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靜坐修心之帛書老子《德道經》本義求真(十六)襲常

由 站長帶你飛 發表于 體育2021-08-02

靜坐修心之帛書老子《德道經》本義求真(十六)襲常

今本德經第五十二章(15)

分段解析(一)

甲本: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囗復守其母沒身不殆

乙本: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佁

王本: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

站長解析:

甲本缺失1字,以乙本補上,重點分歧為“殆”與“佁”,以及甲本沒有“既知其子”一句。

“佁”,《說文》曰:佁,痴貌。本義為痴呆的樣子;而“殆”,《說文》曰:殆,危也。本義為危險。

對於尊道而貴德,不僅僅讓自己不迷惑,變的有智慧,更重要的是“陵行不避兕虎,入軍不被甲兵”,也就是脫離危險,無死地,而且對於“殆”字,老子在帛書其它篇章中也有提到,如“知止不殆”,“知止所以不殆”。故甲本的“沒身不殆”多為老子本義。

對於王本,以及傳世本中增加的“既知其子”一句,就像“下德為之而有以為”,“德畜之”一樣,內容說的很對,也是老子思想,但有些重複和囉嗦,或者只是顯的對仗和流暢,而老子並不關心這些,精煉,簡介的表達用意是老子的語氣。

“始”,即根本,也就是老子講的“母”,即“無名萬物之始”,“道盅而用之,有弗盈也;潚呵!始萬物之宗”,“有名萬物之母也”,“我欲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什麼才是真正的始?什麼才是真正的母?

帛書老子甲本中講到了“道生之,而德畜之”,又講“天下之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又講“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又講“道者,萬物之注也”,故什麼是始,即“無”就是始,什麼是母,起了“道”這個名就是母。即天下始於無,而無即是道,道即萬物之母。

本段意譯應為:無為之道為天下之母,當體悟了道的本性,才對道生萬物有了更深的體悟,故更要尊道貴德,這樣的話則“永無死地”,而且可得“無為之益”,如“弗為而成”,“知足恆足”,“取天下恆無事”,“可以為天下正”,“可以長久”,“善始且善成”等等。

本義求真: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

分段解析(二)

甲本:塞其悶(二心)閉其門終身不堇啟其悶濟其事終身囗囗

乙本:塞其㙂閉其門冬身不堇啟其㙂齊其囗囗囗不棘

王本: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開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

站長解析:

甲本缺失2字,以乙本補上,對於規避漢景帝名諱改“啟”為“開”,不多講。重點分歧有三。一處是“悶”,“㙂”,“兌”;一處是“終身不棘”與“終身不救”;還有一處是“終身不堇”與“終身不勤”。

先說說王本的“兌”,在易學上兌為口,為缺,也類象人身體上的九竅,也就是帶洞,有孔的地方。故“塞其兌”就變成了不看,不聞,不言之意。

再說說“㙂”字,在集韻中講,牆墮也。也就是牆倒塌。故“塞其㙂”就變成了把倒塌的牆堵住,塞住。

而在帛書甲本中第一個字用的是“悶”中有“二”,站長研究發現,在古代,讀音上與“㙂”,“兌”為雙聲疊韻,可互相通假。

再研究一下“悶”中有“二”,也就是二心放入門中。人有二心即不安之意,故“塞其悶”就有把煩亂的內心塞住,而用塞字,就有主動人為之意。且“塞”與“心”也並不是沒有關係。在南宋時期中國象棋有種稱謂叫“塞心馬”,說的是馬走入己方的九宮花心,常有被將死的危險,俗有有“馬入窩心,老將發昏”之說。就是當下我們遇到一些煩心事,也會用“心塞”這個詞。

第二處用的是“悶”,沒有“二”,有的專家說有“二”為正體,這個不是正體。但真正的含義是什麼呢,“悶”,《說文》曰:懣也。本竟為心中不愉快不暢快之意。但此處並非此意。

“塞其悶”,意譯應為:剋制自己不去胡思亂想,甚至什麼也不去想。“啟其悶”,意譯應為開始想,思考,動腦筋。

“門”,《說文》曰:聞也。聞者,謂外可聞於內,內可聞於外也。也就是外可以感知內,內也可以感知外。人身與外界感知的地方是哪裡呢,就是七竅。故“閉其門”,就有不言,不看,不聽,不聞之意。若把“塞其悶”和“閉其門”放在一起,就有“無言耳鼻舌身意”之境,就是修虛靜,無為之道。

“閉其門”與“濟其事”是相對的,再理解“濟其事”就容易的多啦。濟,一種水名,水流之處無不受其影響。故這裡的“濟其事”為運用人的七竅之靈,應對遇到的所有事情。

“終身不堇”,在其它章節我們談過“堇”字,象兩臂交縛的人形,為獻祭的人牲。為奉獻,獻身之義。這裡的“不堇”,直譯為不用奉獻,也不用犧牲。實際含義為虛無恬靜,精神內守之意。

“棘”,《說文》曰:棘,小棗叢生者。“朿”是“刺”的本字。兩個“朿”字並排立著,表示棘樹多刺,是矮小而成叢莽的灌木。“終身不棘”,則更好理解了,就是“無死地”,終身不會受到傷害之意。

本段意譯應為:把煩亂不定的心門塞住,不再胡思亂想;再把自己的七情六慾之門閉上,終身修清心寡慾,不欲無為的上德。當再次開啟心門,睜開雙眼感知萬事萬物,再也不會遇到禍事,再也不會受到傷害,即“無死地也”。

本義求真:

塞其悶,閉其門,終身不堇。啟其悶,濟其事,終身不棘。

分段解析(三)

甲本:囗小曰囗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毋道身央是胃襲常

乙本:見小曰明守囗囗強用囗囗囗囗囗囗囗遺身央是胃囗常

王本: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無遺身殃,是為習常。

站長解析:

甲缺失2字,以乙本補上。重點分岐有二。一處為“襲常”與“習常”;一處為“毋遺身央”與“無遺身殃”。

“襲”與“習”,古時相通。在《周禮》注曰:故書襲為習。“襲常”,此言因順常道也。襲,通“習”,有沿襲自然之意。而“央”在古時與“殃”相通,為災禍之意。

談談“明”字,此字在帛書甲本中出現的頻率很多。在老子眼裡,什麼是“明”呢?除了本章的“見小曰明”,帛書老子還有“不見而明”,“知和曰明”,“知常明也”,“自見者不明”,“不自視故明”,“物無棄財,是胃襲明”,“自知者明也”,還有“將欲拾之,必古張之;將欲弱之,必古強之;將欲去之,必古與之;將欲奪之,必古予之。是胃微明”等等的表述。故明多為智慧,通達之意。

“見小曰明,守柔曰強”,意譯應為:能夠領悟到道之微細玄通,才是有智慧的,我們更要修清心寡慾,不欲無為的上德之柔,這才是真正的強。

關於“守柔曰強”,老子在多處都有表達,如“天下之至柔,馳騁於天下之致堅”,“骨弱筋柔而握固”,“堅強者,死之徒也;柔弱微細,生之徒也”,“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也”,“柔弱勝強”等等。

“用其光”是對“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的總結,即用道的本性,用道這種光芒。

“用其光,復歸其明,毋遺身央,是胃襲常”,意譯應為:總之用道之光芒,讓我們復歸天地萬物之靈的智慧本性,不再使自己身心陷入死地,這也只不過是順應自然之常道罷了。

本義求真:

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毋遺身央,是胃襲常。

最後站長把分段校對的本義求真彙總如下:

帛書老子15(今本德經第五十二章)本義求真

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悶,閉其門,終身不堇。啟其悶,濟其事,終身不棘。見小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毋遺身央,是胃襲常。

未完待續——-

靜坐修心,延年益壽,改善心性,找到真我

本文釋出自知卜易社“站長帶你飛”平臺,版權所有

TAG: 天下甲本其母閉其門終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