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世界早產兒日 | 專家提醒:關注早產寶寶的神經系統發育

由 瀟湘晨報 發表于 體育2023-01-15

每年11月17日是“世界早產兒日”。據不完全統計,中國早產的發生率約為7%-10%,即每年有100多萬早產兒出生。由於先天發育不成熟可能帶來眾多健康問題,早產兒這個龐大的群體越來越受到社會關注。

湖南省兒童醫院新生兒科學術主任、主任醫師高喜容介紹,我國把出生胎齡小於37周的新生寶寶稱為早產兒,這些寶寶出生體重大部分在2500g以下,由於全身各系統和器官均發育不成熟,很容易發生各種疾病甚至死亡,且胎齡和體重越小,發生疾病及死亡的機率越大。

早產對健康的危害主要有幾個方面。一是體溫調節中樞不成熟,基礎代謝率低,肌肉活動少,皮下脂肪薄,容易發生低體溫。二是呼吸中樞和呼吸器官發育不成熟,缺少肺泡表面活性物質,容易出現呼吸不規則或呼吸暫停,長期氧氣治療可能出現肺部纖維化,導致慢性肺疾病。三是吮奶及吞嚥能力較弱,胃腸蠕動慢,容易腹脹和消化不良,甚至引發壞死性小腸結腸炎等情況。四是肝臟不成熟,黃疸時間長且程度重,出血風險高,同時容易出現血糖過低而發生休克、低蛋白性水腫。五是母體帶來的免疫球蛋白量少,而自身細胞免疫及抗體合成不足,容易發生感染。六是鐵及維生素A、D等儲量減少,易引發相關營養缺乏症。

高喜容在隨訪門診為定期隨訪的早產寶寶做檢查

“還有一點特別需要關注,就是早產寶寶的神經系統發育,這也是影響未來生存質量的關鍵。”高喜容表示,早產寶寶腦部血管更加脆弱,在生長髮育過程中更容易受傷,從而引發腦損傷,出現神經系統發育落後,甚至導致腦癱、智力低下等嚴重後遺症。早發現、早干預可以有效減少這些嚴重後遺症的發生,提高寶寶的生存質量。

“我們的目標不僅僅是守住孩子的生命,更重要的是讓孩子有尊嚴有質量的生活。”高喜容呼籲,腦損傷的康復黃金期是1歲以內,但由於早產寶寶活動較少,肌張力低下,神經反射也不明顯,因此家長一定要重視出院後的定期隨訪,在醫生的指導下配合做好生長髮育的科學監測,有問題早發現,避免延誤寶貴的治療時機。1歲以內的早產寶寶需按照1、2、3、4、5、6、8、10、12月齡的頻次定期隨訪;1至2歲區間,保持3-6個月一次的頻次,3歲以上保持一年一次的頻次跟蹤隨訪。隨訪過程中,醫生也會根據寶寶的實際情況調整隨訪時間。

【健康小貼士】

家長如何早期發現寶寶神經發育異常?

寶寶經常“打挺”,手腳很有力;滿月後,頭老往後豎不起;3個月不能抬頭,4個月手仍緊握、拇指內收,5個月手臂不能支撐身體,6個月仍有尖足,7個月不能發ba、ba、ma、ma的音,8個月不能獨坐;以及日常有手和頭頻繁抖動,或者整日哭鬧、太安靜等,發現寶寶有以上情況,需及時就醫。

瀟湘晨報記者夏盛 通訊員姚家琦 王潔

新聞線索爆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晨影片”客戶端,進入“晨意幫忙”專題;或撥打晨影片新聞熱線0731-85571188。

TAG: 寶寶隨訪早產喜容早產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