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呂蒙陸遜謀劃精妙取荊州,鎖死東吳上限!孫權又為何要殺死關羽?

由 南京快報 發表于 體育2023-01-07

呂蒙陸遜謀劃精妙取荊州,鎖死東吳上限!孫權又為何要殺死關羽?

2022-11-20 21:50·新讀史

作者:握中懸璧,授權讀史釋出。百年東吳連載35

從建安二十三年(218年)開始,隨著劉備對漢中發起攻勢,曹操便將注意力重新轉移到西線,此後近兩年時間,曹劉之爭成為三方爭霸的主旋律。

不過,就在劉備集團一路高歌猛進之際,新的危機卻悄然浮現,貌合神離的孫劉聯盟即將走到盡頭。

在魯肅去世後,維繫脆弱聯盟的唯一紐帶已經不在,東吳內部疏劉派徹底抬頭,其中領頭人物就是呂蒙。

其實,孫權本人的態度轉化倒沒有那麼快,因為他最初選定接替魯肅主持荊州事務的人是嚴畯,此人是張昭推薦給孫權的,他和張昭是一類人,屬於精研儒學的江北的流寓士人,而非武人。讓他去荊州上任,表明孫權尚未有撕毀盟約的打算。

不過嚴畯比較有自知之明,清楚自己既不通曉軍事,又不屬於比較激進的武人集團,實在不適合擔當這一重任,於是設法辭絕。

就這樣,被孫權親自培養並得到魯肅高度評價的呂蒙順利上位了,而呂蒙一到任上,就立刻開始了對荊州的謀劃。

孫權有個特點,就是能聽取他人意見。這往好了說是從善如流,但往壞處說就有點過於容易受別人影響了。在荊州這件事上,呂蒙的一席話很快就打動了孫權。

呂蒙提出:“劉備關羽反覆無常,不可輕信。現在他們不敢輕舉妄動,但如果哪天我不在了,就對他們無能為力了。如果將荊州握於手中,讓孫皎駐守南郡,潘璋駐守白帝城,蔣欽率領機動兵力一萬人,沿長江進行支援,我則為您奪取襄陽。到時曹操關羽皆不足慮。”

這一席話看似有理有據,畢竟呂蒙身體不好,隨時可能出現意外,而且還提出了奪取荊州後的具體部署,這便是榻上策第二階段的完整形態,孫權聽了必然會動心。

但若想要實現荊州的完美防禦,必須奪取襄陽,可這豈是容易的事?

如果無法得到襄陽,東吳便會代替劉備承受曹魏在荊州方向上的壓力,陷入兩線作戰的境地,後來東吳統治荊州時期幾乎沒有從這個方向發起什麼像樣的進攻,而只能被動防禦,就是明證。

更嚴重的是襄陽是曹操的地盤,呂蒙的目標即使能順利實現,也會同時得罪劉備和曹操,到時又將如何應對呢?

事實上如果曹丕能果斷一些,聽從劉曄的勸說,孫權是否能渡過夷陵之戰期間那次危機都很難講。

這些道理並不複雜,以智謀著稱的呂蒙不會不知道,但至於如何應付,他似乎沒有充分的考慮。

或者說他已經無暇去考慮了,因為他清楚自己的身體狀況,如果不能儘快建功立業,自己就要步周瑜的後塵壯志難酬了。

孫權對此非常認同,劉備集團的大方針是結好孫權,但這一點孫權是無法確信的,與其將國家安全寄託在別人手中,還不如由自己來把握。

不過在交談中,孫權又提出了一種方案,那就是能不能進攻徐州。

從這也可以看出,在經過兩次失敗後,當時東吳內部對奪取合肥乃至壽春已經完全不抱希望了,荊州和徐州是唯二的兩個擴張方向。而這也證明孫權確實還沒有撕毀盟約的決心。

不過呂蒙給他潑了一盆冷水,那就是徐州即使拿得下也守不住。

在南北相爭中,徐州就是一塊雞肋之地,此地千里平原,適合北方騎兵馳騁,對江東軍隊不怎麼友好,在這裡與中原爭鋒,投入大回報小,而且透過徐州進取中原也是捨近求遠的不智之舉。

這下擴張方向就只能放在荊州了,經過一系列討論,江東君臣上下對荊州攻略達成了一致。不過劉備卻對這一點既沒有足夠的警惕,又沒有對孫權給予足夠的安撫,這不得不說是一種遺憾。

而對於孫權來說,在他聽從呂蒙做出襲取荊州這一決定的同時,一生事業的上限就被鎖死了。

呂蒙讀書確實讓他增長了許多智謀和見識,但主要是在具體戰術方面,在大戰略方面有所不足。

聯盟是一個整體,在曹操被嚴重削弱之前是決不能輕易拋棄的,壯大自己卻削弱了同盟,這是曹操最喜聞樂見的。

鞏固國防,將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裡,這本身沒有錯,但錯的是不該為眼前利益犧牲長遠利益。即使能壯大一時,終歸不可能強過曹操,被消滅是遲早的事。

事實上,屯兵陸口就足以起到防備關羽的目的。陸口是江夏郡西面的門戶,如果關羽來攻,完全可以實現提前預警。江陵距離江夏和南郡交界處很遠,到時候東吳出兵阻擊,則又是赤壁之戰的局面,江夏絲毫不會受到威脅。

或許是由於最近幾年孫權在對外擴張方面幾乎沒有取得什麼大的收穫,他有些急功近利了,總之在他採納了呂蒙的建議後,三國爭霸的結局就沒有懸念了,只是時間問題。

不過關羽在荊州經營多年,實力強盛,足智多謀的呂蒙不會和他硬拼,而是靜靜等待機會。因此從他剛到陸口以後,就做出致力於和關羽搞好關係的假象。

呂蒙清楚關羽不可能這麼輕易信任自己,先不說他曾有偷襲三郡的黑歷史,關羽本人也熟讀左傳,對口血未乾這個典故再清楚不過了。在亂世中只有絕對的實力差距才能給人信任,盟約則沒什麼用處。確定你不敢背叛,和預計你不會背叛,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因此呂蒙只能耐心等待。

機會終於來了,隨著建安二十四年關羽聲勢浩大的北伐,荊州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空虛。

可是呂蒙依舊沒有輕舉妄動,因為關羽在後方仍留有相當實力進行防備,於是他向孫權提出以治病為名帶一部分人返回建業,以此來麻痺關羽,讓關羽放心抽調後方軍隊,到時候發起偷襲,則可以大功告成。

這一計策成功了,見東吳的潛在威脅已經減弱,前線兵力捉襟見肘的關羽果然開始從後方調兵,南郡的防禦被進一步削弱了。

不過呂蒙雖然騙得過關羽,卻不能騙過所有人,陸遜就對此看得很透徹。在呂蒙還沒到建業之前,陸遜就去和他見了一面。

在交談中,陸遜先試探了一下,問道:“關羽虎視眈眈,而您卻離開前線,不怕出問題嗎?”

此時,和劉備反目一事,雖然已經基本在東吳上下達成一致,但襲擊荊州的具體計劃仍然是絕密,幾乎只有孫權和呂蒙兩人知道,因此他沒打算透露。於是跟陸遜說道:“確實如此,可是我病了沒辦法呀。”

陸遜見呂蒙不願說,只好他自己講出來了,結果一開口就將呂蒙的全部計劃說了個八九不離十。

陸遜早猜到呂蒙是詐病,否則若是真病的話就無法主持軍務,襲擊荊州的計劃也就無從談起了。

呂蒙聽了這話心中一驚,這件事陸遜不可能提前知道,但他的想法和自己如出一轍。之前呂蒙不瞭解陸遜,但是英雄所見略同,現在他已經清楚陸遜的真正才能了。

不過,謹慎的呂蒙仍未對陸遜交底,於是以關羽實力強盛不易圖謀為由搪塞,但他心中已經將陸遜視為襲取荊州計劃中的核心人物了。

等見了孫權,呂蒙當即提出讓陸遜暫代自己駐守荊州。陸遜名氣不大,驕狂的關羽自然會對他疏於防備,而陸遜的實際才能卻遠超關羽的想象,他實在是示敵以弱的不二人選。

要知道關羽連馬超和黃忠這樣的同僚都看不起,何況是其他勢力中一個籍籍無名的小角色呢?

而關羽的處世態度肯定會為陸遜所知曉,以他的智慧,自然能很好地把握關羽的心態。

既然得到提攜,陸遜當然不會讓呂蒙失望,此時關羽已經擊破于禁威震華夏,於是陸遜以極低的姿態給關羽寫了一封信,信中的口氣非常謙卑,而這恰恰是最對關羽胃口的。

陸遜信中的奉承話倒是不必細說,不過其中有兩句話,雖然混雜在甜言蜜語之中,但卻暗含殺機。

第一就是瘋狂吹捧關羽破七軍擒于禁的戰績,並聲稱此功超過了先軫城濮之戰破楚以及韓信背水一戰破趙。

又曰:“于禁等見獲,遐邇欣嘆,以為將軍之勳足以長世,雖昔晉文城濮之師,淮陰拔趙之略,蔑以尚茲。(三國志吳書陸遜傳第十三)

古代取得輝煌大勝的戰例有很多,為何偏偏要選這兩個呢?陸遜這麼寫當然是有講究的,因為用城濮之戰和背水一戰類比當下的形勢非常合適。

城濮之戰不是晉國單獨作戰,晉軍身後還有齊軍和秦軍的聲援;而韓信破趙一戰中,他的身邊也有張耳這個助手。雖然這些外援不見得能起到什麼重要作用,但至少可以壯大聲勢。

陸遜就是要向關羽表明:我就像城濮之戰裡的齊軍秦軍,就像韓信身邊的張耳,雖然不能幫您作戰,但可以做您的後援,讓您沒有後顧之憂。

飽讀詩書的關羽一看就能明白對方的意思,這話簡直說到他心裡去了。陸遜雖然名氣不大但態度極佳,自稱書生還如此謙虛,於是關羽徹底對他不再戒備了。

而信中第二點也非常重要,陸遜說與您這樣德威並重的人為鄰我很高興,我願意為您傾盡全力。

喜鄰威德,樂自傾盡。(三國志吳書陸遜傳第十三)

這其實是陸遜為關羽挖的一個坑。

從古至今,戰爭都講究師出有名,所謂“師直為壯,師曲為老”,興無名之師會影響士氣,雖然東吳出兵荊州已成定局,但他仍需製造一個開戰的藉口。

此時關羽不僅在前線陷入苦戰,而且又俘獲了于禁七軍約三萬人,多出這三萬張嘴讓關羽的糧草供給不容樂觀。

後來關羽在聽說後院起火時,一開始尚在猶豫,但在後勤輜重遭到劫掠後立刻決定撤退,這說明前線的糧草是極為緊張的。

在這種情況下,陸遜的態度讓關羽產生了一種錯覺,那就是東吳雖然不會派兵助戰,但願意資助,於是關羽便擅自取走了東吳屯在湘關的糧米。

這件事可大可小,如果東吳真的有心相助,可以送個順水人情。但如果東吳要藉此發難呢?關羽這個行為就給了他們出兵的口實。

除此以外,還有一個更嚴重的後果,那就是暴露了糧草不足的軍事機密。東吳只要斷掉糧道,關羽大軍就將不戰自潰。

陸遜僅用一封書信,就讓關羽陷入道義和軍事上雙重不利的局面,他的謀劃之深令人歎為觀止。

然而,不謀全域性者不足謀一域,呂蒙與陸遜的格局比起魯肅還是稍遜一籌。

時代的巨輪已無法阻擋,曹魏一家獨大也已成定局。

這就是弱者的悲哀,孫權和劉備的帝王夢只能聊以自欺,信任缺失的背後,他們的遠大理想終將化為泡影。

呂蒙陸遜謀劃精妙取荊州,鎖死東吳上限!孫權又為何要殺死關羽?

白衣搖擼真奇計,一舉荊襄取次休。

呂蒙白衣渡江,襲取江陵,導致關羽大意失荊州,從而遺恨千古,這個三國曆史中的故事令人耳熟能詳,所以在這裡就不再過多贅述了。

不過有一點要肯定的是,關羽的覆滅固然與其性格缺陷以及決策失誤有一定關係,但是後方的不戰而降也是一個決定性因素。若非如此,荊州未必丟失,至少關羽在前線的部隊也不至於因呂蒙的攻心之計一鬨而散。

後來聽說江陵已經淪陷,即使強橫如關羽也完全沒有將其奪回的心思。他在此地經營多年,親自主持城池的修築工程,對江陵城的堅固非常瞭解,深知這座城根本不是可以輕易攻下的。

倘若當時江陵不是主動請降,而是堅持抵抗的話,雖說兵力有限,但確實有可能堅持到關羽回援的那一刻。

荊州淪陷,其中有一點可以確定,那就是麋芳、士仁和東吳早有勾結。

其中士仁和東吳搭上線的時間較晚,是在籌糧不利並遭到關羽斥責後,才被孫權趁虛而入的。而麋芳則更早一些,當初南郡武庫失火,從那之後他就開始和孫權私下聯絡了。

而這就涉及到一個問題,那就是孫權究竟是透過誰的牽線搭橋和他們取得聯絡的呢?這一點三國志中沒有記載,讓我們來嘗試分析一下。

歷史學家方詩銘先生對此有過論述,他認為這個中間人就是潘濬。主要根據有三點,一是潘濬和關羽關係不睦,二是他在劉備集團的荊州屬官中算地位和名望都比較高的,三是他在降吳後受到重用,由此推斷他在東吳取荊州過程中出了大力。

我認為這種觀點有待商榷,潘濬確實和關羽關係不睦,但那只是因為關羽“驕於士大夫”罷了。

這裡我們不談理想道德,只談利益,叛降東吳對於潘濬來說並沒有明顯的好處。

雖然降吳後潘濬確實官運亨通,但他留在劉備手下也未必差。這不僅因為劉備集團中荊州勢力龐大,他上升空間不小,而且他在朝中也有臂助,這個人就是他的表兄蔣琬。

此時蔣琬已經得到劉備的信任,又和諸葛亮私交不錯,假以時日必然成為蜀漢政壇舉足輕重的人物,有了他的照顧,肯定比去東吳重新開始要好,潘濬不可能不考慮這一點。

何況以孫氏父子和荊州人的血仇,潘濬內心自然會傾向於劉備,除非萬不得已,否則他不可能主動投向東吳。

由此可知,潘濬基本不太可能僅僅因為和關羽的私人恩怨就給東吳做內應,這既不符合他的利益,也不符合他的感情。

關於第二點,潘濬雖然確實有名望有資歷,但這並不代表麋芳等人就會多麼看重他。

潘濬年紀輕輕就聲名顯赫,他師從大儒宋忠,又受到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賞識,但這是學術圈裡的事,麋芳和士仁不是這個名士圈子裡的人,他們對這些也不會多感冒。以他們元從老臣的身份,對潘濬這種中途加入的人肯定會有些優越感的。

至於第三點,說潘濬因為在襲荊州過程中立有大功才會一路高升,這個也不確切,因為潘濬根本就不是主動投降的。

當時關羽敗亡,大局已定,荊州官吏大多歸附孫權,可潘濬卻稱病不出,是孫權親自放低姿態去請,他才勉強歸降。

由此可見,潘濬歸吳是在荊州失守,走投無路情況下的無奈之舉,如果他和孫權早有勾結,這樣作秀就毫無意義了。

而陳壽在這件事上的措辭,也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潘濬的清白。

對於潘濬歸吳,他用的是“入”這個字。

孫權襲羽,遂入吳。(三國志蜀書鄧張宗楊傳第十五)

而對於麋芳,陳壽則明確指出他的行為就是背叛。

芳為南郡太守,與關羽共事,而私好攜貳,叛迎孫權。(三國志蜀書許麋孫簡伊秦傳第八)

同樣是降吳,但性質卻有很大不同。麋芳最令人不齒,因為他早就暗通孫權;士仁其次,他更像是被騙了;而潘濬卻無可指摘。

對麋芳這等賣主求榮之人,即使到了新主子那裡,也會為人所輕視乃至於唾棄。後來麋芳在東吳多次被虞翻呵斥,他都自知理虧而不敢迴應。

而潘濬卻得到了尊重,就像後來被迫降魏的黃權一樣,對於這些本來就有能力,而且大節不虧,只是因為形勢所迫才不得不身事二主的賢臣,不僅在當時,乃至於後世對他們對會有包容和理解。

事實上,孫權後來對潘濬的提拔,並不是對他在奪取荊州戰爭中功勞的獎賞,而是用他樹立起一個正面典型,方便自己在荊州的統治。

東吳統治荊州較晚,當地人才要麼北上投靠了曹操,要麼跟了劉備,留給孫權的非常有限,再加上孫氏家族在荊州名聲不太好,因此他重用潘濬有一定收買人心之意。何況潘濬對荊州事務非常熟悉,這樣的人不用豈不可惜?

總之,潘濬不可能是那個牽線搭橋的中間人。

下面說說我的推論,我認為負責“陰誘”麋芳和士仁的應該是東吳的虞翻。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虞翻知道得太多了,若非跟麋芳和士仁有過深度接觸,他很難有這種表現。

當士仁開城投降後,虞翻特意提醒呂蒙說:“我們這次是出奇制勝,要高度保密,以防生變,因此必須帶士仁同行,留自己的軍隊守城。”這樣一來,不僅可以防止士仁反悔,同時也能用他震懾麋芳。

後來麋芳投降時,呂蒙喜出望外,竟在城外開起了慶功大會。又是虞翻提醒他要儘早進城掌控局面,因為想投降的只有麋芳一個人,其他人不可信。呂蒙當即醒悟,這才讓江陵城內原定的伏擊呂蒙的計劃胎死腹中。

虞翻確實具備一個優秀說客的本領,當初他曾勸候官長接納逃亡至此的會稽太守王朗,後來又勸豫章太守華歆歸順孫策,這一次他也有著精彩的表現。但是他對敵軍內幕的瞭解,甚至還要超過主帥呂蒙,這就能說明一些問題了。

呂蒙如此謹慎的人,竟然會在尚未百分百克竟全功之時就得意忘形,這說明他對江陵城內的情況所知有限,很可能認為麋芳身為主帥可以一個人說了算。

但虞翻卻知道麋芳不怎麼得人心,手下的中層不一定會受其約束,因此才要速戰速決,以免夜長夢多。而事實也證明了他的前瞻性。

由此可見呂蒙雖然是襲取荊州計劃的倡導者,但他主要負責的是軍事方面,至於情報方面則應該另有他人主持,這個人可能就是孫權本人。

南郡武庫一失火,東吳就立刻知曉,同時和麋芳勾結。後來關羽斥責麋、士二人籌糧不利,這也沒能瞞過東吳。

因此東吳很可能在荊州佈置了強大的諜報網路,只有這樣才能讓孫權第一時間瞭解對手的內情,從而抓住機會趁虛而入。

這件事肯定是機密,孫權可能連呂蒙都沒有告訴,而負責此事的大機率就是虞翻,只有這樣才是最合理的解釋。

而這也體現了東吳為這次軍事行動做出了極為周全的準備。

兵法有云:凡軍之所欲擊,城之所欲攻,人之所欲殺,必先知其守將,左右,謁者,門者,舍人之姓名,令吾間必索知之。

這就是說在開戰之前,敵軍主帥及其手下親信,乃至於門客幕僚以及負責守衛的下級官吏的資訊,都要儘可能調查清楚。

在這場戰爭中,東吳做到了這一點,荊州被滲透得無孔不入,因此虞翻才能加以利用,最終兵不血刃拿下荊州。

反觀關羽,他不僅對東吳將領(比如陸遜)瞭解甚少,甚至對自己手下與敵人勾結一事也一無所知,可謂“不知彼,不知己”,自然“每戰必殆”。

試想一下,如果他對東吳有足夠的瞭解,清楚他們這次軍事行動的最終目的,應該也就不會抱有幻想,使出派人回江陵探查情況這一昏招了吧。

關羽的使者最終被呂蒙加以利用,成了摧毀他三萬大軍的奪命符,而準備不足,處處被動的關羽也因為錯失了退往益州的寶貴時機,最終在東吳的天羅地網下屈辱被擒。

對於這頭籠中猛虎,孫權的處理方式極為狠辣,他下令潘璋只要抓到關羽就立刻將其斬首。

呂蒙陸遜謀劃精妙取荊州,鎖死東吳上限!孫權又為何要殺死關羽?

後世對孫權這一舉動多有微詞,認為他做得太絕,這樣就徹底把跟劉備和談的路給堵死了。

其實我認為孫權也有自己的考慮,他的做法雖然有些殘酷,但卻有一定合理性。

按照《蜀記》記載,在關羽被擒後,孫權最初是想要招降他的,後來被臣下勸阻,這才作罷。

對於這種觀點,雖然裴松之的反駁頗有道理,但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孫權的心態,他很可能是想用關羽,但又覺得無法駕馭,最後只好下殺手。

不過還有人認為孫權本可以不殺關羽,而是留下作為和劉備談判的籌碼,何必要把事做絕呢?

我認為這種觀點有些過於高估個人在國家利益面前的作用了。相比起所謂的兄弟情義,劉備更看重的顯然是荊州,是他的帝王之業。這雖然聽起來有些殘酷,但就是事實,將個人恩怨置於國家利益之下本就是一個成熟政治家的合理選擇。

劉備在關羽死後並未立刻起兵復仇,而是又等了兩年,這期間他為稱帝忙得不亦樂乎,在他心裡孰重孰輕不是很明顯了嗎?

孫權應該正是看到了這一點,無論是否殺掉關羽,只要他不肯歸還江陵,和劉備的仇恨就無法消解,雙方必然還有一場大戰,因此不必抱有幻想。而後來他派諸葛瑾前去議和,我認為也有拖延時間的嫌疑,因為這個議和並沒有什麼誠意。

總之,孫權殺關羽一事,對吳蜀兩國關係影響有限,不可能因為他善待關羽劉備就願意和談。

不過既然關羽作為談判籌碼,並不具備太大價值,那孫權為何一定要殺他呢?軟禁起來給自己留個好名聲又有何不可呢?

其實這是由於孫權身上也有衝動的一面,在國家大事上,孫權確實成熟老道,但涉及到他個人或者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時,孫氏家族那“輕脫”的一面就被暴露出來了。

當年孫堅輕敵冒進,死於亂箭之下;孫策忽視安保,為刺客所殺;而孫權也一度差點餵了老虎。

呂蒙陸遜謀劃精妙取荊州,鎖死東吳上限!孫權又為何要殺死關羽?

可見孫家人還是比較容易衝動的,或許孫權比父兄要好一些,但有些骨子裡的東西還是改不了的。

關羽曾對孫權進行辱罵,而且用了個比較難聽的詞“狢子”,所謂“狢子”就是中原人對江東人的一種蔑稱,這種帶有嚴重地域歧視風味的詞彙必然嚴重挫傷了孫權的自尊心。

如果關羽確實是個不錯的談判籌碼,他肯定會放下個人恩怨,但情況並非如此,於是他痛下殺手就可以理解了。

關羽死後,荊州的戰事暫時告一段落,除了南陽、襄陽以及江夏北部等地,荊州大部都歸了東吳,榻上策的第二階段基本完成。

不過事情卻沒有這麼簡單就結束,想要坐穩荊州,孫權先要承受劉備的怒火。

TAG: 關羽孫權呂蒙荊州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