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樊將軍:鴻門宴上被誤解了的人

由 暖風看點 發表于 體育2021-07-08

1

一提起樊噲,高中語文課上學過《鴻門宴》的人馬上就會想到:那個茹毛飲血的猛將兄。司馬遷說項羽“與一生彘肩”,樊噲就以盾為菜板、以劍為菜刀,硬核表演吃生豬腿給你們在座的各位看。

其實生豬腿是誤解。生不是沒烹調的生,而是未加工未處理的生,比如未鍛造的生鐵。當時筵席上吃肉,賓客是用小刀把端上來的肉割著吃的。不速之客樊噲既沒有座位也沒有餐具,所以項羽給他一整塊熟豬腿時,樊噲只有以盾盛腿、以劍割肉這樣吃。要真是還在滴血的新鮮生豬腿,樊噲牙口再猛畢竟也不是獅子老虎。

以為樊噲僅僅是張飛也是誤解。樊噲當然猛,他聽張良一聲召喚就帶劍擁盾直接往裡闖,攔他的門衛被直接撞翻在地,於是項羽就這樣遭遇了撲面而來的樊噲。怒髮衝冠目眥盡裂的樊噲,令力能扛鼎殺人無數的項羽也不得不手握劍柄全身戒備。

但樊噲的勇在於能闖進來,他的謀卻在於之後還能全身而退。比起武力,樊噲的言談更令項羽刮目相看:

秦王有虎狼之心,殺人惟恐不能殺光,懲罰人惟恐不能酷刑用盡,所以天下都背叛他。懷王曾和諸將約定:“先打敗秦軍進入咸陽的人封作王。”現在沛公先打敗秦軍進了咸陽,一點兒東西都不敢動用,封閉宮室退軍灞上,等待大王到來。派遣將領把守函谷關,是為了防備盜賊出入和意外變故。這樣勞苦功高,不但不給予封侯的賞賜,反而聽信小人讒言想殺有功之臣,這只是滅亡秦朝的後續罷了。我個人以為大王不應該這樣做。

舉止豪爽、飲食不拘尚在其次,樊噲一席話有禮有節不卑不亢、言之成理剛柔並濟,項羽無言以對的同時還抓不著把柄。換了只會哇哇叫的李逵,早就被項羽一刀咔嚓了。雖然情節多半經過史家潤色,樊噲未必一定說得出“人為刀俎我為魚肉”這樣的金句,但一場鴻門宴樊噲立大功應該是確定無疑的,畢竟多方在場不是孤證。

所以司馬遷才會感嘆,說那一刻要是沒有樊噲衝進去直面項羽,劉季多半要完。沒有樊噲膽識智勇俱全的這一天,就沒有後來西漢帝國的兩百年。

2

樊噲敢對項羽吹鬍子瞪眼,但一般人多半想不到,他居然也會有俯首帖耳的另一面。

劉季把項羽逼得自刎,自己改名劉邦當上了皇帝,緊跟著就把立大功的楚王韓信以謀反的藉口抓起來,降成了淮陰侯。有罰就有賞,劉邦同時大封功臣。樊噲排在蕭何曹參張敖周勃之下列第五,受封舞陽侯。雖然同樣封侯,但韓信跟樊噲的地位沒法比:

舞陽侯樊噲是皇帝的連襟、皇后的妹夫、功臣集團的核心成員,不僅是皇親國戚,更為漢帝國斬將殺敵立過大功。要淵源有淵源、要資歷有資歷、要功勳有功勳。朝野上下比他功勞更大的屈指可數,比他更得皇室寵信親厚的沒有第二人。

淮陰侯韓信則是過氣的大將、貶職的罪臣、遭疑忌的第一人。他不跟旁人來往,旁人也懶得搭理他。他有封邑也等於沒有,被軟禁在長安哪也去不了,早上說他謀反晚上他就沒命。

因此對韓信這樣的倒黴蛋,樊噲不居高自傲、能平和以待就算不錯了。他也沒當過韓信的部下,沒有那種始終低對方一頭的心態。但包括韓信本人在內,做夢也想不到樊噲是怎麼接待的:

韓信進門的時候,樊噲跪著迎接;韓信離開的時候,樊噲跪著送別。稱韓信不稱淮陰侯,稱“大王”;自稱不稱“噲”而稱“臣”。不僅如此,樊噲還感激萬分地表示:大王您終於肯屈尊來臣下這裡走一走了!

在外人眼裡,樊噲的舉止確實很難理解:第一韓信不是掌握生殺大權的劉邦,而樊噲接待的禮數規格幾乎只有對劉邦能相提並論;第二韓信不是萬人敵的項羽,樊噲在萬軍之中面對項羽都昂然無懼,更沒有半點理由會怕手無縛雞之力的韓信;第三樊噲也不可能有什麼類似謀反的把柄被韓信拿捏,之前已經有人告過樊噲謀反了,劉邦根本不理——所有功臣裡面,最沒有理由謀反的就是樊噲。

所以樊噲這樣對韓信只有一種理由:發自肺腑的膜拜和尊敬。

樊噲是見證了韓信從投奔劉季、登壇拜將到平定趙齊、十面埋伏全過程的。目睹了韓信用一群缺乏訓練的烏合之眾接連不斷地打出神仙仗之後,在樊噲眼裡韓信就是神。對於天才,樊噲就是這個五體投地的態度,即便他曾親眼目睹韓信當時被劉邦像抓雞一樣抓起來,即便韓信比他還要小十歲。

樊噲在得勢的項羽面前敢吹鬍子瞪眼、在失勢的韓信面前卻心悅誠服地跪,這種跟常人截然相反的前倨後恭,正是樊噲的人所不及之處。

3

橫眉冷對的膽略、俯首甘拜的謙卑,都是樊噲超卓識見的表現。但這樣的識見,其實早在鴻門宴之前就浮出水面了。

樊噲本來只是沛縣的一個狗屠,跟著劉季反秦只因為他是老婆呂嬃的姐夫。從殺狗到殺人,樊噲可謂無縫連結,一路搴旗斬將把劉季送入了秦國首都咸陽。

畢竟是草根出身,劉季一進城就跟大部分手下一樣,被眼花繚亂的金銀美女迷得魂不守舍——打死打活,人生的意義不就在於及時行樂?劉季天天泡在咸陽宮中研究秦二世收藏的各地美女,哪裡也不想去,此時是樊噲最先站出來掃興:

“你是想擁有天下,還是想就此當個土財主?這些驕奢淫逸的東西,統統是秦國滅亡的原因,你拿來幹嘛?趕緊收心離開。”

作為親戚兼保鏢,樊噲來勸諫雖然最合適,但前提是樊噲自己先要有這樣的覺悟。就算劉季不聽,所幸還有張良及時跟進,講了一番良藥苦口忠言逆耳的道理後“願沛公聽樊噲言”,劉季才懸崖勒馬還軍灞上,跟著約法三章盡收人心。樊噲此時表現出的大局意識,甚至超過了劉季。

樊噲有識見但沒野心、直爽又不惹麻煩、忠心不貳又長情得經得起時間檢驗,誰會不喜歡的這種人?所以就算劉邦當上了皇帝,有些事情還是非樊噲不可。韓信死後一陣,劉邦自己也舊疾復發,關在禁宮裡鬧情緒誰也不見,十幾天了周勃灌嬰沒一個敢進去面對未知劉邦的。

只有樊噲敢。樊噲像當初衝項羽軍營一樣直接闖進去,周勃灌嬰一堆大臣跟在後面,進去只見劉邦獨自枕著一個太監躺著。劉邦剛要大發雷霆,樊噲先哭了:

一開始你帶著我們從沛縣一直打到全天下,多麼雄壯!現在天下一切盡在掌握,又怎麼這麼憊懶!你病了我們所有人都很擔驚受怕你知道嗎?你不見我們,就跟這個太監一起過?你忘了趙高嗎?

有情有理有層次,有破有立有論據,寥寥數語沒有一句是可有可無的廢話。劉邦的怒火至此也無從發起:既是臣下又是親戚,膽識可嘉哭泣更難得。畢竟是雄才大略的漢高祖,劉邦一笑起身。

之後相國蕭何被劉邦找了個藉口下獄,樊噲就以相國的身份帶兵出征。從一個狗屠到堂堂西漢的相國,樊噲只用了十四年。雖然有時勢造英雄的因素,但也不是每個英雄都能輕易被造就的,四百年之後的何進就是反例。

4

何進跟樊噲一樣是屠戶出身,他是宰羊的。雖然出身下層,但走了同鄉宦官郭勝的門路,何進把同父異母的妹妹何氏送進了宮,期待妹妹能發達了拉一把哥哥。

結果妹妹的發達程度遠超哥哥的預料。何氏非常得漢靈帝劉宏寵信,先封貴人後立皇后,何進也就從羊屠搖身一變而成大將軍。公元189年劉宏去世後,何皇后生的大皇子劉辯即位,而何進也因此成為權傾天下的外戚。

東漢的歷史就是外戚和宦官輪流唱主角,何進當時的對手就是以張讓為首的十常侍宦官。手下袁紹建議何進發動兵變將宦官一網打盡,結果因為何太后和兄弟何苗都不支援,何進不敢單獨動手。在膽量這一點上,何進已經沒法跟樊噲比。

不敢動也罷了,何進偏偏又聽了袁紹的主意,召集四方猛將來洛陽逼何太后就範。一堆大臣都認為這是引狼入室的餿主意,但何進此時偏偏又固執己見,召前將軍董卓等人進京。在識見這一點上,何進又輸了。

召進京也罷了,你何進能彈壓得住也沒什麼。偏偏何進又粗疏大意,跟何太后提議殺盡宦官的時候被宦官偷聽到了,於是狗急跳牆的宦官不等何進出宮,直接就在宮裡將其當場斬殺。何進一死,其部下攻入皇宮反殺宦官,皇帝和太后被宦官裹挾出逃。何進留下的權力真空無人填補,被心懷叵測的董卓撿個正著,於是天下大亂已難避免。讓一個能力不夠的屠夫來執掌帝國,東漢想要不亡也是妄想。

有比較才有鑑別,有何進的一通騷操作來對比,才越顯得出樊噲的難得。但即便是這樣難得,劉邦要命時也是說殺就殺。

事件的表象很簡單:劉邦病入膏肓,有人控告樊噲說劉邦一死、呂后的妹夫樊噲就要帶兵殺掉劉邦最愛的趙王如意。劉邦大怒之下就讓周勃和陳平一起去前線砍樊噲的頭,周勃順便接掌軍隊。結果陳平周勃半路上就決定不殺樊噲,帶回來劉邦自己處置。陳平帶著被縛的樊噲還在回來路上,劉邦就已病逝,陳平直接奔回長安把樊噲交給呂后,呂后一轉身就恢復了樊噲的爵邑,樊噲不過虛驚一場。

表象之下,是漢帝國在最高權力交接時的暗流湧動。最終讓各方勢力都和平相處的關鍵點之一,正是看似被囚車帶回來的樊噲。整場事件更像是劉邦設的精妙局,在《美女和愛子,都只是獻祭權力的人彘》裡有詳述。簡單來說,劉邦晚年的最大訴求就是權力平穩順利交接,而樊噲是唯一身兼豐沛功臣集團和呂后外戚集團核心角色的人,權力交接之際最缺樊噲這樣在兩個集團之間長袖善舞的潤滑劑,殺誰也不可能殺他。

再說劉邦雖然臉厚心黑卻不嗜殺,除了殺諸侯王之外功臣一個都沒有掉腦袋,真要殺人的話什麼時候才輪得到樊噲?樊噲回長安後再沒有擔任什麼相國之類的實權職務,也沒有再掌過兵權。一來作為呂后妹夫他掌兵權豐沛集團未必能安心,二來樊噲的治國能力也沒法跟蕭曹相比,三來作為兩個集團之間的溝通橋樑,樊噲在看不見的場合往往比在看得見的場合起的作用更大。

事實上劉邦死後,樊噲基本就不怎麼在朝堂上露面了。從此直到去世為止,樊噲再也沒有留下什麼事蹟。他一死,對於豐沛集團和外戚集團都不是好訊息,兩個集團之間的矛盾再找不到比樊噲更適合來調和的人。有人說樊噲幸運,沒有親眼目睹呂后一死雙方火併;但從另一個角度而言樊噲又確實運氣欠佳,他要是能多活十年,周勃和陳平未必就能輕而易舉地亂棒打死他老婆呂嬃、砍掉他嫡子樊伉的腦袋——正因為樊兄你早就死了,兄弟們才能毫無顧忌地送妻兒來下面陪你。

當然這都是樊噲嚥氣時不會知道的。他跟何進非常對稱地都死在189年,一個公元前一個公元后。同樣是屠夫,王朝其興也勃焉的時候,樊噲膽識智勇俱全;王朝其亡也忽焉的時候,何進激進保守皆誤。王侯將相看起來倒是沒有種,而時勢造英雄,似乎也沒有錯。

TAG: 樊噲劉邦韓信何進項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