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五代時期後唐的建立

由  發表于 歷史2023-01-08

五代時期後唐的建立:李存勖在

923

年同光元年建立了後唐,當時遭到河東監軍張承業的反對,他主張讓李存勖平定天下後,巡立唐朝宗室後裔,以後再行禪讓,說那時就是唐高祖和唐太宗復生也沒法反對。李存勖沒有同意,不僅因為晉國當時各地節度使藩鎮都上書擁戴,而且當時要找到唐朝皇族後裔也很困難,在當時軍閥割據時代,實現統一也不是朝夕可辦,李存勖最終還是決定自己現在來繼承唐朝法統,稱帝建國。後唐的建立用封建社會法統標準看,與唐朝沒有任何血統和法律上的繼承關係,在當時也沒有得到什麼百姓的起義擁護,唐朝滅亡時只有司空圖等極少數忠良殉節,多數人沒有抱同情或者反對的態度,這是由於唐朝末期社會黑暗動盪分裂的現實情況造成的。多數藩鎮也只是象徵性指責,然後就開始自行打算。後唐的建立僅僅是封建割據政權性質的發展趨勢,晉國當時基本上佔領了河北地區,地盤面積與後梁接近,李存勖也對很多地方藩鎮對稱帝的後梁稱藩感到失落,急於建立正統的皇朝地位,與後梁分庭抗禮。兩國的抗衡也進入關鍵時刻,很多將領也開始厭戰,要求同後梁議和,北方的契丹西征拓展了廣闊的國土,勢力大增,對北部威脅越來越大,後方物資補給也越來越困難,僅存半年的物資,此時郭崇韜首先勸說他渡河攻打汴梁,說這樣半月可攻佔汴梁。李存勖沒有立即定下決戰汴梁,時近冬天,他帶領部隊過河看樣子是準備在河南作戰一個時期,再利用冬季封河撤回,因此這時他還下令讓軍隊家屬都返回鄴城,李嗣源報捷說梁軍退往中都,而那裡沒有城防,這也堅定了李存勖作戰的信心,中都戰役有兩萬梁軍被殲滅。隨後的軍事會議上,多數將領要攻兗州,只有李嗣源說應該攻打汴梁,並且估計段凝沒過河,唐軍就能佔領汴梁。李存勖採納了這個建議,讓他擔任先鋒當天晚上就出發,第二天他帶領主力也出發了,而結果是僅不到十天唐軍就攻佔了汴梁滅亡了後梁。從這個歷史時期的歷史發展程序可以看出,最終決定歷史發展的物質基礎是起決定因素,而不是表面的形式邏輯。後唐滅亡梁國不是因為改了國號,改國號唐,就變得和唐太宗、唐高宗時代那樣強大;建立了皇朝政權,沒有出現所有藩鎮立即臣附歸順的奇蹟。新的政權建立,並沒有使這個政權發生本質變化,或者是變得更強大、進步,其組成人員還是原來那些人,沒有多少更優秀的人才加入,最多在心理上對這個封建割據政權產生了鼓舞的作用,其取得勝利的基礎依然主要是建立在後梁政權的戰略失誤上,以及後梁政權自身的矛盾和反動本質。後唐建立不到半年就滅亡了梁國,與此前雙方進行了十多年戰爭相比,似乎是有所謂“天命”支配,古代的封建學者很多也迷信這些,其實只要用歷史唯物主義分析當時的實際情況,依然能看到從量變到質變的演化過程,首先是晉國演變,從僅僅控制河東數州,發展到控制了河北,渡過黃河,從僅有梁國八分之一到兩國面積相仿,這不是改國號那天發生的。再看梁國從建國初期近八十州,有很多藩鎮擁護,到與各藩鎮決裂,內部自相殘殺,朱友謙據叛降,朱友諒割據,都逐漸削弱著後梁,直到兵臨城下時,內部離心離德,儘管面積與後唐相仿,力量和凝聚力與梁國最初建立時相比已經是江河日下,這些不是因為後唐的建立造成的。看問題要看本質,而不能僅看表面的,用形式邏輯代替實際內容,似乎統治階級各集團內部鬥爭僅僅是幾個姓氏的矛盾,幾個姓氏在爭奪皇位,這是把歷史問題簡單化,儘管在古代名義上統治階級的鬥爭是以姓氏的鬥爭的形式出現的,其基礎依然是階級鬥爭,依然是進步與反動的對立與統一。後唐是李氏政權,同樣姓李的唐朝,兩個政權卻是本質上不同的朝代,甚至皇族屬於不同的民族。就像以後的遼朝和金朝,也不能看做是耶律氏和完顏氏的政權,更談不上因為耶律氏中有改稱劉氏的,完顏氏有改稱王氏的,就說這兩個政權是劉氏、王氏的政權,他們也有改為其他姓氏的。只能依據這兩個朝代的地域範圍、民族成分,統治區的階級狀況、以及歷史發展程序來認識它們,如果像古代歷史學者那樣簡單地認知,就不能真正地認識歷史的全貌。封建社會專制制度和倫理體系下,儘管以宗族為標誌的族權是封建四大權力之一,後唐的建立確實帶有明顯姓氏因素的,很多將領的姓氏都被改國姓,與後梁很多人改朱姓都是封建社會階級鬥爭的一般規律,都是為了擴大自身族權影響,擴大自身集團力量而採取政治策略,同李存勖繼承唐朝法統相仿,都是爭取民心、士心的宣傳策略。

原作者:4sjs4

原連結:https://blog。sina。com。cn/s/blog_55e9ae200100e94v。html

宣告:本文內容來自部落格作者,如有異議請及時聯絡新浪客服。本賬號將予以刪除。

TAG: 李存勖後唐政權唐朝汴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