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儀隴:種出“脫貧香菇” 喊出豪言壯語

由 邦尼萌寵屋 發表于 體育2021-07-16

5月18日,天色微明,張守方便騎著三輪車,來到離家1公里外的食用菌種植大棚。菌棒上挨挨擠擠的香菇,正等待著張守方採摘。這個頭髮花白、面板黝黑的漢子顯得有些瘦弱,但他手腳麻利,幾分鐘便摘下滿滿的一桶菇。

“最多的時候,一天採1000多斤,3天收入近萬元。”張守方喜形於色。2015年,儀隴縣馬鞍鎮險巖村的食用菌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成立,張守方入股成為了股東,依靠這份產業,全家脫了貧,正向著小康邁進。這些變化得益於他有一顆不甘貧窮落後的決心,得益於自家那5000多個菌棒,得益於國家扶貧政策的落地開花。

渴望:“我要當發財戶,不再當貧困戶”

險巖村曾有建檔立卡貧困戶72戶,244人。過去該村地理條件差,生產基礎設施落後,村民致富無膽量、無門路、無技術、無資金、無市場。

面對村情,如何走出一條脫貧致富路子?該村的定點幫扶單位南充市農牧業局的幹部認為,“靠著牆根曬太陽,等著別人送小康”不是真正的脫貧,要讓貧困戶持續增收,形成長效機制,必須要靠支柱產業來引領。根據險巖村自然條件和村民種養習慣,最終確定該村發展食用菌產業。

2015年,食用菌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成立,採用“黨支部+企業+專合社+農戶”的模式,企業投入並負責菌袋生產、技術指導、銷路等,農民投入種植大棚負責養菇,村集體整合財政專項資金及土地資源等投入。

為增強貧困戶發展產業、增強脫貧的信心,南充市農牧業局幫扶幹部組織部分貧困戶到順慶、嘉陵、西充現代農業園參觀考察,張守方身在其列,從未接觸過產業的他參觀學習後很驚喜:“沒想到在山旮旯也可以做大產業。”

張守方窮了一輩子,談起村上要發展產業可帶勁了,他認為這是一次改變命運的機會。“我要當發財戶!不再當貧困戶!”那種窮則思變的渴求在張守方心裡縈繞。

只因為還有一腔沸騰的血,還有一顆不甘的心,還有一個未圓的夢,張守方萌生了入股的想法。“窮了一輩子,我要賭一把!”張守方申請到5萬元的無息貸款,但是入股要15萬元,10萬元的差額資金哪裡來,這可是張守方難以逾越的坎。

聽說全村最窮的張守方率先要入股,南充市農牧業局的幫扶幹部深受感動,答應給張守方擔保貸款10萬元。

菌場準備開建了,要交1500元的啟動資金,張守方與妻子商量後,賣樹木600元,賣家禽300元,老伴的長髮賣100元,仍然沒有湊夠。當時擔任險巖村第一書記劉曉丹得知這一訊息,慷慨解囊,資助了500元。據瞭解,張守方收益後又將這筆資金又還回去了。

得到多方幫助,張守方順利入股了產業園,正式成了業主,圓了自己的夢。

勞動:“有乾的才有賺的,什麼苦都不怕”

產業要發展,技術是關鍵。張守方對於種菌可是個門外漢。在種菌初期中,他堅持上夜課,虛心接受幫扶幹部的現場指導,多次參加鎮上的勞動技能培訓,自己也喜歡鑽研。“張守方是菌場年齡最長的,可種植技術毫不遜色,源於他能吃苦耐勞。”險巖村幫扶幹部如是評價。

2015年10月,食用菌產業園開始場平,2個月後,菌棒就入棚上架,5天后正式採菇。“第一次採了5000多斤,收入近2萬餘元。”張守方笑道,“旺季還請了7、8個幫工,老伴也成了我的‘員工’”。

“菌棒長出了菇,變了現,心裡的石頭才落了地。”老伴鮮玉華看到堆成山的香菇,不再為那筆“鉅額貸款”擔心。她告訴記者,張守方自入股當了業主後,每天起早貪黑,多少個日夜都沒有合上眼,多虧身體還吃得消。

“菇長出來之後,很小氣的,必須及時採摘,不然很快就會折價。”上菌袋、注水、翻菌棒、採菇成了張守方每日生活的全部。一年四季,張守方夫婦倆總忙得不可開交。對於這樣的生活,夫婦倆很滿意。“有乾的才會有賺的,什麼苦都不怕。”張守方的聲音鏗鏘有力。

“種菌是好門路,天晴下雨,都有收入。”張守方種菌第一年共收入7萬餘元,償還了5萬元的貸款,至今,張守方的貸款只剩少部分未還了。

險巖村開創了村有當家產業、戶有致富門道、人有一技之長的脫貧致富模式,2016年整村退出。食用菌大棚成了全村的“聚寶盆”,繼續為村民奔小康不斷地“輸血”。張守方也從昔日不思進步、得過且過的“閒人”蛻變為今天追求幸福、勤勞致富的“名人”。

脫貧:“脫貧致富靠勞動,不能躺在‘政策溫床’上”

張守方,今年62歲,年輕時是一名打石匠,隨著時代的變遷,他的手藝已無用武之地,一直靠務農和打散工養家餬口。

家中3個兒子,老大先天性智障,老么4歲患白內障、青光眼,長期醫治無效。2016年前,張守方一家5口人擁擠在3間破舊的土坯房。張守方成了全村的深度貧困戶,鄰居們憂心:“老張脫貧——猴年馬月的事。”

“日子撐著過吧。”張守方唉聲嘆氣,“人窮了,親戚也不忍心來串門。”貧困就向一座大山壓在張守方的心頭,無技術無資金,讓他心灰意冷。張守方慢慢迷上了打麻將,變得遊手好閒。

儀隴縣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該縣對因病、因殘、因學等致貧原因分門別類,2014年,因殘、缺技術,張守方被評為貧困戶。“我以為貧困戶只是一個稱呼,沒想到一系列的扶貧政策花落咱家。”張守方當初這樣認為。

2016脫貧當年,張守方家享受國家易地扶貧搬遷,新房落成,全家從透風漏雨的土坯房搬進了窗明几淨的暖心房。從專合社分紅800多元,種香菇收入7萬元,老伴在村上獲得一個公益崗位,每月500元,年人均純收入遠超國家脫貧標準。

“我們家現在住上了新房,兒子也找到了物件,有吃有住有花的,親戚朋友也常來往。”張守方長舒一口氣。摘掉窮帽後,張守方還主動去村委會要求取消貧困戶。

“脫貧致富靠勞動,不能躺在‘政策的溫床上’。”張守方認為,他家的變化得益於黨的好政策,還會繼續種好香菇,拒絕返貧,過上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

TAG: 守方貧困戶脫貧食用菌菌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