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Qi2引入蘋果磁吸標準,安卓無線充電又要變天?

由 鈦媒體APP 發表于 體育2023-01-09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雷科技leitech

不知道大家平時使用無線充電嗎?

作為一個無線充電“愛好者”,小雷除了電腦和相機這種“大型”裝置外基本都是靠著無線充電來為電子產品充電。原因其實也非常簡單:小雷是一個“蘋果+索尼”的雙機使用者,TWS耳機也有Lightning介面的AirPods Pro和索尼的降噪豆。

與其為兩款手機分別配備一套充電器,倒不如直接使用通用性更強的無線充電方案。

沒錯,無線充電的速度比有線充電要慢上一節(雖然這兩款手機有線充電的速度也不快),但無線充電隨放隨充的設計讓我可以利用上一切碎片時間為手機充電。

這種感覺其實就像給自己的固定車位裝了充電樁一樣:儘管比外面的超充慢,但反正車(手機)就在這裡,要用時肯定是滿電的。

但話又說回來,儘管我的索尼可以靠自身長度靠在為iPhone設計的立式MagSafe充電器上,但和擁有磁力吸附的iPhone相比,在沒有磁鐵的Android手機上使用MagSafe確實沒有想象中那麼方便。尤其是有些Android手機的充電線圈並不在手機的正中間,關燈後盲操確實有難度。那麼除了為手機賣一個自帶磁鐵的手機殼之外,還有沒有什麼別的解決辦法呢?

由無線充電聯盟在CES 2023上釋出的新一代Qi無線充電標準——Qi2就解決了這個問題。

簡單來說,作為Qi無線充電標準的推廣者,跨品牌的無線充電聯盟負責為電子產品制定無線充電規範,讓Qi格式的無線充電可以應用在不同的產品上。沒錯,儘管Qi在近幾年內已經成為了無線充電的代名詞,但在無線充電發展初期,Qi只是無線充電中的其中一種格式,與Qi同場競爭的還有由電源事物聯盟(Power Matters Alliance)發起的PMA無線充電格式和A4WP(Alliance for Wireless Power)發起的無線充電標準。

此次公佈的Qi2則是無線充電聯盟WPC(Wireless Power Consortium)在2010年釋出Qi1。0後公佈的第一個Qi大版本更新。

為了解決Qi1.X版本中充電位置不明確的問題,WPC在Qi2中吸納了由蘋果提交的Magnetic Power Profile(磁功率分佈圖)作為Qi2的核心標準,同時Qi2的充電功率也提升到15W。

換句話說,未來只要是採用了Qi2充電標註的智慧裝置,無論是Android手機、無線耳機、遊戲滑鼠還是藍芽音箱,都能用MagSafe充電器穩穩當當充電了。

但問題又來了,Android手機品牌早已實現100W的無線充電,這個才15W的Qi2有什麼存在意義呢?

讓Android手機錦上添花

首先,各位Android使用者可以放心,支援Qi2並不會將你手機的無線充電功率鎖定在30W。就像PD充電標準一樣,Qi2的15W只不過是對應產品的“下限”,它的意思不是說手機只能15W,而是Qi只管到15W。如果你品牌還想實現更高功率的無線充電,那就只能另請高明自己研發屬於自己的充電方案了。

讓Android手機錦上添花

但為什麼Qi2依舊要把MagSafe技術包含進去呢?除了“蘋果是WPC的成員”這個理由之外,小雷相信MagSafe磁力吸附的加入對Qi2的整體發展來說也有一定的幫助。

首先,就像蘋果多次宣傳的那樣,磁力吸附可以以無感的方式幫助使用者快速定位無線充電裝置,讓手機能以效率最大化的方式接受無線充電的供電。如果大家有用過早期的moto 360,應該對那個怎麼放都放不對位置的充電底座有印象。

而事實上各Android品牌也確實是這麼做的:100W等高功率無線充電有自己的格式,必須是專門的手機配合專門的充電器才能實現。如果把100W的MIX4放到不支援的高功率無線底座上,也只能實現Qi的“保底”速率。

但如果我們退一步看,磁力吸附的加入對Android手機品牌來說只不過是錦上添花的事情。真正“改善充電環境”的,還得是一系列支援無線充電的第三方小型數碼產品,比如真無線耳機或Kindle。

以TWS耳機為例,由於充電盒的分離設計,TWS的充電線圈中心通常都不在產品的視覺中心。

從後續的第二代Android Wear裝置改用磁力吸附充電這一點上,我們也不難看出磁力吸附對無線充電裝置的重要性。

而磁力吸附的加入讓使用者不再需要小心試探無線充電的充電位置,就像磁力吸附的無線滑鼠充電器一樣,把手機、耳機往充電座上一放就能快速自動定位。

但由於廠商一般也不會標記產品的線圈位置,這導致使用者難以找到這些小型電子產品的“最佳充電位”。比如小雷的一個朋友在購買了AirPods Pro一個月後才知道用無線充電時應該把按鈕那一面朝下放。

另外,磁力吸附的加入能讓耳機使用手機的立式無線充電器,通用性更強。

但話又說回來,雖然說磁力吸附的出現提高了無線充電的行業通用性,但磁力吸附成為Qi2標準最大的受益者始終是蘋果。

自蘋果釋出適用於手機、耳機的MagSafe後,MagSafe迅速成為了蘋果生態中的新寵兒,貝爾金、倍思等品牌在短時間內也跟進了多款MagSafe充電產品,甚至帶火了蘋果的Made for MagSafe(MFM)配件認證體系。

蘋果才是最大贏家

而MagSafe進入Qi2,則讓主動權重新回到蘋果手中。在Qi2時代,由於所有配件都支援磁力吸附,因此MagSafe的賣點也將從磁力吸附轉變為MFM認證特有的“高”功率和未來可能會加入的資料傳輸功能。

再聯絡到在MFi時代,使用非MFi授權的資料線給手機充電可能會出現的“彈窗”現象,不難發現即使在iPhone改用USB-C的時代,蘋果依舊可以透過MagSafe“獨佔”的方式限制使用者的充電行為。

舉個最壞的例子:

蘋果才是最大贏家

我知道這看起來有些危言聳聽,但在Android陣營中,限制PD充電功率來推廣品牌自己的快充協議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小雷就曾針對主流品牌手機的非私有制式充電功率進行了橫評,其中某品牌上半年的旗艦手機就創下了2。5W的充電功率“新紀錄”。

對於蘋果來說MagSafe其實就是下一個Lightning介面,它既開放給WPC、Qi2和第三方品牌,但是又完全受蘋果控制。

但遺憾的是,由於MagSafe在硬體層面沒有太多的技術壁壘,只要排列幾顆磁鐵,大量第三方品牌就能繞過MFM認證,推出磁吸配件產品。

對第三方品牌來說,推出MagSafe產品一方面可以適配蘋果的產品,另一方面也可以獲得更安全、更好用的Qi無線充電技術,而這項技術還可以被運用到支援Qi無線充電的其他手機上,可謂是一舉三得。

除了用來構建生態王國,MagSafe其實還有一個更重要的任務,那就是培養使用者無線的操作習慣,為蘋果的無孔化鋪路。從手機發明至今,手機一直在整合化的道路上發展。從可拆電池到eSIM,各大品牌都希望減少手機內的活動部件,讓手機無孔化。

從技術上講,蘋果完全有能力像其他品牌一樣使用私有“快充”協議,將非MFM的磁力吸附充電器的充電功率限制在熟悉的5V1A甚至是5V0.5A,藉此機會“促使”使用者購買透過蘋果MFM認證的快充線。

到那時候,使用者自然也沒有不開iCloud雲同步、買Apple Care+的理由了。

TAG: 充電無線MagSafeQi2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