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明治維新軍事改革過河拆橋的舉措,激起了“最後的武士”之反抗!

由 影視走行在路上 發表于 體育2021-07-13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5月10日是母親節,我祝福世上所有的母親節日快樂!你也要記得向媽媽致以節日的美好祝福,或是親切陪伴在媽媽身邊一天,讓她感受到你對她的愛!

今天,我想繼續講述一段有關日本明治維新時期的歷史,以明治維新實行的軍事改革切入,呈現日本傳統武士階層和明治政府實行軍事改革後二者之間的利益碰撞,最終引發了“最後的武士”的反抗(西南戰爭)。

戰國時代形成的職業武士階層(明治維新之前)

自日本戰國時代開始後,以織田信長為首的一幫大名領主,為了提高軍隊作戰能力以圖統一霸業,便著手培養起職業武士,他們將武士同農民身份相互分離。

原本,武士是非職業化的,武士如遇到戰爭,則披甲上陣殺敵,戰爭結束則卸甲歸田種地,可謂是“”一把長刀一把鋤頭的幹活”。而現在,身為職業武士,只需負責替領主征戰,吃穿用度則由領主提供,且武士是可以世襲的。

這種兵農分離和武士世襲的做法,在日本的戰國時期的確有效提升了軍隊作戰能力,但是,這一舉措也存在著較大的問題,即領主需要耗費大量財力和物力來供養這些職業武士。甚至發展到後期,越來越多想要逃避現實的“年輕人”紛紛加入武士陣營。畢竟,當了武士,就意味著自己只需要在戰時承擔上陣殺敵的義務,吃穿用度全由領主則負責供養,而戰爭又不是經常發生,因此,武士的小日子過得也算是滋潤。

長此以往,隨著武士團體的不斷擴大,農民的負擔重,領主的負擔也重,直到最後不少大名領主甚至都快到了破產的邊緣。

明治維新時的軍事改革

解除兵農分離,取消武士世襲,收繳地方兵權因此,1868年起,明治新政府成立後,除了對經濟及文化領域進行大刀闊斧的變法改革,還開始將目光轉向了軍事領域,其目的則是為了實現強軍。根據朝中變法派的觀點:“想要實現富國強兵,就必須先解除長年存在的兵農分離的現象,並取消武士身份世襲制”。

於是,以伊藤博文為代表的變法派,在1868年(明治元年)率先佈告《統一兵權之建議》,其大致內容即將各地大名領主中的兵權收歸中央,以避免再度出現室町幕府末年,因各大諸侯擁兵自重,從而轉向群雄紛爭階段。

或許會有人感到不解,統一兵權和廢除武士世襲制之間有何關聯?答案就是,如果朝廷仍舊將兵權外放,這種觸及武士階級根本利益的變法舉措,自然會惹得武士團體的不滿,一旦強制實施,那麼日本必然會直接進入到戰國2。0的階段。將兵權收歸中央,一來可以鞏固朝廷權力,避免地方割據勢力尾大不掉,二來就是可以搞甕中捉鱉的伎倆,待兵權統歸天皇,就算地方武士想要反叛,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

(伊藤博文·《統一兵權之建議(節選)》:然方今朝廷名義上擁有兵權,實際上兵權為諸侯掌控,故朝廷力弱無以馭下,今若能立此制,則將終中古以來之制,朝廷能乘機使北進之兵成朝廷之常備部隊,總督,軍督,參謀以下者,若賜以爵位,授以兵權,使其能號令部隊,則兵士各得其所)

明治天皇畫像

四年後,經由睦仁天皇(明治天皇)審議透過的《徵兵告諭》正式頒佈,不僅取消了武士階級對軍事的世襲壟斷,同時還借鑑了西方的義務徵兵制,令日本國民凡到達指定年歲,皆有義務入伍,為國征戰的責任。

(《徵兵告諭》(節選):然大政維新,列藩奉還版籍……許世襲坐食之士減其祿,脫刀劍,四民漸得自由之權……是乃……人權齊一之道,兵農合一之基)

仿效英法建立近代化的海陸軍1873年,明治政府改革軍制,仿效英國建立海軍,仿效法國建立陸軍,並開設軍事院校,培養軍事人才指揮作戰。

問題來了,要知道,明治政府之所以能夠大展拳腳,武士階級功不可沒,若不是當年以西鄉隆盛(武士)為代表的薩摩藩(今鹿兒島)聯合幾大勢力強盛的大名向德川幕府施壓,讓德川慶喜大政奉還於天皇,後還積極參與了“倒幕運動”,那麼睦仁天皇或許依然還是傀儡,也不可能建立起明治新政府。

西鄉隆盛

故而,明治政府在改革軍制的所作所為,觸犯了武士集團的利益,無異於“過河拆橋”。這就好比明治政府明明吃了武士的飯,卻將他們的鍋砸掉,這在當時自然引起了諸多武士的不滿。

於是,在這種不穩定的社會環境下,日本歷史上最後一次大規模內亂,即以被譽為“最後的武士”的西鄉隆盛所領導的西南戰爭,便就此打響。

武士階層和明治新政府的分歧與衝突

西鄉隆盛此人,剛剛提到過,是對明治政權有功的武士,他曾與被譽為明治三傑的大久保利通是好友,正是在兩人的齊心協力下,才最終完成了倒幕運動。但在明治政府成立後,大久保利通迅速投入了維新的陣營,而將原本就是武士出身的西鄉隆盛晾在了一邊。

1873年6月,朝廷圍繞是否出兵朝鮮半島,展開了激烈的辯論,即“徵韓論”。

明治維新軍事改革過河拆橋的舉措,激起了“最後的武士”之反抗!

日本繪製的徵韓論論證的明信片

為了穩固根基,積蓄實力,以伊藤博文等代表的新勢力反對出兵,並針對贊成出兵的西鄉隆盛等人展開瘋狂的輿論攻勢。四個月後,“徵韓論爭”結束,但雙方仍然爭執不下,後受到明治天皇反對,於是西鄉隆盛(時任近衛都督,擁有極大的兵權)等人負氣下野,紛紛決定辭官返鄉,避免與時代針鋒相對,史稱“明治六年政變”。

回到故鄉薩摩藩的第二年,西鄉隆盛便在當地創辦了兩所私學校,即炮隊和槍隊學校,並開始廣泛招收人才,私學校極盛之時,學生人數超過了三萬餘人。

沒錯,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就是那樣的順理成章。事先說明,西鄉隆盛起初並沒有反叛的意思,但他個人的所作所為,卻都偏偏無一不透露著“快看我!我要反了”的訊號。因此,為了防止西鄉隆盛同朝廷分庭抗禮,明治政府於1877年年初,宣佈將薩摩藩附近軍工廠所生產的武器機械,轉移至大阪地區。

此時的明治政府,開始打壓西鄉隆盛的勢力,而西鄉隆盛仍舊沒有反意,甚至大有自暴自棄的趨向。

明治維新軍事改革過河拆橋的舉措,激起了“最後的武士”之反抗!

不過,儘管他不想反叛,卻還是遇上“黃袍加身”的尷尬突發事件。1月29日晚,私學校的部分激進派分子,在以松永高美的帶領下,硬闖兵工廠,將廠內炮彈槍械洗劫一空,並分發到各個學生家中,全面武裝。如此一來,西鄉隆盛可謂是進退兩難,最終被逼上“梁山”。解釋?怎麼解釋?扛槍去見天皇?還是提頭去見天皇?

然而,不可思議的是,西鄉隆盛在當晚得知這一訊息後,仍舊不想反叛。如果沒有接下來發生的事情,我們就很難預料接下來歷史發展的走向。

就在2月6日那天,返回縣城的東京警視廳的數名警察,被當地警察逮捕,經過一番審訊之後,才最終得知這群人返鄉的目的,就是奉朝廷敕令,前來刺殺西鄉隆盛。

這一事情發生後,西鄉隆盛自覺受到了羞辱,一怒之下,正式決定反叛明治朝廷。

2月19日,見西鄉隆盛造反之舉已顯,明治天皇頒佈討逆檄文,以熾仁親王為總督,任命陸軍中將山縣有朋和海軍中將川村純義輔攻,並於六天後正式出兵,平息內亂。

明治維新軍事改革過河拆橋的舉措,激起了“最後的武士”之反抗!

東京上野公園西鄉隆盛塑像

然而,由於西鄉隆盛的兵力和實力遠遠不足以與政府軍相抗衡,持續了長達近七個月的西南戰爭,最終以西鄉隆盛殞命城山,內亂既而得以平息結束。

西鄉隆盛死後的榮耀(最後的武士)

不過,睦仁天皇最終於1889年,為西鄉隆盛重新正名,並同時追贈其正三位官銜。十年後,政府又於東京上野公園,為西鄉隆盛立碑塑像紀念,並稱其為“最後的武士”。

TAG: 武士西鄉隆明治兵權領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