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小麥種遲不種早,播種寧稀不能稠,科學理論的背後,別被誤導了

由 佰秀農業 發表于 體育2022-12-03

農民相信科學,堅持晚播小麥,最後為啥後悔了?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的加劇,對小麥播種也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在黃淮小麥種植區,曾流傳著“秋分早,霜降遲,寒露種麥正當時”的農諺,而近兩年,這句農諺就變成了“寒露早,立冬遲,霜降種麥正當時”。

有位中藥材種植大戶,當田間40多畝中藥材收穫後(10月20日前後),他並沒有像鄰居們那樣趁著好墒情立即播種小麥,而是基於霜降種麥正當時的說法,加上農業專家表示今秋氣溫高於往年,將小麥播種日期稍微推遲到霜降以後更加合適。

在本著科學種田的原則下,這位種植大戶聽了農技人員的建議,計劃在10月底進行播種小麥(日平均氣溫15℃上下)。

然而,到了播種小麥的時刻,田間的墒情已經不利於小麥出苗了,想在此時播種小麥,要麼等雨,要麼灌溉。

等雨就意味著還要推遲播種時間,屆時要增加種子播種量,灌溉又增加了人力物力,無論哪一種,都致使種植成本增加,左右為難的他,望著鄰居們麥田裡已經長出綠油油的麥苗,內心裡湧起無限懊悔。

早播小麥到底有沒有好處?稀植小麥和密植小麥,到底哪個更高產?

小麥播種時機的選擇,是決定小麥產量的先天因素之一。

早播的小麥,受氣溫較高影響,冬前生長過盛,容易形成旺長苗(高腳苗),遭遇凍害和後期倒伏的機率大大增加。

農民經歷了太多因早播小麥而導致減產的經歷,在農業專家的呼籲下,大家這才逐漸形成晚播小麥的習慣,可見,晚播小麥絕對是有百利而無一害。

然而,

小麥播種的早晚,還受諸多因素影響,如當年的氣候情況和土壤墒情

,今年秋季相對乾旱,農民朋友在玉米收穫後,正是抓住了10月中旬落雨的有利時機,及時趁墒搶種,從而保證了小麥正常出苗。

事實證明,從小麥播種至今(11月4日),接近20天的時間內,在黃淮冬小麥種植區,尚未形成一次有效降水,而未來一週內,降雨的機率也比較低,這為等雨播種小麥的農戶,造成了極大困擾。

除了播種時機的選擇,影響小麥產量的另外一個先天因素,便是小麥播種的畝用種量

在氣溫適中,且水肥充足的前提下,小麥播種過稠,不利於正常分櫱,遇到雨水較多的年份,極易形成旺長苗,來年遇到較大風雨天氣,就容易造成較為嚴重的倒伏現象,從而為小麥減產,埋下了伏筆。

當前的小麥種子,正常氣候條件下播種,畝用種量25斤左右,部分小麥種子公司,推出了22斤/袋的包裝,依然是一畝地的播種量。

然而,和小麥播種類似,小麥種子的播種量,依然要根據氣候情況和土壤情況進行靈活調節。

按照“斤麥萬苗”的原則,黃淮地區冬小麥播種,則要牢牢掌握“分櫱強的種子少播、分櫱差的種子多播;沙土質少播;黏土質多播;播種早少播、播種晚多播。”的訣竅

,只有做到將以上6句話靈活運用,才是確保小麥高產的關鍵。

但有些區域,即便是早播,畝用種依然高達40斤,甚至更多,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在亳州市觀堂鎮,據農技專家賈老師介紹,當地小麥畝用種量,即便是早播,也不會低於40斤,晚播小麥畝用種量要超過50斤,但這裡的小麥,每年都能獲得較好的產量。

這和當地的黏土特性有關,播種量過少,遇到乾旱年份,田間分櫱能力不足,會導致畝穗數減少,這是影響小麥產量的關鍵,農村人常說的“有錢買種,沒錢買苗”大概就是這個意思。

大密度播種,若遇到雨水較多的年份,將會加大小麥生長期倒伏的機率,但這個可以透過多種管理措施進行預防,總體來說,稀植的風險,遠遠高於密植的風險。

小麥早播晚播、密植或稀植,大家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莫被科學的表象誤導了

小麥種遲不種早,播種寧稀不能稠,科學理論的背後,別被誤導了

農民朋友在種植過程中,能秉承科學種植的原則固然是好事,但也不能生搬硬套,農民的種植經驗,均是透過多年來的實踐應用,再根據老祖宗留下來的種植智慧,所總結出來的種植方式方法,即便是科學種田,也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之上的。

農村有句老話,叫“種莊稼不用學,別人咋著咱咋著”,聰明的種植戶,往往能充分借鑑鄰居們的種植模式,再根據科學理論知識,靈活運用,將種自身的植水平,得以充分提高。

TAG: 小麥播種早播種植晚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