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東晉君臣共治,士族通力合作,為什麼還是亂象一片?

由 珂夢歷史人文 發表于 體育2023-01-08

公元420年,即元熙二年,晉武帝司馬德文讓位於宋王劉裕。庶族出身的劉裕終於殺出了一條血路,打敗了那些士家大族,獲得了至高無上的權利,東晉也就此全線崩潰。

整個王朝歷時一百零四年,共經歷了十一位皇帝,此後,劉裕改國號為宋,史稱劉宋。

在魏晉南北朝這個荒唐且混亂的時代,一百零四年的立國時間並不算短,但比起中國古代歷史上的其他王朝來講,東晉的存在時間又顯得尤為尷尬。

如果要從政治制度上來講的話,東晉的治理模式並不算落後,他們推行的是一種君主與臣子共同治理天下的新形式,在出身貴族的王導的鞠躬盡瘁之下,各大“士族”也能放下彼此的芥蒂,通力合作,後來的謝家更是能以區區八萬兵馬大敗苻堅,可在前期積累了一定政治資本的東晉,為什麼沒能走向輝煌呢?

從根本上來講,是因為律法的缺失。

東晉名義上推行的是一種“君臣共治”的形式,比如說,在東晉成立之初,皇帝將行政權交給了王導,將軍事權交給了王導的堂兄王敦,兩人與皇帝一起共同治理天下,這是東晉王朝的一個特色。

如果這樣的模式能往好的方向發展,那就是君臣勠力同心,共同經營好一個政權,可問題是,所謂的君臣共治並沒有制度和法律的保障,也就是說,到底推不推行共治?推行什麼程度的共治?和什麼樣的人一起共治?全憑掌權者的喜好說了算。

沒有制度和法律的保護,君主和臣子手中的權柄就沒有明確的界定,如此一來,身為皇室的司馬家族會擔心大權旁落,而作為臣子的世家大族中也會誕生野心家和陰謀家。

這並不是危言聳聽。就單純拿王家來講,東晉之所以能夠建立,絕大部分都是王家掌門人王導的功勞,是他為司馬睿聯通了南方與北方的各大士族,讓他有了成為華夏正統的政治資本。

司馬睿念及他的功績,曾一度邀請過王導與他平起平坐,和他一起受百官朝拜,雖然王導拒絕了,他也恪守臣子的本分,安安心心地做個忠臣,可即便有王導在,也沒能阻止王家的野心膨脹。

當時,街邊巷口都流行著一句俗語,叫做“王與馬,共天下”,即王家與司馬家都是天下的主人。

事實上也是如此,擁有行政權的王導在朝廷內部執政,皇帝進言獻策,而擁有兵權的王敦則執掌兵符,擁有極高的權威。

手中的權力大了,又沒有法律和制度的制約,所謂一山不容二虎,誰願意與別的家族共擁天下呢?誰都不想把利益分一杯羹給別人,所以野心就會不斷膨脹,而且膨脹起來沒有任何束縛。

這也就催生了東晉王朝的亂象。

東晉的權臣士族之間不斷髮生摩擦,其中交鋒最為激烈的有四大家族,以王導為首的王家,以庾亮為首的庾家,以桓溫為首的桓氏,以謝安為首的謝氏,四大家族曾經輪流在東晉執掌政權,彼此之間矛盾重重。

不僅他們,別的士族之間也好不到哪去。

東晉之所以能夠立國,靠的就是士族的支援,內憂外患嚴重的情況下,司馬家族沒有能力在登上皇位之後過河拆橋,靠著士族登上王位,就得給足他們臉面,所以沒人敢對士族之間的較量說不,彼此爭鬥起來就肆無忌憚。

所以東晉的動亂非常頻繁,先後爆發了王敦之亂、蘇峻之亂、桓溫之亂等諸多讓東晉大傷元氣的內亂。

後來前秦率大軍南下攻打東晉都城,士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脅,危難迫使他們暫時放下對彼此的芥蒂,在謝安的領導下共同抵禦外敵,可在外力催生下的合作並不長久,淝水之戰後,又先後爆發了孫恩之亂、桓玄之亂等等。

這些事件雖說是內部爭鬥,但造成的影響卻極其惡劣,比如說在蘇峻之亂時,建康城的很多著名宮闕被焚燬,給歷史造成了難以挽回的損失。

可以說,東晉是成也共治,敗也共治,如果當年的司馬家族不與其他計程車族分享權力,那它就不會被士族奉為華夏正統,在那個外族虎視眈眈的年代,盤踞在位置並不優越的建康城的司馬家很難更進一步,所以,他們不得不讓出手中的部分權利,以此來換取東晉王朝的成立。

但這樣的共治體系並不成熟,臣子的權利一旦做大就會把君主取而代之,同樣也會引起其他士族的不滿,讓他們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合作在瞬間崩塌,直至最後,由士族合作而建立起來的東晉,在士族的矛盾中分崩離析。

時至今日,東晉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千百年,處在當時的那種環境中,我們沒有辦法說東晉的選擇是錯的,畢竟歷史不容假設,只是,東晉明白過來的時間太晚,如果它能給各大士族設定一個框架,或許就不會止於一百零四年。

TAG: 東晉士族共治王導司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