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1963年韓國發生一場洪水,衝出一塊中文石碑,韓國人一看臉都青了

由 長夜不可伏 發表于 體育2021-07-11

中國5000多年的歷史文化,影響許多周邊小國,韓國雖然一直都在極力否認跟中國的淵源,但始終都是曾經中國的藩屬國,在《史記》首次記載韓國是商代時期,紂王的叔父箕子,在武王伐紂後,就帶著5000商朝遺民前往就朝鮮半島,史稱“箕子朝鮮”。

箕子朝鮮最終依附周王室,在此後的800多年當中,箕子朝鮮就是周朝的一個小諸侯國,在王氏高麗和李氏朝鮮時期,儒學興盛,箕子朝鮮得到極大的推崇,常常以“箕聖”來稱呼箕子,但現代韓國專家卻否認箕子朝鮮的存在,不過1963年的一場洪水,讓他們不得不承認藩屬國的地位。

1963年,韓國發生了一場大洪水,由於水勢很急,衝出了許多深埋地下的東西,其中就有一塊石碑,石碑高5。7米,長3。95米,寬1。4米,上有螭首,下有龜趺,碑文是由漢、滿、蒙三種文字構成,在韓國專家破譯之後,臉都青了,稱呼此碑為“恥辱碑”。

這塊碑從我們的角度來講是“大清皇帝功德碑”,1639年,皇太極為了解決入關之後的後顧之憂,就攻打了明朝的藩屬國朝鮮,清軍一路打到了漢城,朝鮮仁祖李倧沒有兵馬跟皇太極對抗,只好宣佈投降。

皇太極意在收復人心,只要李倧投降,他就立馬撤兵,但口說無憑,李倧必須建立碑石,來紀念皇太極的功德,這對朝鮮來說其實是一種迎接清朝的方式,但是滿朝文武都將立碑視為恥辱,但又不敢不立。

清朝也是派人秘密監視,李倧不敢怠慢,讓張維、李慶全、趙希逸、李景奭撰寫了4篇碑文,在轉交給皇太極過目,清朝將內容稍稍修改了一點,就讓李倧建碑了,漢、滿。蒙三種文體全都是由朝鮮著名書法家吳竣書寫正文。

但雕刻的人選換了好幾個,最終由呂爾徵負責篆刻,一連建造了6個月才完工,立在三田渡,在《清實錄》當中也有記載:朝鮮王頌上功德,樹碑於三田渡地方,傳示萬世,以其事奏聞。

為了保護這塊功德碑,清朝還派了人駐守,但一直到清末年間,甲午中日戰爭的爆發,清朝自顧不暇,朝鮮就將這塊石碑推倒深埋地下,清朝殘餘力量,也被日本一一清除,不過1913這塊石碑又被挖了出來,重新豎立。

過了43年,韓國文教部長認為這塊碑是恥辱,又一次埋了下去,韓國也不應該有這樣的歷史,可是誰也沒想到,1963年的洪水氾濫又衝了出來,韓國人認為是天意,覺得韓國應該將此碑當做民族恥辱的象徵來銘記。

所以此碑立在樂天世界大樓後面,本來碑座還有三跪九叩的銅板,但韓國覺得沒有必要,就撤掉了,此碑在幾十年當中,也是一直遭到破壞,畢竟它在時時刻刻提醒著韓國人曾經是清朝的附屬國。

TAG: 朝鮮韓國清朝皇太極這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