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今年,產業地產將繼續爆發!

由 明源地產研究院 發表于 歷史2023-02-02

2022年,產業地產隨著外部動盪的經濟環境,走過了艱苦的跌宕起伏的一年。展望2023年,園區行業面對的,依然是利好與壓力並存的複雜局勢。

隨著防疫政策的調整、越來越多參與者的湧入、行業政策不斷出臺……產業地產賽道可以說正處在前所未有的劇變階段。

不過前路雖險,仍然有跡可循。這兩年行業的熱度上升,已經催生出了一些明顯的發展趨勢。

產業地產分工進入專業化階段

企業與個人都要在細分領域中捕捉機會

這兩年,一些國央企園區龍頭的崛起,以及地方政府在園區領域的絕對優勢,讓很多人都感到悲觀,認為這個賽道已經太過擁擠、服務商要活不下去了、民營企業沒機會了等等…

但實際上情況可能正好相反,這個行業正在變得成熟,並進入分工更加專業化、細分化的階段。管委會、國央企、民企與服務商等主體,都有各自的路可以走,只是需要在更加細分的領域去尋找定位。

過去大家總是習慣於將產業地產看作一個整體來討論,行業也帶著很濃的房地產意味,但這是不可持續的。

基於產業、工業用地的分割銷售政策,以及其實際的售價水平來看,即使我國所有產業用房加起來,整體銷售規模也是很有限的,走這條路的企業也會迅速碰到瓶頸。許多企業的實踐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所以如果我們只看到拿地開發端國央企的強勢,就認為其他市場主體沒有機會了,實際上是忽視了這個行業的巨大潛力。

這個領域發展至今,已經催生出了太多的分工。垂直方向上就包括投研、產研、片區開發、園區開發、招商、銷售、運營等大項,大項之下又能夠細分出大量小項。

橫向上根據不同的產業,也需要有不同的專業團隊去服務。一套團隊就能把我國百餘個產業大類研究到位,這是不可能的。所以未來在細分主題型的園區市場中,需要大量專業化的團隊與人才去投入。

這些分工被創造出來,顯然不是依靠銷售和租賃載體創造價值,而是為了創造載體之上的經濟價值而服務,這裡面蘊含著比傳統地產模式多得多的機會。

戳這裡,瞭解園區租售一體化解決方案

未來產業地產市場將會形成更明確的層級分工。

比如地方城投主抓片區綜合開發,連結當地的大型招商專案;具體到各個園區的開發,就會有更多市場化企業參與,實施差異化、主題化的園區發展工作;再推進到園區落成後的運營階段,就會細分出更繁多的服務板塊,包括產業服務、物業服務、商業服務、生活服務等等各種方面。

在這種大分工體系之下,每一層級、每一環節其實都需要市場化的力量來介入,並不是國資就有力量把事情全都自己做完的。所以在這裡面民營企業和個人的發展,其實有許很想象空間。

在新的一年中,民營企業和園區人需要更加清醒地看到行業的分化,可以主動爭取和國資的合作,也可以在細分市場中尋找機會立足。

園區發展向產業本質迴歸

運營競爭進入深水區

隨著產業園行業走向成熟,過去的房地產模式正在逐漸淡出,取而代之的是迴歸產業本質的共識。無論是政府、開發主體還是服務商,都有了更強的產業發展與服務意識。

接下來在管控端,各地發展開發區、產業園,一定會更加看重產業發展質量的考核。

無論是“標準地”的全國推行、還是產業監管協議與後評估等具體舉措的普及,都顯現出了地方政府對產業園區從重規模到重質量的態度轉變。

而在市場端,房地產模式也早就遇到了瓶頸。這兩端都在倒逼各地園區進行模式轉型、迴歸產業,尋找可持續發展的路徑。園區行業,真正走到了考驗專業、眼光和資源實力的時候。

面對各地政府的考核指標和日益激烈的同行競爭,接下來做產業園區必須更加重視專業的力量,腳踏實地去做調研、做論證、做服務,園區要能拿得出實打實的成績來。

園區行業向產業迴歸的表現,有兩大方面最值得注意。其一,是主題型園區將會逐漸取代綜合性園區,成為主流。

早兩三年的時候,全國各地產業用地供應井噴,許多跨界玩家進入了這個行業,園區操盤經驗不足,對產業和企業也缺少研究。

因此當時湧現的園區,大多是綜合性的園區。我們能看到大量動輒幾十萬、上百萬方的大型園區,卻沒有具體的主導產業,或者產業定位虛高、空泛,最後還是當成商務園在賣,或者散租給任何想來的企業。

但在迴歸本質的時代下,各地園區企業在這種不成體系的操盤模式中逐漸走出來了,並看到了主題型園區的巨大價值。

綜合性園區無法形成健康的產業生態,發展後勁不足,而且同質化競爭十分嚴重;但主題型園區能夠做到產業高度聚集、企業之間互融互促,可以源源不斷地創造價值,包括園區自身的收益和更廣泛意義上的經濟價值。

因此無論是各地政府還是園區企業,都開始重視單一產業主題園區的打造,未來一定是園區差異化競爭+生態合作的時代。

各地的政策導向現在已經很明確,許多城市都要求各個鎮街要做到“一鎮一主題”,有針對性、有策略性地發展產業。甚至有些地方直接對園區開發主體提出要求,必須要有主導產業且副產業不能超過2個……

這就要求園區企業要採用完全不同的打法。

搞大而全的傳統招商是走不長遠的,必須在某一種或某幾種產業的賽道上進行深度修煉。無論是定位研究、空間規劃、招商資源還是運營服務,都必須培養出自己的強項、特色產業,這才會有競爭優勢。

其二,是園區之間的勝負關鍵,將會是運營能力。

近一年來,幾乎所有的知名園區企業和大佬,都在不斷強調運營與服務的重要性,也摸索出了許多種不同的模式。園區行業的運營競爭,將會很快進入深水區。

在這個階段下,園區運營與產業服務絕非靠在PPT裡搭建一套所謂的體系、平臺,就能贏得競爭的。競爭的關鍵在於,園區的服務和企業需求的貼合程度、繫結深度以及實際的賦能效果。

戳這裡,瞭解智慧園區招商解決方案

這對園區運營團隊的專業能力以及用心程度,要求非常高。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能看到,許多綜合性的大型園區的產業服務體系,都存在太過普適、缺乏針對性的問題;但一些中小型園區卻做得非常好,企業很滿意、客戶粘性很高。

這是因為想要把產業服務做到實處,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去了解產業的真實狀況、企業的生產經營痛點,才能搭建“有用且好用”的服務體系,而且還要有足夠的資源連結能力,去將體系進行落地。

這些任務既繁重,對人才的要求又很高。一般的園區,能把2-3個產業門類研究透徹並把服務做到位,已經非常出色了。

但綜合性園區的產業定位大而全,很難真正把產業服務細化到這種程度,反而是許多中小型園區給行業上了課。

所以主題型園區行情的到來,也加劇了園區之間的運營競爭。接下來的運營工作怎麼做、走哪種路線,是每個園區企業都必須結合專案實際,來慎重思考的,這裡面民企也有很多以小打大的超車機會。

工業上樓進入普及時代

優質的複合化廠房會繼續受追捧

工業上樓的產品模式已經在多地探索了有些年頭了,尤其是在華南地區,許多產業專案都已經在應用,不過還不能說是種全國性的主流產品。

但是2023年,工業上樓產品有望進入全面普及的時代。去年包括廣州、天津、合肥等多個城市,都明確提出了“工業立市”的戰略目標。各地搶抓實體經濟的趨勢,對生產載體提出了迫切的供應要求。

而在土地資源極其金貴的發達城市當中,想要擴大廠房供應,那麼工業上樓自然成了一個重要的選擇。

比如深圳去年就提出,要連續五年、每年建設2000萬方工業上樓廠房,其他一二線城市接下來也會有所跟進,未來這種產品形態必會是井噴狀態,在發達的產業重鎮中得到進一步的普及。

而且近年來優質廠房產品,在產業地產市場一直受到追捧,那些以工業廠房為底層資產的REITs表現也十分亮眼。建設優質、功能複合、高相容性的工業上樓產品,是許多園區不該錯過的選擇。

不過工業上樓也並非是“萬金油”,在做這些產品的時候,必須先考慮清楚哪些產業能夠上樓、哪些不能夠。如果園區的產業定位,本身就和上樓的特性不符,但就會出大問題。

比如同樣是生物醫藥產業,有些研發實驗室、試劑製造企業可以接受上樓,但一些生物製品和放射性藥品的製造,就絕不能放在樓上,甚至需要使用完全獨立的廠房。

所以做上樓產品之前,前提還是要做好產業調研,摸清楚企業的需求,不能盲目跟風來做。

園區行業迎來智慧化時代

數字技術將與操盤全鏈條咬合更緊密

數字經濟時代下,各行各業都免不了要與數字化技術進行融合碰撞,產業園區也是一樣。

針對數字技術如何賦能園區發展這個問題,很多企業都已經摸索出了各自的應用場景,為未來園區的招商與運營提效提供了不少思路。

比如在招商引資、資訊對稱方面,浙江省就做得不錯。基於標準地供應模式,浙江省早在2019年就上線了“標準地”數字地圖(包括移動端),對每塊土地的指標、要求都進行公開公示,直接對接政企兩端。

又比如在園區日常的物業管理方面,數字化手段能夠進行園區人流、車流、企業訴求、服務進度、空間使用狀態等海量資料的自主處理,提升物業管理的效率、精準程度和服務的響應速度。

既然未來園區行業是運營的角逐,那麼數字化工具的武裝將會是不可或缺的。隨著競爭的深入,我們會看到數字化技術與園區開發運營全鏈條的更緊密咬合。

結語

今年依然是風雲變幻的一年,產業園區這個行當會在政策、政府、資本與多元市場主體等的多重作用下持續分化,並有望形成某種較為穩定的分工結構。

在新的分工形式下,機會其實並不少。所以這一年也可能是各類園區企業的立足之年,擦亮眼、在細分領域中找準自己的定位,是在行業中活下去的關鍵。

釋出於:廣東

TAG: 園區產業上樓運營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