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古代皇帝如何推行官話,學好“普通話”與仕途掛鉤

由 奧森網路宗雯 發表于 體育2021-06-21

中國自古地域遼闊,不同地區方言眾多。那麼在古代沒有普通話的時代,皇帝上朝與朝臣議政之時,是如何解決各地官員方言差異的呢?

其實中國曆朝歷代均有自己的“官話”標準,類似於現在的普通話。商周時期乃至秦朝,由於華夏文明的重心主要集中在中原一帶,大多是一馬平川的廣闊平原,各個諸侯國之間的口音差別不大,方言之間的差異還不如文字差別大呢。據記載,殷商時期人們幾乎都採用中原雅音說話。直至秦朝,雅音都是中原地區同行的官方語言。

秦漢時期,推行“書同文”制度,廢除了六國舊文字,統一採用秦小篆的寫法。至於方言方面,則大致延續了商周時期的官方標準。到了東漢、西晉時期,中原政權的政治重心一度從關中轉移到了河洛地區,“官話”的標準也開始以“洛語”為準。只是洛語本就是承襲自先秦時代的雅音,故而實質上並未有太大區別。

漢朝時期的官話,通常也被成為“正音”、“雅言”或者“通語”等。到了隋唐時期,中原的政治重心始終在長安、洛陽兩地。只是由於五胡十六國、南北朝時期的三百年大分裂,中原長期被遊牧民族統治,語音相較於秦漢魏晉時期出現了較大變化。正因如此,隋文帝開朝之後大力推行共同語。經歷了隋朝的“語同音”政策貫徹,隋唐時期的普通話逐步穩固,緩解了皇帝上朝議政遭遇繁多方言的窘境。

為了儘快融合中原各地方言,隋文帝命陸法言等編著《切韻》,以金陵雅音(衣冠南渡後延續了晉朝官話)和洛陽雅音(孝文帝改革後的洛陽胡漢官僚集團官話)為基礎正音,兼具南北朝官話於一體,形成了長安官音的新官方標準,被稱之為“秦音”。唐朝承接隋朝制度,同樣延續了官話標準。隋唐官話被稱為秦音,也被稱為漢音。

隨著唐朝版圖的擴張,各地區、尤其是一些被山川阻隔的地方,方言濃郁,已經開始影響到了正常的官僚體系運轉了。故而唐朝在《切韻》的基礎之上,頒佈了《唐韻》作為唐朝普通話的標準,並進一步規定了官員和科舉考生必須使用《唐韻》標準交流,這就促使官員和文人群體有了一個被國家規定的統一語言。

唐朝覆滅之後,五代時期的中原歷朝和兩宋均延續了唐朝的制度。只是北宋又在《唐韻》的基礎上制定了《廣韻》,南宋繼而頒佈了《平水韻》。兩宋依舊延續以洛語為主的官話標準,但已經達到了一字一音的標準規定了。與此同時,洛陽官話的影響也隨著兩宋的商貿流通和文藝發展,逐步散播到四周。

到了元朝時期,由於蒙古部落原先不通漢語,故而主要採納的是金朝的官話標準。金朝自立國以來就不斷遷都,從開朝時的黑龍江一帶一直遷移到了黃河流域。這就使得金、元所採用的官方標準依舊是中原汴洛音。元朝疆域雖然遼闊,但統治者對地方的管理頗為鬆散,朝廷對官僚體制、科舉機制的重視程度遠不如前代,因此元朝皇帝很少能感受到方言差異的痛點。

進入明朝之後,中央集權進一步加強,皇權專制統治下,皇帝對官話標準再度重視。明朝以金陵雅言等古中原語音為基礎,形成新的漢語官話系統,稱之為“正音”。永樂年間,明成祖遷都北京之後,正音和舊北京語音融合形成了新的官話。

清朝入關之後的北京官話,正是金陵正音與舊北京語音融合後的結果,只是同時再融入了一些滿洲語音。此時的中國疆域極度遼闊,同時隨著中原人口的數次南遷,漢語分佈早已直抵嶺南。不同時期南下的人們使用的口音均有不同,在南方山川阻隔的地理條件下,許多地方尤其是閩廣一帶的語音,和北京官話存在極大差異。雍正皇帝召見福建、兩廣一帶的官員議事之時,相互交談竟然完全聽不懂。為此,雍正效仿唐朝政策,在各省教授語言,推廣官話,甚至建立了“正音書院”以糾正讀音。對於科舉文人,更將學好官話語音同仕途掛鉤,不通官話者免考。此後全國各地大部分地區,效仿學習“普通話”的熱潮湧起。

北京官話雖在行政命令下執行,但因其與汴洛語音、金陵雅言、滿洲語音均有淵源,加之這些地方大多地處平原,所以比較容易同行。此後中國東北、西北、西南、華北乃至江淮一帶均以官話為主。到了民國時期,繼續沿襲清制,並將北京官話作為國語標準繼續推行成為民族共同語言,這也是當代普通話的前身。

時至今日,即便是東南丘陵地形省份的同胞,也因城市化程序和普通話的推廣,大多能夠和祖國其他省份的同胞順暢溝通交流了。普通話的推行讓以方言判斷家鄉的“欺生”、“排外”現象逐步消弭,加強了各地區之間的認同感。

古代皇帝如何推行官話,學好“普通話”與仕途掛鉤

書同文、語同音,促進了祖國內部的交流和發展。但作為歷史語言演變的留存,各地區方言同樣是先輩們傳承給我們的文化瑰寶,值得我們去珍惜和守護。

TAG: 官話方言語音普通話正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