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主持《最強大腦》十年,蔣昌建:“讓科學流行起來”需要多人努力

由 新京報 發表于 體育2023-01-25

1月6日,《最強大腦》第十季在江蘇衛視開播。自2014年1月開播至今,這檔科學類競技真人秀已經走過了整整十年。日前,陪伴節目走過十年的主持人、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副教授蔣昌建接受新京報記者專訪。蔣昌建至今記得十年前第一次站在《最強大腦》舞臺上主持的心情,“緊張、忐忑,也有一點興奮。”蔣昌建笑言,他相信節目製作團隊跟自己有著同樣的心情,“因為他們讓我來主持這個節目,也不是十分有把握,但是我還是做下來了。我基本的心態就是把節目當課堂,我只不過是作為一個橋樑,讓選手能夠有更好的表現,讓嘉賓有更好的發揮。”

蔣昌建主持《最強大腦》。

“最強大腦不是少部分人擁有,你也可以”

《最強大腦》第十季節目中,選手陣容展現出新老交匯的特色:首期節目中,三位曾經的“腦王”迴歸成為新一季《最強大腦》的較量起點,首期節目最大的看點也集中在幾位曾經的“腦王”如何解決擺在他們面前的全新命題。十年中,《最強大腦》的選手來自各個行業、領域,但在蔣昌建看來,多元化的同時,節目也在有意嘗試選手年輕化的方向,《最強大腦》在2018年開始在全國高校、世界頂級學府、高智商俱樂部等中,尋找14-26歲的腦力少年、青春大腦,選手的分佈基本都是在小學、中學、大學。“因為很多青少年朋友會把節目中這些具有超凡腦力的選手當成他們學習的榜樣,最好的榜樣來自身旁,所以選手年齡結構、身份結構就出現了這樣一個變化。”

據蔣昌建回憶,在《最強大腦》的前幾季中,主要選拔物件集中在計算、觀察、推理、記憶這些領域中,觀眾印象比較深刻的水哥(王昱珩)、王峰、雨人(周瑋)都是這些領域的強手。而為了讓選手能夠在舞臺上充分展現這些能力,道具也非常複雜,比如127個蜂巢組成的蜂巢迷宮、規模龐大的賽車場等。在這十年中,這些讓人匪夷所思的能力慢慢出現了一些轉變。蔣昌建表示,產生這些轉變的原因是,人才,特別是有超凡腦力人才的出現,不是每一年都有,所以這些人可能需要較長一段時間才能陸陸續續湧現出來。

蔣昌建坦言,節目中以前出現的選手,之所以讓觀眾好奇、追捧,他們的超凡腦力的確是讓很多的觀眾覺得遙不可及、不可思議,有些觀眾打趣,看到這些選手的表現,不確定自己腦力拓展空間是不是還很大,會覺得距離有點遠。“我們也希望‘最強大腦’不僅僅是少部分人擁有,也不是舞臺上非凡腦力的人群才擁有,其實你也可以,每個人都有這個可能。”所以,節目的命題方式發生了變化,不再是超高難度,或者都不知道如何下手的題目型別。“我們希望普通觀眾只要花足夠時間,對題目做相應研究,動手動腦參與,相當一部分觀眾自己都能解出來。”

蔣昌建見證了節目的變化。

“悄悄地”克服最初主持遇到的困難

2019年,《最強大腦》開始把選手備戰的場景和交流討論的環節呈現在大眾面前,讓觀眾們理解“腦王”們的策略、邏輯思維方式。蔣昌建坦言,這十年中,題目型別越來越接地氣,而解開題目所用的時間,產生高效率、高準確率的方法論,其中的解題思路包括規律和邏輯,都是腦力的細化體現。“而且很多題目是進階的,不但要考慮你的推理能力、觀察能力、記憶能力、空間能力,也要考你的計算能力,所以你會發現它的綜合腦力能力,也體現在看起來好像比過去簡單的這些題目上,以及尋找的解決方案上。”

談及這十年中,對蔣昌建個人而言最大的困難時刻,蔣昌建坦言,最開始錄節目的時候,一場錄10多個小時,錄製的長短跟道具、裝置、選手有密切關係,還有一個密切關係是主持人的控場能力。所以當時蔣昌建有一種“挫折感”,他從來沒有主持過這麼長的節目。“所以我最大的困難就是那個時間段,不過我是悄悄的(困難),這個互相磨合的過程也慢慢度過去了。”

回憶起這十年中難忘的時刻,蔣昌建笑言,每一個時刻他都非常難忘。“難忘是選手的表現完全超出我的想象,我在舞臺上見證了他們怎麼樣透過自己的腦力解決一個又一個難題,不管他們來自名校還是普通高校,不管他們年齡十幾歲還是五六十歲,他們在舞臺上展現出來的腦力魅力,讓我感到非常驚豔。來到這個舞臺上的每一個勇於向自己發起挑戰的選手都值得稱道。”

蔣昌建的主持是節目的特色之一。

【對話】

對於一檔十年綜藝,觀眾多少會有審美疲勞,《最強大腦》這些年是不是也在克服這一點?

新京報:

對,任何一個優秀的節目,從電視史看,都會有一個週期。常青樹的節目也有,但是你觀察中國的電視節目,它和其他國家電視節目不大一樣,一般來講節目很難做到10季以上,有的做到4、5季就結束了。所以對於《最強大腦》來說,其實是要對沖生命週期比較短的這麼一個規律。我們做很多其他的產品也是這樣,要應對市場變化不斷地調整。但是無論怎麼調整,一些本質的東西不能變。首先,激發腦力的潛能,這個本質的東西不能變。你能夠激發青少年開拓自己的大腦,對神經科學產生好奇,轉化成學習和工作的驅動力,甚至包括培養探索精神,這個不能變。再者,你要滿足觀眾求新、求變、求異的口味,這個也不能變,因為這是決定電視節目生命力的關鍵。所以是要變,但有些東西不能變。

蔣昌建:

在你看來,節目現在還面臨怎樣的挑戰?

新京報:

我坦誠布公地告訴你,這個挑戰首先要講的不是《最強大腦》遇到的挑戰,我相信大部分的電視節目都遇到了挑戰,那就是一部分觀眾遷移到小屏或其他媒介形式,他們也會用碎片化的時間去在各種網路平臺上收看《最強大腦》,這是一個大的背景,所以節目也在因受眾習慣的變化在做一些迭代式的創新,特別會關注全網傳播,關注節目的複合影響力。創新的節目還可以再創新,不是簡單的迴歸,用哲學來講是螺旋式的上升。

蔣昌建:

你認為這十年中,“讓科學流行起來”的任務完成了嗎?

新京報:

“讓科學流行起來”這件事,需要許多人一起努力。《最強大腦》只是讓科學流行起來的諸多努力之一。但是我覺得它的確在幾個方面有很好的作用,它能夠啟發一些朋友關注腦力開發。有很多朋友有幾個誤區。第一個誤區是年齡小的不能做年齡大的題目,還有一個誤區是年齡大的不做年齡小才能記得住的東西。但是《最強大腦》的舞臺上你可以看到,這些成見都被打破了,只要你願意,有機會透過各種各樣的實踐去開拓自己的大腦。因為研究大腦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領域,神經科學。節目播出之後,很多人開始對大腦好奇,為什麼他們能那麼聰明,他們的大腦結構是不是與眾不同,他們的大腦某一個部分是不是相對普通人更發達,所有這些東西都需要神經科學和腦科學給出答案。所以也激發了一些朋友對神經科學和腦科學的興趣。你可以看到很多題目是非常嚴謹的,非常講究科學的,而且解題方法也是需要嚴謹的科學方法,這樣就能培養大家用科學的方法、思維和態度去面對一些問題,也就能促進很多朋友看看能不能逐步提高自己科學素養。

新京報記者 劉瑋

編輯 佟娜

TAG: 蔣昌建大腦節目最強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