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文藝過端午:中國畫裡的端午節

由 作家張梅英 發表于 體育2023-01-14

“編者按:粽葉飄香,龍舟競發,掛蒿草、艾葉……隨著夏意漸濃,端午佳節如期而至。在這傳統節日裡,端午習俗寄託著人們迎祥納福、辟邪除災的願望。本期我們推出端午專題版面——文藝過端午,與讀者一起走進畫裡,去感受歷代名家筆下熱鬧非凡、別有風味的端午節……”

文藝過端午:中國畫裡的端午節

“虎符纏臂,佳節又端午。門前艾蒲青翠,天淡紙鳶舞。粽葉香飄十里,對酒攜樽俎。龍舟爭渡,助威吶喊,憑弔祭江誦君賦。”蘇軾的這首《六么令·天中節》寫出了我國極具特色的端午節俗文化。

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據《荊楚歲時記》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好天氣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稱為“端陽節”。此外端午節還稱“午日節、五月節、龍舟節、浴蘭節”等。

端午節起源於中國,最初為古代百越地區(長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帶)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曆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後因戰國時期的楚國(今湖北)詩人屈原在該日抱石跳汨羅江自盡,統治者為樹立忠君愛國標籤將端午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部分地區也有紀念伍子胥、曹娥等說法。

中國之外,端午節也是漢字文化圈諸國的傳統文化節日,頗為流行。

元 王振鵬《龍舟競渡圖》

關於各地端午節習俗,我國古籍亦多有記載,如東漢應劭《風俗通》:“午日,以五彩絲係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長命縷,一名闢兵紹。”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端午,以菖蒲一節九寸者,泛酒以避瘟氣。”清富察敦祟《燕京歲時記》:“每至端陽,自初一日起,取雄黃合酒灑之,用塗小兒領及鼻耳間,以避毒物。”

無獨有偶,在我國傳世的古代名畫中,以“端午”為主題的也為數不少。品賞這些傳世名畫,獨特濃郁的傳統文化氣息躍然紙上。

龍舟競渡

唐 崔 護 程宗元 《龍舟奪標圖》

龍舟競渡是端午節最重要的特色民俗活動。《荊楚歲時記》雲:“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汨羅日,人傷其死,故命舟楫拯之。”每年端午節,楚地紛紛舉行龍舟競渡活動,以紀念屈原,後來逐漸演變成為民間的一項重要的端午節俗活動。

由宋到清,“龍舟競渡”題材中比較著名的畫有張擇端的《金明爭標圖》、宋人的《龍舟圖》、元人王振鵬的《龍舟競渡圖》、明人鄭重《龍舟競渡圖》、清王概《龍舟競渡卷》等。其中一些精品,還被製作成緙絲製品,如清代就有一幅《龍舟競渡緙絲軸》。在清代的瓷器中,我們也可以看到龍舟競渡的場面。

北宋 張擇端 《金明爭標圖》

張擇端的《金明爭標圖》描繪北宋京城汴京(今開封市)金明池水戲爭標的場面。畫面苑牆圍繞,池中築十字平臺,臺上建軍圓形殿宇,有拱橋通達左岸。左岸建有綵樓,水殿,下端牌樓上額書“瓊林苑”三字。畫面中池岸四周桃紅柳綠,間有涼亭,船塢,殿閣。水中龍船屑樓高閣,人物活動於樓內外;龍船兩側各有小龍舟五艘,每艘約有十人並排划槳,船頭一人持旗;另有數只維遊其間。書面左,下兩側的苑牆內外,人群熙來攘往。

元人王振鵬《龍池競渡圖》卷中有三艘龍舟在河中競渡,中間的龍船裝飾華麗,舟中設有一亭,亭內有許多人在觀看比賽;前後兩舟則彩旗飄飄,鑼鼓喧天,舟上的參賽選手,跟隨鼓聲的節奏指引,奮力划槳。溪流兩旁,林霏朦朧,侍衛儀仗遊行其間;觀賽的百姓,或立或坐,歡呼雀躍,場面十分熱鬧。遠處群山連綿,雲遮霧繞,山腳下一處古剎隱於叢林之中,又給人以幽靜之美。畫中線條有如遊絲般細緻柔和,人物精密生動,龍舟工整華麗,真實地表現了端午龍舟競渡、觀者如雲的場景。

明鄭重《龍舟競渡圖》

鄭重所繪《龍舟競渡圖》軸描繪了明朝時南方端午時節的景象。畫面採用馬遠“一角式”構圖,觀看賽龍舟的老少人等集中在畫面右下角的岸邊,掩映於湖光樹石之間,亦有人騎於樹幹枝頭,以便獲取更好的觀賽角度。而畫面大量的留白則形成了煙波浩渺的湖面,湖上四隻龍舟、一隻鳳舟正在揮槳競渡。遠山若隱若現。整幅畫面精緻工麗而不失活潑,為風俗畫的佳作。圖畫繼承了唐代“大小李將軍”華美的青綠山水畫風,畫面整體氣韻瑞麗生動,敷彩勾勒工麗細緻,並在構圖及運筆等細節方面吸取了時代特徵,具有明代工筆繪畫構圖佈局靈動、畫面充滿動感、人物細節精緻、所描繪的風俗情景生動寫實的風格。

端午花草

文藝過端午:中國畫裡的端午節

明代陸治所繪《端陽即景圖》

北宋詩人黃庭堅在《謝張仲謀端午送巧作》中有一句詩為:“翦裁似借天女手,萱草石榴偏眼明。”南宋詞人吳文英《隔浦蓮近·泊長橋過重午》有“榴花依舊照眼”句,元代詩人袁桷《客中端午簡善之》有“海城紅憶石榴新”之詠。蜀葵多為紅色,原產於我國四川,因它於端午節前後開花,故又得名“端午花”。蜀葵的花和葉,具有解毒散結的功效,外用可以治癰腫瘡瘍。所以,蜀葵在人們的心目中有辟邪的作用,在端午節這天人們除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外,還在家中的瓶中插蜀葵。由此可見,萱草、石榴、蜀葵,均為端午節的標誌性花草。

文藝過端午:中國畫裡的端午節

清 王時敏 《端午圖》

明代陸治所繪《端陽即景圖》即是端午節時陸治親手所植花木的芳姿。圖中的湖石是背景和襯托,故僅用淡墨幹筆渲染造型,復加以苔點,頗顯意趣;而萱草、蜀葵、石榴等花葉,均以勾花點葉法重點刻畫,勾筆細勁如鐵線,而點葉則用筆較拘謹,但溫潤沉著;野草灌木則直接以沒骨畫法用色彩點染寫出,顯得生趣盎然。

文藝過端午:中國畫裡的端午節

張大千 《五瑞圖》立軸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艾草具有一種特殊的香味,具有驅蚊蟲之功效。每至端午節,人們將新採的艾條插於門楣上,或將艾草捆紮為似人似虎的形狀,懸掛在屋簷下,或置於屋中,以驅蟲避邪。《荊楚歲時記》記載:“(端午節)採艾以為人,懸門戶上,以禳毒氣。”

文藝過端午:中國畫裡的端午節

清 餘 樨 《端陽景圖》

在清代畫家餘樨《端陽景圖》中也能看到菖蒲、蜀葵等植物。畫面線條工細、勻整、流暢,構圖簡潔、疏密相宜,用筆工整,嚴而不板,秀潤中略得野趣,設色典雅富麗並富有裝飾性。花的嬌態,葉的反正,描繪的都很細緻,具有質感和動勢,且富有生趣,顯示出畫家較強的寫實技巧。

端午小食

文藝過端午:中國畫裡的端午節

齊白石 《端午美味圖》 1953年作

“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合座。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這是舊時流行甚廣地描寫過端陽節的歌謠。其中端午吃粽子是古往今來各地都極為重視的一項端午習俗。因此,在“端午”題材的繪畫中,“粽子”時常出現在歷代畫家的筆下。

“酒濃粽飄香”是端午的另一風景,有了香粽,自然少不得美酒,但端午喝酒是有講究的。人們這一天喝酒用以驅邪避毒,用一杯暖酒祛除身體裡殘存的寒邪之氣。然而地區不同喝的酒也就有所差異,其中雄黃酒、五加酒、菖蒲酒和黃酒是端午節最為常飲之酒。

“五月江南碧蒼蒼,蠶老枇杷黃”,枇杷是端午節前後的時令水果。在江南一帶,過端午節不僅要吃粽子,而且還要吃枇杷。

文藝過端午:中國畫裡的端午節

吳昌碩 《端午佳果》

大蒜自古就是天然殺菌劑,有“天然抗生素”之稱。湖南、河南、浙江等地區,農村每逢端午節這天,家裡的主婦會起得特別早,將事先準備好的大蒜和雞蛋放在一起煮,供一家人早餐食用。早餐食大蒜、雞蛋、油條,這種食法據說可避“五毒”,有益健康。

除以上端午小食外,荔枝、櫻桃、黃魚、黃瓜、黃鱔等皆為端午小食,且為畫家筆下“端午”題材應景之物。

文藝過端午:中國畫裡的端午節

清 郎世寧 《午瑞圖》

有關端午小食的作品較多,如清代郎世寧《午端圖》,畫中左下托盤內就盛有李子、櫻桃等時令水果,幾個粽子散落在畫面右側,主圖則為青瓷瓶內插著蒲草葉、石榴花、蜀葵花,整體散發著濃濃的節日氣息。清代任頤繪《端午圖》中就以地面上的黃魚、枇杷、蒜頭為輔,構圖取新穎之姿,用筆用色講究韻味和文人趣味。齊白石在“端午”題材的作品中喜歡畫粽子、鹹蛋,他的多幅“端午”圖中出現粽子、鹹蛋、酒杯、櫻桃等應景之物。1953年所繪《端午美味圖》中,以濃淡赭色,用大筆塗出一個個的三角形,分明是熟粽,再以濃墨畫系粽的繩草,粽子或聚或散,充滿了變化。為了增添畫面色彩感,在左上角畫兩瓣切開的鹽蛋,朱磦色的蛋黃使滿幅生輝。另一幅《五日吉祥》中,簡單幾筆便微妙地表現出棕子的稜角轉折,濃墨乾筆寫出棕繩,旁搭配造型簡潔的酒壺、酒杯。

文藝過端午:中國畫裡的端午節

清 任伯年 《端午圖》

此外,羅聘《端午圖》、張大千《端午習俗》《五瑞圖》、吳昌碩《端午佳果》《端陽景物圖》、陳半丁《天中五瑞圖》、程十發《端午即景》立軸、朱屺瞻1978年作《端午佳品》、唐雲《端午即景》等作品中或以粽子、櫻桃、蒜頭、枇杷、荔枝、黃瓜等端午節應景之物為主體,或以其為輔助。

端午懸鐘馗

文藝過端午:中國畫裡的端午節

徐悲鴻 《鍾馗飲酒圖》

端午懸掛鍾馗像的習俗自明清開始。清代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中載:“每至端陽,市肆間用尺幅黃紙蓋以朱印,或繪天師鍾馗之像,或繪五毒符咒之形,懸而售之,都人士爭相購買,粘之中門以避崇惡”;清代《北平風俗類徵》則雲:“五月初至初五為端陽,午時以朱墨畫鍾馗像,用雞血點眼,俗稱‘硃砂制’者懸屋中,謂能驅邪”;顧祿在其《清嘉錄》中也有記述:“適逢端午,堂中掛鐘馗畫圖一月,以祛邪魅。”

現今,在江淮、江浙地區,乃至東南亞地區,一些地方還延續著端午節張貼或懸掛鍾馗畫來驅瘟逐疫的傳統習俗,這種鍾馗畫被人們稱為午日鍾馗。

從已知存世的作品來看,明代李士達的《鍾馗圖》或許是最早在端午前後創作的鐘馗畫,畫面中鍾馗穿官袍,登革靴,雙手持笏板,雙目圓睜,斜眼盯著身前一赤裸上身、僅著短褲、赤腳的小鬼。

文藝過端午:中國畫裡的端午節

清 黃 慎 《端午鍾馗圖》

清代畫家黃慎曾畫過一幅《端午鍾馗圖》,畫中我們可看到鍾馗與孩子嬉戲,而且從鍾馗的手中以及背景的花瓶中可以看到放置的菖蒲和艾葉。

到近代,著名畫家任伯年、張大千、徐悲鴻等都曾畫過鍾馗。徐悲鴻在己巳(1929年)年端午畫了名作《鍾馗飲酒圖》:鍾馗坐在大椅上,小鬼為他恭送水果。而張大千也曾作一幅《端午鍾馗圖》,鍾馗烏紗紅袍,簪花戴錦,端坐在蜀葵艾葉之中,一副悠然自得的神態,讓人很得親和之感。

端午捉蟾蜍

文藝過端午:中國畫裡的端午節

清 邊壽民 《端午即景圖》

文藝過端午:中國畫裡的端午節

清 羅 聘 《端午圖》

端午與蟾蜍,緣分頗深。在古代,蟾蜍和蜈蚣、蛇、蠍、蜥蜴共屬五毒”。五月捉取蟾蜍的習俗,文獻上所見甚早。《淮南子》 雲:“鼓造闢兵,盡五之望”。“鼓造”即蟾蜍。因為古有蟾蜍可以“闢兵”的說法,所以到了五月望日(十五日)大家都去捉,以至於蟾蜍面臨“壽盡”的命運。後世人們捉蟾蜍的時間則改為五月初五端午節,其目的則是為了祛病解毒。

清代《吳越風土錄》記載:“端午日,藥市收癩蛤蟆,刺取其沫,謂之‘蟾酥’。為修合丹丸之用,率以萬計。”明代的《帝京景物略》中記載:“(五月)五日,南太醫院官,旗物鼓吹,赴南海子捉蝦蟆,取蟾酥也。其法:針棗葉,刺蟾之眉間,漿射葉上,以蔽人目。不令傷也。”可見端午捉蟾蜍的習俗不僅流行於古代民間, 連皇家亦不例外。現在我國北方的晉南地區農村,每年端午節這一天,家家都要蒸麵青蛙,放到自家庭院中,上一燭香以祈求來年的風調雨順。

文藝過端午:中國畫裡的端午節

清 邊壽民 《端午即景圖》

清代邊壽民《端午即景圖》中,將端午雜卉與蟾蜍並列一圖,極為應景。有趣的是,邊壽民還自題詩曰:“最好葦間五月天,蒼蒼蒲柳碧波前。興來寫幅端陽景,質與當壚作酒錢”,其趣味性已然甚於應景之需。餘樨《端陽景圖》中,蟾蜍和青蛙等在明媚的陽光中跳躍的場景被生動逼真地刻畫出來。

清代羅聘《端午圖》所繪之青蛙也已被捉住。圖中,從一個懸於藤上的葫蘆上垂下一條繩子,拴著一隻躍躍欲試的青蛙。這隻被捉住的青蛙與端午花草、端午小食組合在一起,不僅使畫面更加有趣生動,而且使得畫面動靜結合。

一年一端午,

一歲一安康。

今年的端午節又到了,以畫怡情,走進名家端午畫作,在懷念端午習俗的同時,願你過一個文藝的端午。

文藝過端午:中國畫裡的端午節

陳半丁 《天中五瑞圖》

文藝過端午:中國畫裡的端午節

齊白石 《五日吉祥》 1943年作

文藝過端午:中國畫裡的端午節

唐 雲 《端午即景》

TAG: 端午端午節鍾馗龍舟競渡端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