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1997年50多位上海老太眾籌買下一棟樓,抱團養老20年:比家裡自在

由 觀史通鑑 發表于 體育2022-12-30

“我出五元!”“我出十元!”“我出兩千元!” 1997年,上海市嘉定區的一處平房裡傳出了此起彼伏的聲音。路過的人仔細一聽,這些聲音略顯顫抖,雖然語氣聽起來十分激動,但語速卻並不快,是有些年紀的聲音了。

一群老人圍在一起爭相出資,會是為了什麼事呢,這事雖讓人納悶,但好像也引不起什麼會讓人放在心上的波瀾。沒幾天,嘉定區的幾位老人同時向子女們宣佈,要住進自己建的養老院裡。這時大家才意識到,老人們幾天前原來是在計劃一件大事……

慈舟養老院外觀

籌建

每個人在面臨自己的衰老之前,對衰老的最初瞭解便是來源於家中的長輩。小時候是爺爺奶奶,成年後,便要面對父母的衰老。在意識到父母逐漸老去的過程中,除了老人的固執,越活越像老小孩,聽不得別人不同的意見之外,更現實的問題也隨時都在出現。

最明顯的就是吃飯的口味不同,人老了口味往往會發生改變。因為牙口不好,老人們相比早年間更熱衷於吃甜食和軟爛的食物,和年輕人重油重辣的口味往往難以調和。

在1997年的上海,有一位名叫浦逸敏的老人就遇到了這樣的問題。

老人退休前是一名中醫,退休後便跟著自己的獨子住,由於信佛多年,她常年吃素,但是她兒子正當壯年,工作也辛苦,免不了要經常買些排骨,整雞一類的肉類補充體力和營養。這樣一來,他們兩人是一點也吃不到一塊去。雖然彼此體諒,但時間長了難免會有些拘束。

浦逸敏

另外,老人兒子家的空間也不是很大,出於孝順以及考慮到母親年紀大了,需要更精細的休息條件,晚上時浦逸敏的兒子通常會把臥室的床騰出來,自己則睡在沙發上。

每到這個時候,浦逸敏就十分心疼。但對此,浦逸敏的兒子卻不甚在意,經常安慰母親自己還年輕,睡在哪裡都一樣。

雖然兒子話是這麼說,但根據浦逸敏的觀察,長時間睡沙發的確讓兒子的精神相比之前萎靡了不少。作為一個母親,浦逸敏十分心疼,她時不時地想:“如果有其它的房子就好了,這樣孩子就可以至少每晚有床睡了。”

浦逸敏

想法簡單,但實現起來又談何容易呢。如果她突然提出來要搬出去自己住,兒子肯定不放心。最好的方法就是她找個離兒子家近些的地方,但是如果想要住得近的話,嘉定區的房子也不便宜,她也沒有足夠的錢。

一時之間,這個計劃彷彿是不可能實現的。

但浦逸敏相信,天無絕人之路,一定會有解決方法的。之後一段時間,浦逸敏總是忍不住去關注一些關於住房的資訊。

養老院內部

這份心思或許是觸動到了老天,1997年的一天,浦逸敏偶然間發現了一則房屋出售的通知。房子的地址是上海嘉定外岡葛隆村132號,還是棟二層小樓,原先是當地的一家農村信用合作社,因為一些原因,信用社決定不繼續在此營業了,這棟200平的小樓便空了出來。

這棟房子年代有些久遠,裡面比較的破舊,再加上又比較的偏僻,售價非常的便宜,在當年只賣5萬元。這棟房子讓浦逸敏看到了希望,她心裡隱隱覺得也許自己的計劃終於開始露出眉目了。她想買下這棟小樓,作為自己的養老房。

因為小樓有兩層,每層都有多個房間,如果僅僅是浦逸敏自己住的話,會顯得有些冷清,空間也得不到充分利用。

這時,浦逸敏便想到了自己的老朋友們。她想著,如果能讓其他年紀差不多的老太太和她一起搬進這棟樓,她們既能不孤單,彼此還能有個照應,反而會比跟子女在一起更加自在。

浦逸敏和養老院的朋友們

“抱團養老”的雛形便在這時初步形成了。有了這個想法後,浦逸敏十分開心,連忙去跟自己的老朋友們聯絡。正巧,她的好友們在和她進行交流後,也都有和她或多或少相似的煩惱,大家都希望能有個自己生活起來自在方便的空間,所以不少老朋友都響應了溥逸敏的建議。

住戶的問題解決了,房子的價格也相對不算昂貴,因為是大夥一塊住,所以她們決定眾籌買下這棟即將安家的小樓。

聽到浦逸敏這個提議後的老友們全都對此十分支援,除了真正要住房子的,還有很多暫時沒計劃抱團養老的,也在能力範圍內貢獻了自己的一份力量,希望能幫助老朋友圓夢。她們有的人捐了10元,有的人捐了20元,最多的甚至捐了整整3000元。

1997年50多位上海老太眾籌買下一棟樓,抱團養老20年:比家裡自在

老人們共同籌錢

靠著你一筆我一筆地共同出資,浦逸敏和五十多位決定住進小樓的朋友們,成功買下了葛隆村的房子,期待著“抱團養老”的生活的開始。

真實的生活

以浦逸敏為首的這些老人最小的也都已經年過60,但這棟小樓到手後,她們個個都覺得十分激動,內心充滿期待與幹勁。大家聚在一起出言獻策,把原本破舊的小樓精心修繕了一番。

她們把水泥地換成了木地板,廚房和房間也按照大家的設想一點點休整。在經歷了看似漫長的等待過後,老人們期待已久的新家終於完工了。

在共同商議之後,老人們決定給小樓起名為:慈舟養老院。因為她們這個養老院並不正規,所以在小樓牌子上寫著的是“慈舟養老院籌建辦”。之後,老人們便一個個收拾好了行李,迫不及待地搬進了新家。

1997年50多位上海老太眾籌買下一棟樓,抱團養老20年:比家裡自在

老人們搬到新家

因為大家幾十年來也沒有住在一起的經驗,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生活習慣,所以驟然住在一起,一些生活上地摩擦很快就顯露了出來。對此,為了大家都能在這裡住得更舒心,更長久,浦逸敏牽頭給慈舟養老院制訂了一些規則。

首先就是金錢問題。有的老人收入高些,希望養老院可以有更多娛樂設施,有的老人收入低些,便不願意為不必要的開支投入金錢。

在這種情況下,浦逸敏提議,既然大家目前都準備長時間住在這裡,太計較金錢會很麻煩,因此,不如大家每月每人交固定數額的錢,一起用。

於是,老人們便開始每人每個月上交100元錢,作為養老院的共同開支。其中,因為主要管事的浦逸敏厲行節儉,在她的影響下,其他老人們便也逐漸習慣了清貧節儉的生活。

1997年50多位上海老太眾籌買下一棟樓,抱團養老20年:比家裡自在

慈舟養老院內,用電用水都極為節省。老人們甚至還請求葛隆村村民幫她們在附近鑿了口井作為飲用水源,還自己種菜,過上了自給自足的生活。

養老院成立後,社會各界也對這種新型養老形式十分支援,也經常給她們捐助一些生活用品。長時間下來,養老院攢下了不少錢,這些錢也大多被她們捐了出去,用於重建災區或者幫助患病的大學生治療等用途。

除了金錢,養老院對休息時間也有統一的安排,比如什麼時候吃飯,什麼時候運動,什麼時候一起打掃家務。至於生活物資,也是老人們輪流去買或者子女來送。

1997年50多位上海老太眾籌買下一棟樓,抱團養老20年:比家裡自在

養老院的廚房

養老院的一切都在井井有條地進行中,老人們雖然離開了子女,卻也過得十分開心。在這裡,她們不用再擔心自己給子女們造成額外的負擔,感覺一身輕鬆。

不過,平靜的生活裡也難免會發生些小插曲。

老人們畢竟年紀大了,免疫力下降了,時不時有個小病小痛也是難免的。如果有人得了小病暫時起不來了,浦逸敏會繼續行使自己作為醫生的職責,給生病的朋友開藥。其他老人則會幫忙做飯,端洗臉水,洗衣服。大家在生活中彼此扶持,十分和諧。

除了在小樓中悠閒度日,她們還每隔一段時間就到附近旅遊,放鬆身心,同時,還會給自己找到了新的精神寄託,繼續做有益於社會的人。

1997年50多位上海老太眾籌買下一棟樓,抱團養老20年:比家裡自在

浦逸敏在村中

浦逸敏就是一個例子,她原本就是一名中醫,定居在葛隆村後,每隔不久就會主動為村民義診,免費量體溫、測血壓、拔火罐,力所能及地提供一些真誠的幫助。時間久了,她還被村民們稱為“活菩薩”。

實話實說,在最開始葛隆村的大家並不歡迎這群老人的到來,擔心她們可能會給村子添麻煩。然而真的和老人們接觸之後,村民們才發現自己多慮了。

這些老人基本上都受過良好的教育,她們中有醫生、會計、工人等,都吃過國家飯。在生活中,她們不僅從不主動給別人添麻煩,反而經常熱心幫助村民。

1997年50多位上海老太眾籌買下一棟樓,抱團養老20年:比家裡自在

養老院的廚房

善良的村民們便同樣將這種善意回饋給老人們。在知道老人們燒飯要用鐵鍋土灶後,不少村民會定期送來一些柴火或者農作物的秸稈。在養老院需要安裝窗簾時,有村民主動出面幫她們裝修。

無論是孩子,村民,還是老人,大家全都樂在其中,其樂融融。

但是,平靜和快樂終歸是沒那麼持久,時間久了,養老院的一系列問題也逐漸顯現出來。

1997年50多位上海老太眾籌買下一棟樓,抱團養老20年:比家裡自在

十週年合照

抱團養老結束

在養老院建立初期,老人之家就已經因為金錢和生活習慣上產生過糾紛。隨著老人們和村民們逐漸也變得熟悉,新的問題又出現了。

一位名叫劉彩珍的村民是最先和老人們熟悉起來的人之一,因此她很早就自願來到養老院幫老人們燒飯。但如果她每次油倒多了一點被浦逸敏發現,就會被提醒她用油太浪費了,下次一定要少倒一點。

這種事情發生了不止一次,時間一久,劉彩珍也覺得十分尷尬,她明明是好心,也沒有浪費,卻總是被說,這讓她有些垂頭喪氣。

1997年50多位上海老太眾籌買下一棟樓,抱團養老20年:比家裡自在

劉彩珍接受採訪

老人們的內部同樣也產生了一些矛盾。浦逸敏最初提出的每人每月交100元的建議,在時間的流逝中逐漸的顯得十分不足。

有些退休金比較高的老人們忍受了一陣十分清貧的生活後,覺得這樣苦行僧般的日子實在是讓人難以忍受,而浦逸敏在金錢上的標準又不容許被動搖,無奈之下,她們只能選擇搬出去。

對於搬走的朋友,浦逸敏並不在意,她是真心歡迎想來的人來,所以對於選擇離開的人,她也會真誠相送。

除了和村民的摩擦,金錢上的摩擦,無可避免的疾病問題也越發凸顯。

剛住進來時,老人們都還不算特別年邁,可以自己照顧自己。但是隨著時間流逝,一些老人們的身體狀況越來越差,養老院又沒有足夠的醫療措施,紛紛被家屬們接走了。

1997年50多位上海老太眾籌買下一棟樓,抱團養老20年:比家裡自在

老人們的合照

2004的一天,陪著浦逸敏風風雨雨幾十年的老伴也逝世了,這讓浦逸敏心裡更加難受了。

當然,也不是所有老人都想離開。問題是她們想留下,她們的子女也堅決不同意。

徐鳳英老人就是要堅決要留在養老院裡的一員,但是在她跌倒過一次險些摔倒頭後,她的子女說什麼也不同意母親繼續住在慈舟養老院了。

就這樣,出於各種原因,養老院的五十多位老人或自己選擇離開,或被子女接走,葛隆村132號便只剩下浦逸敏一個人居住了。

1997年50多位上海老太眾籌買下一棟樓,抱團養老20年:比家裡自在

養老院的井水

哪怕是浦逸敏,最後也沒能拗過兒子和兒媳。

“媽,你年紀大了,我和孩子他媽也年紀大了,我倆還一個有高血壓,一個有冠心病,有時候自己都照顧不來,就更沒法來這照顧你,但我們還是很擔心你關心你,實在放心不下你一個人住在這裡啊。“

聽了兒子的一番話後,2017年3月2日,浦逸敏最終同意離開葛隆村,去往專門的養老院生活。浦逸敏的離開也標誌著葛隆村132號那棟小樓徹底沒有人居住,重新成為空房。

1997年50多位上海老太眾籌買下一棟樓,抱團養老20年:比家裡自在

養老院內老人們互相作伴

那這棟承載了老人們記憶的小樓又該何去何從呢?

小樓去往何方?

自從浦逸敏搬離小樓後,她就一直在思考養老院的處置問題。房子一旦沒人住,就會越來越破,她並不希望這件事發生。她們雖然不能住了,但是別人可以住。財產本來就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還不如把這房子捐出去。

2020年的一天,浦逸敏鄭重的將這個想法跟其他幾位老人說了出來,大家聽後都表示沒有意見,反正這房子她們也沒法住了,捐出去也挺好的。要知道,這房子當時的市價已經達到500萬了,但老人們沒有一個人感到心疼。

1997年50多位上海老太眾籌買下一棟樓,抱團養老20年:比家裡自在

捐贈儀式

不久之後,這棟小樓就被捐贈給了葛隆村的村委會。村委會的領導們對老人們的善舉很是讚賞,還專門為老人們辦了一次捐贈儀式。

據他們講,小樓被捐贈後,將會按照浦逸敏的願望,繼續作為養老院投入使用。村委會會在接手後進行整修工作,估計第二年上半年重新投入使用。

就這樣,陪伴了老人們和村民們20餘年的慈舟養老院落幕了,但它即將煥發新生,造福更多的老人。

1997年50多位上海老太眾籌買下一棟樓,抱團養老20年:比家裡自在

從1997年開始嘗試的抱團養老方式至此暫時落下了帷幕,但在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的未來,這些老人的經歷,提供了給了我們每個普通人無比珍貴的思考方向。希望在不久的將來,每位老人都不必擔心自己的養老問題,都能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老有所安。

TAG: 浦逸敏養老院小樓人們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