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大粵菜》連載第三期:粵地食材

由 鳳凰新聞 發表于 體育2023-01-05

名家推薦

我從廚數十年,走過多少大邑小野,力探調味之道,渴求風味之識。無疑利平先生的“大粵菜”可讀、可賞,醍醐灌頂。粵菜成大,在於自古而今嶺南之地能博大且從和,所謂積小味成大和,味和天下安。

——大董(董振祥,“大董中國意境菜”創始人,中餐國際化領軍人物)

儘管在粵菜的諸多認識上與利平兄的觀點不盡相同,但利平兄是個實戰派,廣州酒家在傳承廣府菜文化的實踐中不遺餘力,且成效卓越,利平兄的作用舉足輕重,僅這一點就足以讓我高山仰止、頂禮膜拜。利平兄把這麼多年的實踐掏心掏肺地拿出來,這本身就是一場盛宴。

——林衛輝(美食專欄作家,公眾號“輝嘗好吃”主理人,《風味人間》美食顧問)

《大粵菜》連載之三

粵地食材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人們的飲食古往今來都不得不順其天然,不少地方的特色吃食,往往都是受地域自然條件的限制而無奈選擇後的結果,卻歪打正著地成就了別具個性的地方美食。粵人正是基於對粵地豐富自然風物的熱愛,將智慧與生活經驗相結合,才成就了一道道令世人驚豔的美味。

(粉葛燉鯪魚湯)

攬山抱海 水陸俱備

廣東由西至東,湛江、電白、陽江、台山、汕尾、南澳島等,有著一望無際的海岸線與灘塗溼地,而珠江作為我國第二大河流,分北江、東江、西江等水系匯入南海,入海口處河網密佈,鹹淡水的交匯饋贈給嶺南人富足不竭的水產資源。自古以來,粵人便以河海鮮為主要的食材,相關菜餚成為粵菜中的精華所在。

(汕頭南澳島)

記得有外地朋友來廣州,問起廣州哪家酒樓河海鮮做得好,本地人一時間竟不知從何答起——廣州吃河海鮮的酒樓簡直遍地都是!靈機一動之下,便建議道:“老廣州人多的粵菜館,河海鮮做得都不錯。”

《大粵菜》連載第三期:粵地食材

《大粵菜》連載第三期:粵地食材

(生猛海鮮)

走進任何一家生意興隆的粵菜館,即使不是以河海鮮為招牌,翻開菜牌,頭兩頁必然少不了各類河海鮮的精美大圖。或是龍蝦、海參、鮑魚、魚翅等高階名貴的冰鮮與乾貨,或是尚在水箱中游動著等待食客甄選的生猛水產,琳琅滿目總能滿足食客的多元需求。在廣州的餐廳裡,鯪魚、鱸魚、石斑魚、黃花魚、桂花魚是常見的魚類,沙蝦、九節蝦、花甲、白貝也幾乎是必備。客家地區則以淡水魚為主,肉質爽嫩的河鱔魚、山區大水庫養出的皖魚、脂香腴美的翹嘴魚和鮮甜的小河蝦等。

相較之下,潮汕地區的海產品更為豐富。唐代韓愈來到潮州吃的一頓宴席,便包括了數十種海鮮,免不得驚歎連連,作詩文以記載。尤其是最近海的饒平,一年之中各個時令皆有不同的海產品出產,每天漁船一靠岸,便有大批魚販等在岸邊進行交易,一箱箱生猛的水產被迅速運往各大酒家,在最短時間內端上餐桌。潮汕菜館裡,巴浪魚、那戈魚、紅杉魚、烏魚、鯧魚、迪仔魚、泥猛、油筷、生蠔、響螺、琵琶蝦、遼叫……光是海鮮名牌便已經排開一溜兒,這些名稱許多叫法也讓人不明就裡、摸不著頭腦,但卻絕對能讓外地食客大開眼界也大飽口福。粵地不僅臨海,也多山區丘陵,尤其是粵北一帶南嶺蜿蜒,盛產各種野味。如今的粵菜也在一定程度上繼承了古越族人烹飪野味的食俗。最早記載了越人吃蛇肉的是《淮南子》:“越人得髯蛇,以為上餚,中國得而棄之無用”,便說明了越人食俗之獨異。後據《清稗類鈔》記載:“粵東(即廣東)食品,頗有異於各省者,如犬、田鼠、蛤、蟬、蝗、龍蝨、禾蟲也。”

《大粵菜》連載第三期:粵地食材

《大粵菜》連載第三期:粵地食材

(上:油筷;下:琵琶蝦)

《大粵菜》連載第三期:粵地食材

《大粵菜》連載第三期:粵地食材

(上:迪仔魚;下:那戈魚)

《大粵菜》連載第三期:粵地食材

《大粵菜》連載第三期:粵地食材

(上:大紅蟹;下:大響螺)

燜竹鼠、炸蜂蛹、燒斑鳩、焗禾蟲、灼沙蟲、燴蛇羹……都是過去嶺南餐桌上的野味菜餚。對於古時候的粵人而言,食用野味首先是出於解決生存所需,不得不運用智慧將各種物產資源處理成食物,進而創造出諸多美味佳餚。如今,隨著保護野生動物的理念深入人心,野味餐廳逐漸在廣東銷聲匿跡,但那份“拼死吃河豚”的勇氣,卻使粵人獲得了敢於嚐鮮感受獨特滋味的機會,也賦予粵菜創新的活力。

《大粵菜》連載第三期:粵地食材

《大粵菜》連載第三期:粵地食材

(上:蜂蛹;下:田螺)

“無雞不成宴” “無鵝不旁派”

除卻山中野味,粵人日常飲食中更至關重要的則是家禽類的雞與鵝。

廣東人常說“無雞不成宴”。在早年物質匱乏的年代,殺雞宴客,是重要的禮節。而廣東人對雞類餚饌的講究,首先便從粵地出產的優質雞種開始,講究的老廣食客對雞肉本身的品質有著近乎苛刻的要求。肇慶封開杏花雞、信宜懷鄉雞、清遠麻雞和惠州鬍鬚雞,並稱為“廣東四大名雞”。

眼力好的老廣光是看雞的毛色與腳爪,就能夠分辨雞的品質和種類。最經典的白切雞通常選用清遠麻雞,而正宗的清遠麻雞有著“三黃”(嘴黃、皮黃、腳黃)的特徵,吃谷蟲、飲山泉水。雞爪骨骼感強,節節分明,趾甲鋒利,一看便是散養的“走地雞”。選用這種雞肉製作白切雞,肉質嫩滑而緊實,其味鮮甘無腥臊,雞皮光滑亮澤而爽勁彈牙,雞油晶瑩而不膩,皮、骨、肉之間粘連緊密。對於雞肉而言,“白切”的做法既是考驗也是禮讚——是不是好雞,只要做成“白切”一嘗便知。

《大粵菜》連載第三期:粵地食材

《大粵菜》連載第三期:粵地食材

(白切雞)

除了“無雞不成宴”,廣東人其實還有“無鵝不旁派”之說,也是說請客沒有鵝肉便會顯得不夠排面。廣東不光有四大名雞,還有四大名鵝:汕頭獅頭鵝、清遠烏鬃鵝、開平馬崗鵝和陽江黃鬃鵝。

論鵝肉,首先得談談潮汕滷水鵝,獅頭鵝是澄海特產,也是製作潮汕滷鵝的原料。這種鵝體型巨大,一隻便可重達三十斤,是世界最大的鵝品種,有“世界鵝王”的美譽。別看這種鵝體格龐大便以為它們笨重,早些年,潮汕人家會豢養獅頭鵝看門,其功力甚至比“田園犬”更勝一籌,飛奔起來可是速度驚人呢!在潮汕鄉下總能偶遇大鵝大展雙翅追攆外人的場面,被追攆者或驚慌奔跑或緊捂腚腹,使人在捧腹大笑之餘,也對這餐桌上的美味有了多一份“敬畏”。澄海籍作家秦牧先生曾在《鵝陣》一文中描述家鄉風俗:“從前擺酒席時鵝肉總是第一道菜”,而見慣了家鄉的“獅頭鵝”之後,只覺得其他地方的鵝看起來都不夠分量。

《大粵菜》連載第三期:粵地食材

《大粵菜》連載第三期:粵地食材

(潮州滷水鵝)

《大粵菜》連載第三期:粵地食材

《大粵菜》連載第三期:粵地食材

《大粵菜》連載第三期:粵地食材

(澄海獅頭鵝)

而在廣州附近,汁水飽滿,外皮香脆的深井燒鵝也是食客們的至愛;而粵西風味的白切鵝則更適合忠實的“鵝肉黨”,入口緊緻略帶鵝羶味,能吃到肉的原汁原味;粵北南雄的“梅嶺鵝王”,則是廣東少有的香辣滋味,即使是湘川來的朋友也能被辣得找不著北;客家人的傳統菜餚“鵝醋缽”則常選用烏鬃鵝,將鵝血與鵝肉一同烹製,味道獨特,別具一格。

《大粵菜》連載第三期:粵地食材

《大粵菜》連載第三期:粵地食材

(廣式燒鵝)

TAG: 海鮮白切獅頭鵝粵菜鵝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