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吃手指”和“不吃手指”的寶寶,長大後差距很大,別不當回事

由 遊戲資訊的直通車 發表于 歷史2021-04-25

本文來源今日頭條作者育兒十月說

每個孩子都有一些小癖好,比如喜歡吃手、咬指甲等等。不過面對孩子這樣的小癖好,家長一般都分為兩種觀點,一種不干涉,另一種反對。那麼,究竟哪種態度更為合適呢?

很多寶寶剛出生不久,會經常哭鬧不休。不過如果父母們一下子沒注意到寶寶的話,寶寶可能自己就不哭了,因為他給自己找到了樂子——吃手指。但是父母對於寶寶吃手的看法,卻是比較矛盾的。

第一種自然是不贊同孩子吃手指,因為孩子現在的免疫力比較弱,手上很容易沾到髒東西或者拿起不能吃的東西,吃下去可能會有生命風險。而且孩子長大以後可能會繼續這個不良的壞習慣,在公共場合也吃手指,這樣容易表現得非常不雅觀。

第二種自然是不干涉孩子吃手指,這和家長的教育觀念,也和專注力有關。孩子吃手是24小時清醒的時候都有可能的,家長不可能時時刻刻看著孩子不準吃。有些家長崇尚自然教育,他們認為孩子自然而然做出的動作,一定是出於身心發展規律自然而然展現出來的。可能孩子在這個階段喜歡吃手,下個階段就不喜歡了,所以家長沒有直接粗暴地去幹涉孩子的動作。

其實,“吃手指”和“不吃手指”的寶寶,長大後差距很大,父母別不當回事。

“吃手指”和“不吃手指”的寶寶,長大後有哪些差距呢?

首先,雙方在肢體協調能力方面有差距。孩子成長初期還沒有學會說話,他們嘗試用嘴巴用手用腳等四肢部位,來獲得對於這個世界的基礎感知。在孩子的感知運動階段,他們透過動作完成對於自己所處的環境的認知的構建。在打好這個基礎後,孩子的思維能力和動作能力會向下一個階段進展。

如果家長隨意地打斷了孩子自我探索世界的過程,就等於讓孩子中斷了一條自我成長和進步的道路。而且孩子在用身體感受外界的過程中,也能提升肢體的協調能力,這樣方便孩子以後掌握更多的運動技能。如果家長不允許孩子這樣做的話,那麼受到這類訓誡長大的孩子,在肢體協調方面可能會存在差距。

其次,雙方在心理安全感上會有差距。對於嬰兒來說,母親的存在就是他們溫暖的港灣,母親的愛能幫助他們形成心理上的安全感和信任感。但父母不可能時時都在孩子身邊,這時孩子自己吃自己的手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給自己留下一些心理上的安慰。孩子吃手指後不再哭鬧,也是這個道理。如果家長擔心孩子吃進了什麼髒東西,或者認為這個行為習慣不太雅觀,而阻止孩子吃手指的這個過程,那麼這也容易影響到孩子心理安全感的建立。沒有安全感的孩子長大後容易患得患失,不敢去承擔自己應該承擔的責任,也不敢去挑戰自我。

“吃手指”和“不吃手指”的寶寶,長大後差距很大,別不當回事

最後,雙方在情緒管理能力上會有差距。孩子在哭鬧後主動吃手,這也表明吃手這個微小的習慣,就是孩子發洩自己內在情緒的一種方法。當孩子發洩完自己的內在情緒後,他的情緒又會迴歸平靜,更容易在親人面前表現出積極樂觀的狀態。如果家長阻止孩子這個動作,可能會影響孩子從小管理自己情緒的能力的發展。而管理不好情緒的人,將來很容易發脾氣,可能在公眾場合搞砸自己的形象。

你家的孩子喜歡吃手指嗎?你支援孩子吃手指還是反對呢?

TAG: 孩子手指吃手家長寶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