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張文印:做好“碳中和”社群的“1號員工”| 浦江創新論壇“尋找青年的聲音”④

由 文匯網 發表于 體育2023-01-18

南朝大鵬灣碧波萬頃,北有馬巒山層巒疊翠,地處深圳東隅的大梅沙社群,是很多人心目中宜居宜業的典範。在雙碳社會建設背景下,這裡更在致力於打造成近零碳先行示範區。不久前,大梅沙社群作為我國碳中和社群的建設成果亮相第27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它還入選了國際標準組織釋出的“碳達峰、碳中和”案例。

“碳中和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美好生活。”作為大梅沙近零碳社群的建設方——深石零碳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執行長張文印說。他認為碳中和是社群的發展方向,碳中和會給人類經濟社會帶來巨大挑戰,也是千載難逢的機遇期。

漂浮的地平線、躺著的摩天樓和近100%的綠化率

建築行業是排碳大戶,建築全生命週期碳排放佔全國碳排放總量的51%,其中,建築交付後的運營是碳排放量最大的環節。在探索建築綠色低碳發展的道路上,萬科是先行者。在2012年公佈的15座中國綠色三星建築中,11座是萬科的。

2009年,大梅沙萬科中心落成投入使用。專案由美國著名建築師史蒂文·霍爾操刀主持,“漂浮的地平線,躺著的摩天樓”從此誕生。這個設計方案的“妙處”之一在於,用斜拉索將建築“吊”起來,地面則全部可以還給自然,佈滿了綠色的植物。

專案落成之後,大梅沙萬科中心便獲得了國家住建部認證的綠色三星建築,以及美國綠色建築標準的LEED鉑金級認證。2022年,朝著碳中和社群的目標,深石零碳科技團隊進一步對專案進行了升級改造,改造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智慧微電網,用數字化智慧控制系統將光伏產生的電能利用起來,由建築本身產生的“綠電”可滿足本棟樓宇能源需求的85%;二是廢棄物在地迴圈利用,花園的土壤肥料來自小區的有機質垃圾,透過迴圈利用,保證有機質垃圾零廢棄;三是研發碳資產管理的硬核技術,把社群在能源和廢棄物方面的減碳成果轉化為可交易的碳資產。

蜜蜂採蜜,蝴蝶飛舞,生機盎然,社群綠化率一度達到100%,至今也保持在75%左右的水平……這就是改造後的近零碳社群。怡人的環境讓在這裡居住和工作的人獲得了高品質的生活體驗。

雙碳的理想主義概念從“漂浮”到“落地”

建設碳中和社群,是理想主義概念從“漂浮”到“落地”的過程,需要解決一個個現實問題,比如廚餘垃圾如何處理。萬科中心選擇了一種腐生性昆蟲——黑水虻幫忙,從1毫米長到17毫米左右,黑水虻可以吃掉比自己重20萬倍的廚餘,短短8天就會吃胖4000倍。除骨頭、粗纖維、甲殼素之外,它能消化所有種類的有機廢棄物,它的糞便也是純正有機肥,可與枯枝落葉等放入堆肥箱。可以說,黑水虻是實現100%在地資源化的重要一環。

另一個需要學習的是數字技術。比如,一些很好的減排方案為何無法推廣?往往就是因為不同主體的收益算不清、分不清,從而無法投入,也無法持續運營。張文印團隊研發的“生物圈三號”平臺打通了這一痛點,讓減碳實現商業可持續,而基礎設施具備數字化、互聯化、智慧化的能力,支撐社群基礎設施的持續迭代。

據測算,僅萬科中心改造專案一期每年減少碳排放就超過800噸。以當前一噸二氧化碳約合40元的碳交易價格計算,可獲得收益3。2萬元。

深耕中國碳中和社群建設

張文印2007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核反應堆工程專業,畢業至今他曾兩度成為 “1號員工”。 第一次是一家法國公司的核電業務部門,在那裡他積累了專業技術和成熟的專案管理經驗。2016年,全球核電事業陷入低谷,他來到麥肯錫諮詢從事房地產和新能源汽車話題的諮詢工作。在麥肯錫期間,成為了麥肯錫賽艇隊的隊長,也因此結識了致力推動運動健康事業的王石。張文印還不知道,彼時的王石已經連續八年參加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

2021年,得益於本身對新能源以及房地產的積累,王石邀請他來加入一個全新的專案——碳中和社群,這與張文印內心的衝動不謀而合,於是他從麥肯錫辭職,成為王石創立的深石零碳科技有限公司的“1號員工”。

在這一年多的實踐中,張文印逐漸總結出碳中和社群建設的四大原則,分別是目標高遠、持續更新、以人為本和社群共建。“一個好的碳中和社群,首先應該明確轉型的理念和目標,大家一致認可為什麼要實現碳中和的理由,這樣才能夠把居民都團結起來。”張文印說。

科技創新和基礎建設,只能夠改變社群的外在。而碳中和社群的核心,則更需要人們觀念的轉變,這也是張文印團隊的重要工作。在大梅沙萬科中心,最好的車位是留給腳踏車的,人們會有有意識選擇適合自己營養需求的食物,在處理廚餘垃圾方面也盡心盡力。社群的人們追求健康的生活,更追求與自然環境的共處融合……

在忙完了大梅沙專案後,張文印還有更多的事要忙。一方面他要將近年來積累的雙碳實踐經驗傳遞給來“取經”的企業,另一方面,大梅沙專案有望在上海、揚州、蘇州等地推廣。“碳中和的過程,是一場全面的經濟社會轉型,未來所有的行業、地區都將向低碳、零碳、甚至負碳排放前進,過去粗放高排放的發展模式將一去不復返,而集約高效、高附加值、低碳排放的方式將迎來機遇。”他說。

作者:沈湫莎

圖片:受訪者提供

*文匯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TAG: 社群碳中張文印大梅沙零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