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中國五朝佩劍: 唐朝真品不見, 宋朝真品少見, 清朝皇帝這把最值錢

由 林然穆臣色空 發表于 體育2021-06-27

佩劍,是古代官員和武士的裝飾兵器,與官服相配,故又稱官劍。中國曆朝對佩劍有嚴格規定,除了朝中官員和軍中武將,其他人不準佩劍。武館、鏢局等特許可使用兵器者,使用劍時只能揹著,不準

佩帶。也就是說,佩劍是官方的特權,民間沒有此待遇。下面我們就看看唐、宋、元、明、清五朝佩劍。

唐朝佩劍。唐朝的佩劍稱為“腰品”,劍身較短,宋《清異錄》:“唐劍具稍短,常旋於脅下者,多

腰品。”唐劍最早見於孝敬陵太子墓的守靈石象生,劍首呈三耳雲頭形,唐末劍格加寬為擋手,劍鞘裝飾複雜,有分段箍環,鞘口箍上有附耳。唐朝名劍常以金銀裝飾,並鑲有半寶石或寶石,這種劍多由高階文武官員

佩帶。由於時代原因,唐劍真品幾乎無存世,圖中為現代仿品。

宋朝佩劍。宋朝佩劍沿自唐制,《武經總要》錄劍兩色:“劍飾有銀輸石銅素之品,近邊臣乞制厚脊短身劍,軍頗便其用。”宋朝佩劍的劍擋分為兩種,一種為雲頭狀,一種為蝴蝶狀,劍首大,分別是花蕾和雲頭樣式,中間帶鏤空手花並穿手繩,尾端帶細耳。劍柄短粗,或纏絲絛。劍鞘飾以金、銀、銅、玉等豪華劍,為軍官所佩。宋劍出土實物極少,圖中是一把罕見的宋朝佩劍。

元朝佩劍。元朝是史學界的一個盲點,部分學者認為,元朝的短兵中,劍的比例要超過刀,但因實物極罕見,很難取證。在少量出土的騎士俑中,確有佩劍之像,但長度很短,更像防身匕首。元軍東征日本時,在日本的戰圖中,有蒙古軍佩帶直劍的畫像,這種劍長身狹刃,護手碩大。民間收藏一把元代指揮劍,是元朝佩劍的罕見實物,為元軍官佩劍。

明朝佩劍。明朝輿服重劍,自皇帝起破尚佩劍之風,現存傳世皇室劍和出土皇帝御用劍較多。明朝早期王候公卿佩劍沿自宋制,劍長超過1米,雲芝形護手,鏤空浮雕劍柄及卷尾環形劍首均為鐵質錯銀,劍首紋飾為鬥牛,錯銀鎏金。鬥牛紋早期禁止官民使用,後僅為御賜一品大臣使用。中期王侯公卿佩劍合明制三尺劍制,重一斤六兩,雲芝劍擋,葫蘆形三耳劍首,分別鏤雕雙獅戲球和春山秋水圖,劍鞘封邊且全部覆銅,滿鏤空萬字圖案並在鏤空處燒琺琅,陰刻十數個海獸紋飾,所有裝具均鎏金。中晚期劍長96釐米,雲蓮劍擋,葫蘆三耳劍首,提樑、提樑箍和鞘 身連成一體,全劍雕刻螭龍圖案,均為四爪,在五朝佩劍中最漂亮。

?清朝佩劍。清朝和明朝一樣,也以佩劍為尚,自皇帝以下文武官員皆佩劍。但武將戰時佩刀,平時佩劍。清朝佩劍存世較多,其中不少都是皇室佩劍和王公大臣佩劍。在清朝的皇帝中,以乾隆帝最喜造刀劍,其佩劍在清帝中數量最多。乾隆地字一號出雲劍是乾隆佩劍之一,木鞘,外蒙紅鯊魚皮,纏黃絲絛,首尾飾件及中部劍箍均為鐵鋄金,鏤雕吉祥圖案。劍身鋼質,刃底部鑲嵌金、銀、銅三絲組成的圖案。一面為隸書“地字一號”及劍銘“出雲”,另一面為隸書“乾隆年制”及相關圖案。此劍工藝精良,裝飾華美,是寶劍中之上品,價值連城。

TAG: 佩劍鏤空劍首劍鞘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