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清代的欽差大臣是幾品官,有多大權力,能否調動軍隊?

由 左都御史 發表于 體育2021-05-23

在很多戲劇、文學作品中,經常出現“八府巡按”、“欽差大臣”,他們為民請命,剷除奸惡,是老百姓眼中正義的化身,皇權的代表,是貪官汙吏的剋星。

近來也有讀者私信我,詢問清代的欽差大臣是個什麼官?有多大的權力?是否能調動軍隊?筆者認為這幾個問題有很代表性,且涉及到清代的一些官制方面的內容,因此就此話題和大家共同探討一下。

先來說一下欽差大臣是什麼官?

清代的官分為兩種,一種是“職官”,就是有明確品級和職責的編制官。比如尚書、侍郎、總督、巡撫等都屬此類;另一種是“差”,比如軍機大臣、各省學政,鄉、會試考官等。

欽差大臣當然是官(因有原品級),但確切地說屬於“差”。差的顯著特點是具有時效性,是皇帝臨時差遣某個官員去辦理某一特殊事務。欽差大臣是皇帝欽點,和明代的巡按類似,具有代天巡狩的性質。說白了,欽差就是皇帝的代言人。

欽差大臣首先得是職官,而且一般級別都不低。按清制,欽差大臣向來是在京三品以上大員,由皇帝欽點派遣到地方或監軍、或刑案、或錢糧、或賑濟。

一般來講中級官員是沒有機會成為欽差大臣的,一來是級別低的官員都不是皇帝的心腹寵臣,讓他去擔任欽差顯然不夠分量;二來是欽差的級別過低,不足以威懾群小,到了地方後,往往會被總督、巡撫等封疆大吏輕視。

從清代的普遍情況來看,欽差大臣都是侍郎以上大員充任,若是重大情事,則是首選軍機大臣、大學士和尚書,甚至還會委派皇子和宗室王公。

欽差大臣完成皇帝交給的任務後,先要上奏彙報,然後請旨返回京師。皇帝同意後,便啟程回京交差,完成了這樣一個程式,便會撤去欽差一職,哪裡來的回哪裡去。

其次欽差大臣有多大的權力?

明清兩朝皇權高度集中,尤其是清代達到巔峰。我們在很多文學、影視作品中,都經常看到欽差大臣持有尚方寶劍,行先斬後奏之權。其實這是不符合歷史實情的,清代的欽差大臣權力有限,無時無刻都在皇帝的監督之下。

和以往的朝代比較,清代有一個顯著的特點,那就是自康熙以後開始實行奏摺制。明代的時候,大臣給皇帝上書,需要透過通政司、內閣,才能將奏疏上達皇帝,這裡頭就缺少保密性。也就是說,在皇帝沒有看到奏疏時,內閣早已知曉內容。

奏摺是皇帝和大臣之間的單線共同,當中沒有第三人知道內情,這種資訊溝通方式,有利於保密,且奏摺的傳遞速度快,根據緊急程度分為四百里、六百里、八百里,即所謂的馬上飛遞。

資訊傳達及時且保密,這就讓清代的皇帝不需要將權力最大限度下放,欽差大臣幾乎也是天天上奏請示彙報,因此欽差大臣很多事做不了主,也談不上先斬後奏。

還有一點也是需要說明的,清代的欽差大臣人選,往往不止一個,官方的稱謂叫“欽差正使”、“欽差副使”,有時還會是兩個以上。這樣的安排也是皇帝為了杜絕欽差欺上瞞下,徇私舞弊而作出的防範措施。

最後是欽差大臣能否調動軍隊?

清代在軍隊的管理上比明代更嚴,兵部名義上掌管天下兵馬,其實兵部並沒有調動軍隊的權力,同樣身為中樞的軍機處也無權,唯一能調動軍隊的就是皇帝。

調動軍隊的情況有很多種,比如遇到戰事,皇帝出巡,地方剿匪等等,都需要調動軍隊。對內對外用兵,是國之大事,皇帝需要和軍機大臣商議,決定動用多少兵力,並準備軍械糧餉,這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定下章程後最終由皇帝派遣將領率兵出征。

在一些重大的軍事行動中,有時前線進展不利或是後勤補給出現問題,這個時候往往也會派出欽差大臣統一協調指揮。這種情況下的欽差級別就很高,比如乾隆朝,曾命首席軍機大臣訥親為欽差前往軍前,和珅也曾以欽差的身份到過前線擔任統帥。

以督軍形式而派出的欽差大臣,實際上就是前線軍隊的最高統帥,顯然皇帝是賦予他們調動軍隊的權力的,甚至可以按照軍法行殺伐決斷之大權。

如果是到某地辦理刑案或是賑災一類的,那就沒有調動調動軍隊的權力。按照程式,欽差大臣出京時,由皇帝派出數名大內侍衛,兵部派出數量不等的兵丁予以護衛。這些人的職責是保衛欽差大臣的人身安全,並不能參與具體事務,無非是宣旨跑腿一類的雜活。

欽差大臣在地方辦差會遇到很多意外事故,如果需要調動地方駐防八旗或是綠營軍隊,那麼先要請旨,調動八旗需和駐防八旗將軍、都統協調;調動綠營需要總督、巡撫協調,地方軍隊不直接聽命欽差大臣。

清代的欽差大臣是幾品官,有多大權力,能否調動軍隊?

從以上三個方面可以看出,清代的欽差大臣實際並沒有太大的權力,時時都在皇帝的眼皮底下辦事,在沒有得到許可的情況下,即不能先斬後奏,也不能調動軍隊,這也是清代皇權至上的一個重要的體現。

TAG: 欽差大臣皇帝調動欽差清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