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楊永康:朱元璋罷建中都與《明太祖實錄 》的隱諱

由 南開老彭 發表于 歷史2023-01-18

摘要:

朱元璋定都臨濠、興建中都、罷建中都是明初重要的政治事件 ‚《明太祖實錄 》的記載 卻相對簡單。透過相關文獻的比較研究可以發現 ‚為了維護朱元璋的形象 ‚《明太祖實錄 》有意篡改了朱元璋罷建中都的部分事實 ‚目的是為了掩蓋他在建都問題上的決策失誤。事實上 ‚洪武八年中都宮殿罷建和南京宮殿改建的直接原因是朱元璋的迷信思想在作祟 ‚他害怕工匠的“厭鎮 ”破壞了宮殿的風水 ‚不利於自己的統治。

關鍵詞:

中都;南京;厭鎮;《明太祖實錄 》;隱諱

朱元璋定都臨濠、興建中都、罷建中都的史事 一直不為學者所注意 ‚直到王劍英先生的《明中都 》出版 ‚明中都才引起學界的興趣。朱元璋經營中都長達 6年 ‚卻突然以罷建草草收場 ‚如此重要的史事後世卻關注不多 ‚這與明代官方有意隱沒這段歷史有直接的關係。本文擬從官方隱諱這一角度 ‚揭示《明太祖實錄 》如何掩蓋朱元璋定都臨濠的決策失誤 ‚同時進一步考證朱元璋罷建中都的真正原因 ‚以為先賢拾遺補闕。

一、朱元璋在定都問題上的四次抉擇

從崛起東南到統一天下 ‚隨著政治軍事形勢的變化 ‚朱元璋在建都問題上有過四次抉擇。可以說選擇哪裡定都是一個困擾了朱元璋一生的問題。

首先 ‚考慮過汴梁。朱元璋雖然在建業起家 ‚ 然建業地非中原 ‚偏居東南一隅 ‚不適合立國建都 ‚君臨天下。洪武元年三月 ‚徐達揮師北伐 ‚佔領山東河南。四月 ‚“車駕發京師 ‚幸汴梁。時言者皆謂君天下者 ‚宜居中土 ‚汴梁宋故都 ‚勸上定都。故上往視之 ‚且會大將軍徐達等謀取元都 ” (《洪武元年四月甲子 》) [1]556。八月 ‚下詔 ‚以金陵為南京 ‚以開封為北京 ‚春秋往來巡守。詔雲:“朕觀中原土壤 ‚四方朝貢 ‚道里適均。父老之言 ‚乃合朕志。然立國之規模固重 ‚而興王之根本

不輕 ‚其以金陵為南京 ‚大梁為北京 ‚朕於春秋往來巡守。

”(《洪武元年八月己巳朔 》) [1]599經過實地考察 ‚朱元璋發現汴梁“民生凋敝 ‚水陸轉運艱辛 ‚恐勞民之至甚 ”(《中都告祭天地祝文 》) [2]38‚ 於是取消了建都汴梁的計劃。

最終汴梁只是被作為陪都。

洪武十一年 ‚罷北京 ‚複稱開封府 (《地 理志 ·三 》) [3]978。

其次 ‚定都臨濠 ‚營建中都。洪武二年九月 ‚ 詔以臨濠為中都 ‚開始營建中都。理由是“前江後淮 ‚以險可恃 ‚以水可漕 ”(《洪武二年九月癸 卯 》) [1]81。洪武六年九月 ‚改臨濠府為中立府 (《洪武六年九月壬戌 》) [1]1516。洪武七年八月 ‚ 改 中 立 府 為 鳳 陽 府 (《洪 武 七 年 八 月 庚 子 》) [1]1609。洪武八年四月 ‚罷建中都。下文將詳細考證和分析朱元璋定都臨濠以及罷建中都的始末 ‚此處不復贅述。

再次 ‚無奈的選擇—定都南京。罷建中都 後不久 ‚洪武八年九月 ‚朱元璋下詔改建南京大內宮殿 (《洪武八年九月辛酉 》) [1]1705。洪武十年十 月 ‚改 建 南 京 大 內 竣 工 (洪 武 十 年 十 月 甲 戌 》) [1]18。洪 武 十 一 年 正 月 ‚改 南 京 為 京 師 (《地理志 ·一 》) [3]910‚南京取代中都 ‚正式成為 國都。

最後 ‚朱元璋晚年還曾考慮過遷都關中。據 《明史 ·興宗孝康皇帝傳 》記載:“二十四年八月 ‚

敕太子巡撫陝西。

先是 ‚帝以應天、開封為南北 京 ‚臨濠為中都。

御史鬍子祺上書曰:

‘天下形勝地可都者四。

河東地勢高 ‚控制西北 ‚堯嘗都之 ‚ 然其地苦寒。

汴梁襟帶河、淮 ‚宋嘗都之 ‚然其地平曠 ‚無險可憑。

洛陽周公卜之 ‚周、漢遷之 ‚然 嵩、邙非有殽函、終南之阻 ‚澗、瀍、伊、洛非有涇、 渭、灞、滻之雄。

夫據百二河山之勝 ‚可以聳諸侯 之望 ‚舉天下莫關中若也。

’帝稱善。

至是 ‚諭太 子曰:

‘天下山川惟秦地號為險固 ‚汝往以省觀風 俗 ‚慰勞秦父老子弟。

’於是擇文武諸臣扈太子行 …… 比還 ‚獻陝西地圖 ‚遂病。

病中上言經略建都事。

”[3]3550洪武二十五年四月 ‚太子朱標病死 ‚遷都關中的事也就作罷了。

總之 ‚朱元璋一直有定都中原的考慮。然而營建中都的失敗、皇太子朱標的早亡 ‚最終使他無可奈何地接受了以南京為京師的現實。四次選擇 ‚真正付諸實施的只有中都臨濠和南京建業。 而營建中都下的決心最大 ‚用的心思最多 ‚花的時間最長。

二、中都與南京地位之比較及變化

無論是明代官方文獻的記載 ‚還是私家著述的記載 ‚均顯示朱元璋曾打算定鼎中都 ‚以中都為京師。從洪武二年以臨濠為中都 ‚至洪武十一年以南京為京師 ‚這段時間內中都的地位遠遠高於南京。

洪武六年二月丁丑 ‚“禮部奏制中都城隍神主 ‚主用丹漆 ‚字塗以金 ‚旁飾龍文 ‚如京都城隍之 制 ‚尚書陶凱因奏:‘他日合祭 ‚亦何主居上?’上 曰:‘從朕所都為上 ‚若他日遷中都 ‚則先中都之主。’”(《洪武六年二月丁丑 》) [2]1439

洪武八年 ‚朱元璋在《中都告祭天地祝文 》中 說:“自洪武初平定中原 ‚臣急至汴梁 ‚意在建都以安天下。及其至彼 ‚民生凋敝 ‚水陸轉運艱辛 ‚ 恐勞民之至甚 ‚遂議群臣 ‚人皆曰古鐘離可 ‚因此兩更郡名 ‚今為鳳陽 ‚於此建都。”[2]38

洪武十六年 ‚朱元璋在《龍興寺碑 》裡說:“洪武初 ‚欲以山前為京師 ‚定鼎是方 ‚令天下名材至 斯。後罷建宮室 ‚名材為積木 ‚因而建焉。”①

弘治年間 ‚馬文升在《因災變思患豫防以保 固南都事 》疏中論及明初定都之事雲:“但南京雖江山險固 ‚為帝王之州 ‚而論建都之地 ‚以此為次 者 ‚以其居長江之下流也。仰惟我太祖髙皇帝即

位之初 ‚始欲建都於汴梁 ‚隨又建都於鳳陽 ‚終復遷都於金陵。

雖知居於下流 ‚乃於湖廣地方設立 三十六衛所 ‚官軍二十餘萬 ‚並江西沿江又多設衛 所 ‚控御上游以為金陵之遮蔽。

”②

私家記載也持這種說法。陸容《菽園雜記 》 雲:“國初欲建都鳳陽 ‚其城池九門 ……後定鼎金 陵 ‚乃設中都留守司於此。”③ 陳循《重新孔子廟學 記 》亦云:“鳳陽府古揚州之域 …… 聖朝龍興於 此 ‚吳元年賜名臨濠府 ‚越三年為中都 ‚建中都國 子監 ‚改府曰中立府。洪武七年 ‚國家定鼎金陵 ‚ 復改中立為鳳陽府。”④他們都認為朱元璋曾經建都臨濠 ‚後來才決定定鼎南京。

官私記載說明了這樣一個事實:中都臨濠是 朱元璋確定的國都 ‚南京只是中都的陪都或副都。南京直到洪武十一年才改稱京師 ‚取代中都成為國都。然而 ‚《明太祖實錄 》卻有意地掩蓋中都獨尊的歷史事實 ‚編造出兩京制的說法 ‚將南京與中都的地位等同。下為《明太祖實錄 》的兩則記載:

洪武二年九月癸卯 ‚“詔以臨濠為中都。 初 ‚上召老臣問以建都之地 ‚或言關中險固 ‚ 金城天府之國 ‚或言洛陽天地之中 ‚四方朝貢 道里適均 ‚汴梁亦宋之舊京 ‚又或言北平元之 宮室完備 ‚就之可省民力者。上曰:‘所言皆 善 ‚惟時有不同耳。長安洛陽汴京 ‚實周秦漢 魏唐宋所是國 ‚但平定之初 ‚民未蘇息 ‚朕若 建都於彼 ‚供給力役系資江南 ‚重勞其民 ‚若 就北平 ‚要之宮室不能無更作 ‚亦未易也。今 建業長江天塹 ‚龍蟠虎踞 ‚江南形勝之地 ‚真 足以立國 ‚臨濠則前江後淮 ‚以險可恃 ‚以水 可漕 ‚朕欲以為 中都 ‚何如?’群臣皆稱善。 至是 ‚始命有司建置城池宮闕如京師之制 焉 ”[1]80-81。

洪武八年四月丁巳 ‚“上還自中都 …… 詔罷中都役作。初 ‚上欲如周漢之制營建兩 京 ‚至是以勞費罷之 ”[1]1685。

這兩條材料中 ‚建業與臨濠並舉 ‚南京與中都並稱 ‚號為兩京。《明太祖實錄 》經過三修 ‚與太祖相關事實 ‚隱諱美化之處甚多。朱元璋定都臨

濠之事 ‚《明太祖實錄 》就進行了一定程度的隱諱。

何以見得?

有一條比《明太祖實錄 》更早的原始材料可以證明。

《皇明寶訓 》纂成於洪武七年 ‚與《大明日曆 》 幾乎同時纂修、同時成書 ‚是洪武早期重要的官修史書之一 ‚其成書時間遠遠早於《明太祖實錄 》‚ 史料多取自舊牘檔案 ‚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 [4] 。 《皇明寶訓 》成書時 ‚中都尚未罷建 ‚其中有《定 都 》一條 ‚記載朱元璋定都臨濠的決策過程 ‚值得重視:

帝召元朝諸老臣 ‚問以建都之所。或對 以關中險固 ‚金城天府 ‚可都;或對以洛陽地 中 ‚四方貢賦道里均平 ‚可都;或對以北京趙 宋故都 ‚可都;或對以北平宮室完全 ‚就之以 省民力 ‚可都;或對以建業六朝舊都 ‚可都。 帝曰:‘汝等所言誠善 ‚然咸陽洛陽周秦漢魏 隋唐亦嘗定鼎於是 ‚北京乃五代趙宋之京邑 ‚ 誠皆可都 ‚但喪亂以來 ‚各部義兵互相仇殺多 歷年所 ‚中原生齒百不存一 ‚若朕建都於彼 ‚ 錢糧力役盡資江表 ‚使江表人不堪命 ‚朕悉忍 為之;若就建業北平現成宮室 ‚雖曰暫省民 力 ‚然皆地非中土 ‚亦非長治久安之道。朕謂 臨濠前江後淮 ‚以險可恃 ‚以水可漕 ‚汝當為 朕圖之。①

同一件事 ‚兩者說法不同。根據《皇明寶訓 》 的記載 ‚朱元璋詢問的物件是元朝老臣;根據《明太祖實錄 》的記載 ‚朱元璋詢問的物件是老臣 ‚含糊其辭。更為關鍵的是 ‚根據《皇明寶訓 》關於 “若就建業北平現成宮室 ‚雖曰暫省民力 ‚然皆地非中土 ‚亦非長治久安之道。朕謂臨濠前江後淮 ‚ 以險可恃 ‚以水可漕 ‚汝當為朕圖之 ”這一記載可知 ‚朱元璋根本就沒有定都建業的打算 ‚只考慮建都臨濠 ‚以臨濠為京師。到了三修《明太祖實錄 》 則改為“今建業長江天塹 ‚龍蟠虎踞 ‚江南形勝之 地 ‚真足以立國 ‚臨濠則前江後淮 ‚以險可恃 ‚以水可漕 ‚朕欲以為中都 ‚何如 ”、“初 ‚上欲如周漢之制營建兩京 ”‚太祖建都臨濠的決策變為了二京並重看法 ‚南京地位被有意提高。

《明太祖實錄 》為何要這樣記載呢?如果考慮到中都的罷建 ‚就不難理解了。洪武七年之前 ‚ 朱元璋定都臨濠被臣民視為偉大而英明的決策 ‚ 所以才會在《皇明寶訓 》大書特書 ‚以表彰朱元璋 的歷史功績。然而 ‚洪武八年出現了罷建中都的

情況 ‚緊接著洪武十一年南京取代中都成為京師 ‚ 耗費巨大的中都城最終被遺棄 ‚明王朝標誌性建 築變成了爛尾工程 ‚英明的決策變成為了政治生涯中巨大的敗筆 ‚朱元璋的責任是顯而易見的。

與《明太祖實錄 》同修的《明太祖寶訓 》之所以取消了《定都》目 ‚也是基於同樣的原因。

朱元璋的子孫為了維護他的聖王形象 ‚編造出兩京並重的說法 ‚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太祖在建都問題上的 失誤。

兩京並重的說法提高了南京的地位 ‚使之與中都並列 ‚為後來朱元璋定鼎南京進行了鋪墊。

這樣一來 ‚定都問題好象盡在朱元璋的掌握之中。

另外 ‚根據《明史》記載 ‚洪武十一年正月 ‚南京改稱京師 ‚代 替 中 都 成 為 國 都 (《地 理 志 · 一 》) [3]910。

如此重要的大事 ‚《明太祖實錄 》卻失記 ‚顯然不是疏忽所致 ‚其目的還是替編造的兩京制打圓場 ‚隱諱朱元璋在定都決策上的反覆。

三、朱元璋罷建中都的原因

罷建中都是明代重要的政治事件 ‚《明太祖實錄 》卻輕輕一筆帶過。關於罷建中都之事 ‚《太祖實錄 》這樣記載:“洪武八年四月丁巳 ‚上還自中都……詔罷中都役作。初 ‚上欲如周漢之制營建兩京 ‚至是以勞費罷之。”[1]1685由是觀之 ‚官方 對罷建中都的解釋是太祖因為工程規模巨大、耗費人力財物過多而最終罷建。言辭之間充分表達了太祖對百姓的體恤之情。

然而 ‚以勞費罷建中都的理由能夠成立嗎? 只要考察一下朱元璋罷建中都之後所興的土木勞役 ‚我們就會發現這一理由並不充分。洪武八年四月以後 ‚許多大型的土木工程繼續進行。洪武八年九月辛酉 ‚“詔改建大內宮殿 ”[1]1705。洪武十年十月 ‚“是月改作大內宮殿成……制度皆如舊 ‚ 而稍加增益 ‚規模益閎壯矣 ”[1]18。同時改建的還有圜丘、社稷壇 ‚洪武十年八月庚戌 ‚“詔改建 圜丘於南郊 ”[1]1873‚癸丑 ‚“命改建社稷壇 ”[1]1874。 此外 ‚中都宮殿的營建雖然停止 ‚但是鳳陽城的其他工程依然進行。洪武八年十月 ‚築皇陵城;洪武 十一年改建皇陵 ‚建十王四妃墳 ‚改葬朱元璋伯父 一家;洪武十六年 ‚興建龍興寺;洪武二十六年、三

十年 ‚建中都城九門、十八水關① 。

其中 ‚皇陵的改建持續了近四年 ‚而鳳陽城的築城工作一直到洪武二十五年才停了下來② 。

營建南京和中都的工程一直都在進行之中 ‚其勞役費用並不比單獨營建中都城節約多少 ‚可見《明實錄 》以“勞費罷之 ”的說法並不能成立。

另外 ‚罷建中都顯然浪費更大。罷建中都皇城意味著巨大的前期投入化為泡影 ‚而興建南京城又需要鉅額的勞費 ‚這樣反而更不划算。如果為了體恤民力、節約開支 ‚儘可以縮減中都規模、 簡化裝飾 ‚沒有必要另起爐灶。朱元璋在洪武八年所作《中都告祭天地祝文》中稱中都營建“功將告成 ”[1]1681‚這也說明了中都皇城主體建築即將完工。主體建築即將完工 ‚而以“勞費 ”罷建顯然說不過去。

那麼 ‚朱元璋罷建中都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 王劍英先生認為 ‚“‘勞費 ’僅僅是一個罷建中都 的理由 ‚一個表面的現象 ”‚“罷建中都的真正原 因是爆發了得到廣泛支援和同情的工匠的反抗鬥爭 ”[5]55-63。劉思祥、王幼生認為內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 ‚促使朱元璋做出罷建的決定 ‚內因是“朱元璋注意戒奢節儉 ‚為了朱明王朝 ‚他必須接受元 朝滅亡的懲戒 ‚果斷放棄豪華的都城 ”‚外因是 “北元勢力未靖 ‚臣驕將恣 ‚劉基的告誡 ”[6] 。兩種說法都有一定的道理 ‚但都沒有切中要害。罷建中都是非常突然的決定 ‚一定有重大的變故刺激了朱元璋 ‚才會使他下這樣的決心。

《明史 ·薛祥傳 》中有這樣一條材料 ‚記載了 洪武八年朱元璋巡視中都期間發生的一件事:

八年授工部尚書。時造鳳陽宮殿。帝坐殿中‚若有人持兵鬥殿脊者。太師李善長奏諸 工匠用厭鎮法‚帝將盡殺之。祥為分別交替不 在工者‚並鐵石匠皆不預‚活者千數。[3]3973

《鳳陽新書 ·薛祥面折 》也有相似的記載:

薛祥 ‚廬人 ‚工部尚書。洪武七年 ‚同李善長督建城池宮殿。李善長奏鳳陽宮殿人匠厭鎮 ‚薛祥面折 曰:“太師一 言壞天下人若此 ‚恐不利於子孫。”乃揀交替不在工者 ‚並 鐵、石匠不罪 ‚蓋蒙其奏活者千數人。③

王劍英先生在解釋這兩條材料時 ‚這樣認為:“朱元璋來鳳陽驗工賞勞的時候 ‚工匠向他進行了示威鬥爭。朱元璋血腥地屠殺工匠 ‚進行鎮壓。”[5]55-63他在引文之中將“厭鎮 ”引為“壓鎮 ”‚

故有此說。

此說有誤 ‚所謂“厭鎮 ”‚應當是工匠 利用巫術改變宮殿風水 ‚使之不利於主人 ‚是一種迷信活動。

劉思祥、王幼生持“厭鎮說 ”‚他們這 樣認為:

“中都工匠用‘持兵鬥殿脊 ’的壓鎮法 ‚想 詛咒明王朝不安寧 ‚是對明中都營建勞役過重、督 工太急的無聲反抗。

”[6]此種看法正確。

朱元璋興致勃勃地到老家視察中都工程進展 ‚卻趕上了這樣不吉利的事 ‚他的震怒可想而知。朱元璋本身又是一個非常迷信的人。起兵之 初 ‚首先問 卜於伽藍。轉戰南北之時 ‚曾經向周顛、張中等術士 卜問勝負吉凶 ‚身邊又有精通陰陽 風水的劉基為其出謀劃策。他自己曾親自撰寫 《紀夢 》、《周顛仙人傳 》‚記載發生在自己身上的 神秘事件 ‚宣揚自己是天命真人。所以朱元璋對工匠“厭鎮 ”事件反應極大 ‚殺戮了大批的工匠。

這件事到此並沒有結束 ‚朱元璋一直耿耿於 懷。洪武十年十月丙子朔 ‚南京改建社稷壇成 ‚朱元璋親撰《奉迎社稷祝文 》雲:

曩者建國之初 ‚立神壇於此 ‚其宮殿城 垣 ‚一切完備。後因工匠厭鎮百端 ‚於心弗 寧。覆命工興造宮室 ‚亦已完備。於社稷之 思 ‚想必有厭 ‚故將神壇建於午門之右。工既 完成 ‚理 合 奉 迎 安 祭。謹 告 神 ‚其 鑑 之。 尚饗。[2]550-551

這段材料十分重要 ‚它透露了朱元璋罷建中都的原因。元至正二十四年 ‚朱元璋自稱吳王。 至正二十六年八月庚戌朔 ‚“命劉基等 卜地定作 新宮於鐘山之陽 ”[1]295‚擴建應天城。十二月 己 未 ‚“命有司營建廟社 ‚立宮室 ”[1]311。至正二十 七年正月 ‚建國號為吳 ‚稱吳元年。是年九月 ‚新宮落成。洪武元年 ‚朱元璋遷入新宮。這就是明 朝建國之初的皇城。這座宮殿於洪武八年九月進 行了改建。這段話交待了朱元璋改建南京大內宮 殿的動機—“因工匠厭鎮百端 ‚於心弗寧 ”。聯絡洪武八年中都宮殿營建過程中發生的工匠“厭鎮 ”事件 ‚我們不難發現其中的因果關係。由於中都發生工匠“厭鎮 ”事件 ‚朱元璋進而懷疑南京

城的宮殿是否也在營建時被工匠們動了手腳 ‚這 成了朱元璋的一塊心病 ‚困擾了他很長時間。

最後他決定改建大內、圜丘、社稷壇等重要建築 ‚來破除工匠們可能的詛咒 ‚儘管並沒有證據顯示南京宮殿一定被工匠們實施了“厭鎮”法。

南京大內、圜丘、社稷壇的改建與中都宮殿的罷建有著密切關係。中都罷建於洪武八年四月 ‚ 南京改建於洪武八年九月 ‚其間只隔五個月。中都宮殿被工匠動了手腳 ‚當然需要中止工程進行調查 ‚另一方面 ‚南京大內是朱元璋日常居住辦公 之地 ‚時時刻刻受風水的影響 ‚它的改建就更為顯得更為緊迫。然而南京城的改建不但需要眾多的 工匠 ‚還需要最好的工匠 ‚這些工匠從何而來呢? 只能從中都抽調。所以罷建中都只是罷建中都宮 殿 ‚中都城的其他工程並沒有停下來 ‚比如中都城 牆、城樓的修築。有些工程甚至繼續擴大 ‚比如皇 陵營建。

綜上所述 ‚朱元璋罷中都役作的真正原因是工匠“厭鎮 ”事件的發生 ‚由於擔心南京大內被工 匠“厭鎮 ”‚他需要人力物力改建南京宮殿。因而罷建中都的決定只是臨時的 ‚停工的範圍僅限於 皇城宮殿 ‚罷中都役作是為了興南京役作。朱元 璋定鼎中都的決心此時並未動搖 ‚因為直到洪武 十一年南京才改稱“京師 ”‚成為都城。但是對迷信思想嚴重的朱元璋來說 ‚被工匠詛咒過、風水被破壞的中都宮殿始終是一塊心病 ‚隨著南京宮殿改建工程的完成 ‚朱元璋最終放棄了定鼎中都的想法。洪武十六年 ‚撤中都宮室名材 ‚建龍興寺 ‚ 中都宮殿逐漸被拆毀。

四、《明太祖實錄》之隱諱

中都宮殿發生“厭鎮 ”事件的根本原因是工 程過於龐大 ‚朱元璋過於窮奢極欲 ‚民不堪命。在 武力面前 ‚工匠只能用“厭鎮”手段表達自己的憤 怒。中都“厭鎮 ”事件給了朱元璋一定的教訓 ‚工 匠們無聲的反抗對他震動很大。雖然朱元璋對工匠們進行了血腥鎮壓 ‚他的內心還是有所反省。

洪武八年四月甲辰 ‚朱元璋寫了一篇類似罪己詔的祝文告祭天地 ‚向天地表達自己的悔過之 心。此文收錄在《明太祖御製文集 》之中。

曰:昔者元政不綱 ‚英雄並起 ‚民不堪命 ‚ 苦殃不可禁。荷蒙昊天上帝、后土皇帝 ‚祗憫 世民之艱苦 ‚授命於臣 ‚賜以文武 ‚人多良能 ‚

八年以來 ‚除民禍殃。

臣蒙上帝、后土之恩 ‚ 文武之能 ‚非臣善為。

當大軍初渡大江之時 ‚ 臣每聽儒言 ‚皆曰:

有天下者 ‚非都中原不能 控制奸頑。

既聽斯言 ‚懷之不忘。

忽爾上帝、 后土授命於臣 ‚自洪武初平定中原 ‚臣急至汴 梁 ‚意在建都以安天下。

及其至彼 ‚民生凋 敝‚水陸轉運艱辛 ‚恐勞民之至甚 ‚遂議群臣 ‚ 人皆曰古鐘離可 ‚因此兩更郡名 ‚今為鳳陽。

於此建都 ‚土木之工既興 ‚役重傷人 ‚當該有 司 ‚疊生奸弊 ‚愈覺尤甚 ‚此臣之罪有不可免 者。

然今功將完成 ‚戴罪謹告 ‚惟上帝后土鑑 之。

(《中都告祭天地祝文 》) [2]38

《明太祖實錄 》收錄了此文 ‚但是對關鍵之處 進行了修改。

上駐中都 ‚祭告天地與圜丘 ‚文曰:昔元 政不綱 ‚英雄並奮 ‚民不堪命。皇天、后土憫 民命之多艱 ‚授命於臣 ‚賜以文武材能 ‚人民 土地 ‚八年以來 ‚除民禍殃 ‚實蒙上帝、后土之 恩。當師旅渡江之時 ‚臣每詢儒者之言 ‚皆 曰:有天下者 ‚非都中原不能控制。臣心不 忘。洪武初年平定中原 ‚臣即至汴 ‚意在建都 以安天下。及觀民生凋弊 ‚轉輸艱難 ‚恐益勞 民 ‚遂命群臣會議 ‚皆曰:濠地古之鐘離 ‚於此 建都 ‚庶合古今之宜。以此兩更郡名 ‚今為鳳 陽。建立都城 ‚土木之役 ‚實勞民力 ‚功將告成 ‚惟上帝后土是鑑。 (《洪武八年四月甲 辰 》) [1]1681

對比這兩種文字可以發現 ‚朱元璋罪己的內容被《明太祖實錄 》削去。“於此建都 ‚土木之工既興 ‚役重傷人 ‚當該有司 ‚疊生奸弊 ‚愈覺尤甚 ‚ 此臣之罪有不可免者。然今功將完成 ‚戴罪謹告 ‚ 惟上帝后土鑑之 ”被刪改為“建立都城 ‚土木之 役 ‚實勞民力 ‚功將告成 ‚惟上帝后土是鑑 ”‚前後語氣輕重判若兩文。很明顯 ‚《明太祖實錄 》為朱元璋進行了開脫 ‚掩蓋了朱元璋曾因營建中都向天地罪己的事實。前文之情為罪己 ‚經過刪改 ‚後文之意卻變成了恤民。

洪武八年九月 ‚南京大內改建時 ‚朱元璋說: “唐虞之時 ‚宮殿樸素 ‚後世窮極侈麗 ‚習尚華美 ‚ 去古遠矣。朕今所作 ‚但求安固 ‚不事華麗 ‚凡雕 飾奇巧 ‚一切不用 ‚惟樸素堅壯 ‚可傳永久。吾後 世子孫 ‚守以為法。至於臺榭苑囿之作 ‚勞民廢財 之事 ‚遊觀之樂 ‚朕決不為之。其飭所司 ‚如朕之

志。

”(《洪武八年九月辛酉 》) [1]1705雖然《明太祖實錄 》沒有明白記載這段話是針對中都罷建的教訓而言 ‚但是如果聯絡到五個月前中都宮殿發生的工匠“厭鎮 ”事件 ‚顯然這段話脫離不了那件事的陰影。

多年以後 ‚朱元璋對營建中都時所犯的錯誤還一直銘記於心:“朕自居江東三十六載 ‚未嘗見日而臨百官 ‚自年初至於年終 ‚每披星戴月而出 ‚ 四鼓衣衣飯食 ‚待旦臨事。此非飾己之言 ‚皆真情 實意之詞。嗚呼!朕觀古今凡人得時之後 ‚有始無終者多。朕外無禽荒 ‚內雖有婦女 ‚不敢久留宮 中 ‚色荒之事 ‚可知。生不飲酒 ‚壯而少用 ‚未嘗以 酒廢事 ‚無暱音樂峻宇。得罪者鳳陽宮殿也 ‚然非好離宮別殿而為之 ‚當是時見淺識薄 ‚意在道里適 均 ‚便於民供耳。且人之得時 ‚孰不欲安逸盤遊 ‚ 縱意所好?真聖賢不假修飾 ‚天然不邇此事。降 聖賢之人 ‚親於此事者多矣。凡居若干玩好盤遊 者 ‚朕每欲為之 ‚見其不敢 ‚何也?蓋古人有此者興亡疊疊 ‚因此 ‚恐懼不已。”① 朱元璋承認營建鳳陽宮殿是自己政治生涯中最大的失誤 ‚對此他自己並不隱諱。

綜上所述 ‚朱元璋一生決策和規劃過許多重要事務 ‚大明王朝定都臨濠也出自他的乾綱獨斷。他不滿意建業偏居東南 ‚認為臨濠地處中土 ‚前江 後淮 ‚有險可恃 ‚有水可漕 ‚適宜建都 ‚他滿懷希望地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營建中都。然而 ‚繁重

的勞役激起工匠們無聲的反抗 ‚他們利用“厭鎮 ” 的手段破壞了中都宮殿的風水 ‚迷信的朱元璋不 僅因此停建了中都宮殿 ‚而且懷疑南京宮殿也被 “厭鎮 ”‚又大興土木改建南京宮殿。

南京取代中 都成為京師。

對中都的數年苦心經營最終以罷建黯淡收場 ‚這不能不說是朱元璋輝煌政治生涯的 重大失誤。

朱元璋本人對此並不諱言。

但是 ‚他 的兒子朱棣為了維護君父的聖王形象 ‚在纂修 《明太祖實錄 》時有意地篡改和掩蓋了這段歷史。

釋出於:廣東

TAG: 朱元璋洪武臨濠建中宮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