了當時資料驚人的文盲率,才讓文化能在全國範圍普及。而且簡體字也並不是新中國成立之後才出現的,在王羲之、黃庭堅、顏真卿等著名書法家的作品中,就曾多次出現過簡體字,這代表簡體字也是有文化傳承意義的。

其實不止張國立和馮小剛這一些名人希望恢復繁體字,還有一些國人也希望能夠恢復繁體字。而對於這一類人,易中天說出了“先讓他們試試能不能把亂灶龜鬱寫出來”這一讓人印象深刻的話。雖然話語十分直白,但正好說在了點子上,畢竟繁體字筆畫複雜是眾所周知的,要是恢復使用要耗費大家不少時間精力。

就這一場大討論而言,易中天的觀點明顯更勝一籌,也得到了更多人的支援。而說出如此深刻話語的易中天,也不是一個寂寂無名的普通人,他曾是武漢大學的一名副教授,也是我國的知名作家,還是從事教育領域多年的教育家。不過大多數人知道他的名字,還是透過CCTV-10百家講壇這一節目,他用幽默直白的語言講述歷史,收穫了不少粉絲的追捧。

繁體字仍在使用

所以說,論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瞭解,張國立和馮小剛明顯是比不上易中天的。而且我國是一個有著十四億人口的超級大國,全面恢復繁體字的使用根本不符合我國國情,即便出發點是好的也無法絕對不可能實行。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繁體字恢復使用,學生的作業和成人的工作就要多出一倍,這誰能接受的了?

況且,繁體字並沒有斷了傳承,先不說臺灣依舊在使用繁體字,就說內地也有不少人在使用繁體字。就比如每個城市開辦的一些書法班,每個城市舉辦的一些歷史讀書會等等,都會涉及到繁體字的學習和講解。有興趣的人自然會選擇學習,這也是傳承文化的一種很好方式。這麼看的話,繁體字根本沒被禁止,何來的恢復一說呢?

結語:

關於“使用繁體字還是簡體字”這一討論,涉及到了張國立、馮小剛、易中天等多位知名人物,可見這一問題確實有讓人深思的價值。不過大多數人還是更加支援教授易中天的觀點,畢竟繁體字的書寫確實耗時耗力,而且辨認起來也要下很大功夫。

歷史演變從來都是進化而不是退化,再把作為“過去式”的繁體字拿來重新使用,實在是沒有這個必要。而且繁體字和簡體字的差別並不大,我國國人還是能夠認出大半的,不少感興趣的國人也私下有所學習,並不會讓它完全消失,那麼大家認為呢?

TAG: 繁體字簡體字易中天使用張國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