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為何明朝之前分封時,多是秦王和趙王等稱呼,清朝卻成了恭親王?

由 運鴻社會 發表于 體育2021-07-07

在中國古代社會,有一群擁有特殊身份的人,他們被稱為“皇親國戚”。這群人多是皇帝的親屬,從出生後便享受著常人難以企及的榮華富貴。除此之外,一些位高權重的皇族,還擁有自己的領地、人口和財富,儼然是一個獨立王國。

這些王爺也被統治者按照地理範圍分封為“秦王”、“楚王”、“晉王”等。很多人感到疑惑的是,為何到了清朝時,王爺的稱呼卻變成了“恭親王”、“禮親王”等吉祥稱呼呢?爆史君今天就來給大家解答一下這個問題。

“分封”一詞,最早起源於西周。當時周武王聯合各方國推翻了商朝的統治,建立了西周。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周天子封邦建國。除了立下功勞的異姓諸侯外,周天子分封最多的,便是自己的家族成員。只是因為當時只有周天子才能稱王,所以那些被分封的子弟只能從“公侯伯子男”的爵位中選一個。

後來禮崩樂壞,各諸侯國的國王先後稱王,中國也進入了春秋戰國時期。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廢分封,置郡縣,所以他的兒子們都沒有封王,也沒有封地。之後,秦朝因殘暴的統治被推翻。上臺的劉邦認為,秦朝之所以二世而亡,除了不得人心外,最主要的原因,便是因為沒有同姓諸侯王。

所以劉邦大肆分封同姓宗族子弟,實行郡國並行制。當時諸侯王們便是以封地所在的古諸侯國名來命名。比如劉邦的長子劉肥被封在齊地,劉肥的封號便是“齊王”。後來成為漢文帝的劉恆,就藩之所在代地,他的稱號便是“代王”。在消滅異姓諸侯王后,劉邦更是與臣子約定:“非劉姓而王者,天下共擊之。”

而這一制度,一直沿用到南北朝時期。唐朝建立初期,李淵對諸皇子的分封,基本還是沿襲舊制,比如李世民在當皇帝前,他的封號就是秦王。而他的老對頭李元吉,封號則是齊王。但此時皇子已經不需要前往封地就藩,比如李世民的兒子李治,在當皇帝前封號是晉王,但李治卻沒有在山西待過。

唐玄宗之後,皇子們的封號,開始出現祥瑞和吉祥話的徵兆。比如他兒子們的封號都是“永王”、“信王”、“壽王”等,封號不再與封地對應。而唐玄宗更是修建了“十王院”,將兒子們圈禁起來,根本不會讓他們有封地。到了宋朝後,基本沿襲唐朝的制度,對王室進行統一集中管理,且封爵多是終身制,連世襲都很困難。而他們的封號,也多是吉祥話,比如大名鼎鼎的宋徽宗,在當皇帝前封號便是端王。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為了拱衛邊疆,防備北元等少數民族入侵,恢復了之前的分封制度。而他的兒子們,封號便是古封國的“秦王”、“魯王”、“燕王”等。但日防夜防,家賊難防。朱元璋沒有想到,他光顧著防備外人,自己兒子卻對皇位虎視眈眈。

後來建文帝削藩,燕王朱棣起兵靖難,奪取了皇位。朱棣知道自己是怎麼上臺的,為了防止別人有樣學樣,所以將各地的藩王圈養起來,好吃好喝地招待,就是不給實權,即“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

至於清朝為何不模仿之前的王朝,將王爺們封為“秦王”、“齊王”、“趙王”等,主要原因有三點:

第一,滿清起家時尚在關外,他們並沒有佔據關內的土地。所以封八旗子弟為“秦王”、“趙王”等,不切實際。

為何明朝之前分封時,多是秦王和趙王等稱呼,清朝卻成了恭親王?

第二,清朝是少數民族入關後建立,文化信仰不同。之前的中原王朝,基本都是漢族建立的。所以在繼承人選擇嫡長子繼承製度,王爵制度上使用分封制。但努爾哈赤卻自創了一套八旗制度。在八旗制度下,首領擁有的是財產和人口,並不包括土地。土地只能屬於君主。

為何明朝之前分封時,多是秦王和趙王等稱呼,清朝卻成了恭親王?

第三,吸取前朝教訓。明朝靖難之役讓清朝統治者看到了分封的弊端,所以對王室子弟進行集中管控,不用他們就藩,也沒有藩地,全部待在京城,由國家養著。既然沒有封地,也就不必用封地的國號了,所以滿清王爺的封號多是恭親王、禮親王等象徵祥瑞的稱號。

TAG: 封號分封封地便是秦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