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科幻茶館(第25期)|評奧克塔維婭•巴特勒的“寓言”系列

由 高校科幻 發表于 體育2021-07-05

烏托邦與惡託邦之間

——評奧克塔維婭•巴特勒的“寓言”系列

去年落定的美國總統競選再次體現了奧克塔維婭·巴特勒(Octavia Butler, 1947-2006)作為作家的細緻觀察和對於時代脈搏的精準把握。特朗普的競選口號——讓美國再次偉大,竟然完美複製了上個世紀巴特勒“寓言”系列中總統的競選口號。一時之間有許多讀者認為巴特勒簡直是未卜先知。在此,筆者並非想否認作家的能力,但是這個事情並沒有那麼神奇,因為特朗普的口號並非原創,早在1980年7月里根競選總統時,他就提出了這個口號,而巴特勒在書中所指的也正是里根。時代的巨輪雖不斷前行,但是總有些東西是亙古不變的,比如美國例外論的神話和人類對於未來的痴迷,而巴特勒則能夠敏銳地捕捉並反映到其作品中。

巴特勒在國內可能還算不上耳熟能詳,不過她在美國非裔科幻小說界中是一位無法忽視的人物,被譽為非裔未來主義之母,對本世紀的眾多新作家,如尼狄·奧考拉夫和N。 K。 傑米辛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不過,在巴特勒本人文學創作生涯的前幾十年裡,她的才華無人賞識,作品難以出版,常在與友人的信件中呵壁問天。在1983年她迎來了自己事業的轉折點,她連續獲得了雨果獎、星雲獎、軌跡獎等眾多獎項,之後更成為了首位憑藉科幻小說獲得“麥克阿瑟天才獎”的科幻小說家。巴特勒一共出版了十五部小說,共有三個系列和兩部單行本,《播種者寓言》與《天賦寓言》同屬其中的最後一個系列,即“寓言”系列。在巴特勒的寫作計劃中,整個“寓言”系列應該有六部,但是由於她對於自己作品的字字斟酌以及零六年的匆匆離世,最後只有這兩部得以與讀者們見面。

這兩本書為什麼被稱為“寓言”系列(parable)?《播種者寓言》和《天賦寓言》本身具有怎樣的含義?Parable是指用來教化或傳達某一思想理念的簡單故事,特別是指宗教意義上,尤其是聖經中的寓言故事。播種者寓言和天賦寓言分別來源於《聖經》中的路加福音和馬太福音,展現了濃厚的宗教色彩,映射了這一系列的小說主題。如果說清教是歐洲人乘坐五月花號跨域大西洋到達山巔之城的立國根基,那麼小說中的宗教則是所有人創造太空飛船離開銀河系飛往人馬座的探索動因。“寓言”中,主人公創立的宗教——“地球之種”替代了《聖經》成為了新的主流宗教,而這一宗教的終極目標便是飛往外太空。除此之外,宗教更是貫穿整個故事情節發展脈絡的線索。

在故事情節上,主人公勞倫不斷建造社群與向北逃亡,也就是往復於創立烏托邦與陷入惡託邦之間,這兩種情形的交替形成了迴圈結構。故事開篇在2024年,世界末日之後,許多人由於吸食新型毒品,隨意放火殺人並以此為榮。人類為了生存開始建立小型社群,以聯合在一起生活。主人公勞倫的父親是一個小型社群的創立者,勞倫在他的庇護下和繼母與三個弟弟在社群內一起生活。勞倫在此時開始構思,或者用她的話來說,開始發現“地球之種”,即人類去往外太空的終極任務,並開始撰寫《地球之種》。但是此時安全的社群只是一種短暫的假象,這個小型社群很快被吸毒者攻破,所有住戶被屠殺,財產被洗劫。勞倫和其他兩位倖存者開始了第一次逃亡。在這途中,她結識了許多人,其中包括班克爾——她未來的丈夫,他們一起來到了班克爾所有的海濱,並開始創立屬於他們自己的橡子社群。至此,《播種者寓言》結束。

《天賦寓言》接續著這個故事,不過敘事角度更加豐富,增加了勞倫丈夫、弟弟以及女兒的相關書信和觀點。隨著橡子社群的不斷壯大,勞倫在機緣之下與被販賣為性奴的弟弟馬科斯相遇。雖然勞倫希望他能留下幫助自己建設社群,但是由於宗教信仰的衝突,兩人分道揚鑣。橡子社群的不斷壯大使他們受到了來自社會各界的關注,他們的信仰被冠為邪教,最後整個社群被新總統傑瑞特的追隨者、基督教的極端信奉者佔領,社群內的所有人被帶上控制項圈,喪失了行動自由。在一次山體滑坡後,社群倖存人員成功逃脫,勞倫則找到為政府服務的弟弟,希望他能夠幫助自己找到女兒。馬科斯雖然給予了口頭承諾,卻在找到拉金後隱瞞下來,並獨自與拉金相認。勞倫再一次開始了自己的旅程,這一次她終於成功,建立了飛往人馬座的“地球之種”。

“寓言”系列雖設立於末日,在惡託邦之中,卻最終創造出“地球之種”這一烏托邦結晶。巴特勒將最終的拯救之法放在了女性與宗教之上。這個系列能夠讓讀者很輕易地明白到巴特勒為什麼自稱為女性主義者,主人公勞倫堅定不移,果斷決然,是一位閃閃發光的女性主人公。勞倫質疑為什麼只有作古的男性才能創立宗教、領導眾人,認為女性也有這樣的能力,她成為了社群建立者、宗教創始人以及眾人的領導者。如果說巴特勒筆下的女性只是充滿力量能夠領導男性的話,那麼這一構建也只是二元對立內的簡單調換,並未擺脫其體系。作品中的勞倫不僅在外表上多次裝扮成男性,性格上更是由於勇敢果斷被評價為社群內“唯一一個真正的男人”,這體現了一種類似於變化恆常、互為轉化的思想,進而消解了所謂的性別構建。

支撐勞倫走下去的是她的宗教——“地球之種”,其教義《地球之種》在形式與《道德經》相似。巴特勒對中國文化多有涉獵,曾在採訪中說她非常喜歡《道德經》的形式,希望能寫出自己的《道德經》,因此在創作《地球之種》時以《道德經》為範本,仿造了它的結構。這個宗教的性質其實更像是一個太空計劃,“地球之種”的教義成為了科學目標,宗教的傳播推廣了科學進步。巴特勒透過“地球之種”將我們通常以為截然相反的宗教與科學聯絡起來,也許這就是她帶給我們的思考:科學與宗教,就其本質而言也許並沒有巨大的區別。宗教不一定愚昧、虛假,科學也不全然先進、真實;歷史上許多以進步為名的科學實驗比宗教迫害更為恐怖。其實科學與宗教之間聯絡十分緊密。早在中世紀的歐洲教會學校,宗教與科學就已經被並置在一起,當代的許多高等學府其實也是教會出資修建。雖有所對抗和爭議,但兩者在本質上都試圖揭示世界的本源與規律,它們自身也只不過是人類文明中兩種不同型別的話語體系罷了。

從古代宗教教義中的來世,到當代政治家口中的計劃,乃至科幻小說中的推想,一直以來“未來”被不斷地想象和構建,而它之所以讓人痴迷正是由於其中所蘊含的無限可能。無論當前政治局勢如何波瀾詭譎,女性面臨著怎樣的性別歧視,人們經歷著何種的信仰危機,關於美好未來的想象支撐著人們在艱難中繼續前行。這也許也正是為何巴特勒在構建了末世的惡託邦之後依然刻畫了理想的烏托邦。

作者簡介:

黃漪瀾,

福建師範大學博士研究生,“科幻研究及文化傳播課題組”郭偉小組(科幻文學理論與評論)成員。

高校科幻有酬徵稿

《高校科幻》平臺現面向高校學子徵集

黃漪瀾,

(非小說,如:科普科幻電影影評、科普科幻文學作品評論、科普科幻漫談等),入選稿件將發表於《高校科幻》微信公眾號

科幻隨筆

欄目,

“科幻茶館”

TAG: 巴特勒勞倫寓言宗教之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