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儒家思想適合統一後的大一統國家,故逐步成為統治思想

由 未央長喟 發表于 歷史2021-12-14

先秦時期出現過諸子百家,為什麼最終統治者選擇了儒家?而且選擇了儒家以後,在此後的兩千年曆史時間裡,就再也沒有改過了。

在春秋戰國的亂世時期,雖然儒家學派是當時的第一大學派,但是幾乎沒人統治者願意選擇儒家作為治國之本。

為什麼沒人願意選擇儒家呢?

因為時代的主題是統一。要想實現國家的統一,最起作用的是兵家、法家、縱橫家。這三家,事實上宣揚的都是以暴力取勝,或者是怎樣靈活地使用暴力。只要自己的暴力足夠強大,或者就算暴力不夠強大,但是使用這種暴力的方法得當,就可以在諸侯中做大,使得自己的實力越來越強,最終實現統一全國的目的。

有人可能不理解,既然在諸侯中發揮作用的,主要是法家、兵家、縱橫家,為什麼儒家卻又成為當時最大的學派呢?

其實道理很簡單,最喜歡使用法家、兵家、縱橫家的是那些帝王將相,而帝王將相在全國所佔的人數是很少的。其他絕大多數是平民奴隸老百姓,對於他們來說,當然希望帝王將相都是關心老百姓,愛護老百姓的,都是想讓老百姓能夠過上好日子的。對於他們來說,統一併不是他們最關心的問題,和平安寧,才是他們最關心的問題。所以,儒家學派包括道家和墨家等等,雖然並不為那些諸侯們所信任,但是他們在中下層的老百姓那裡,卻有著巨大的影響力。大家都覺得,一個好的君王,就應該按照儒家學派的方法來進行統治。

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全國已經變成一個大一統的國家。這時候,對於統治者來說,統一就已經不是他們的主題,和平安寧才是他們的主題。

秦始皇當然也意識到這一點,他也知道,和平安寧對於新興的國家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不過,他並沒有轉變觀念。他覺得,依然需要嚴格執行法家,才能夠保持全國的和平穩定。所以他繼續採用高壓政策。用嚴厲的手段來控制老百姓,避免老百姓反抗。

法家用在統一戰爭中,能夠發揮極好的作用。但是用在治理天下上,其作用就極為有限了。正所謂“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相互的,作用力越大,反作用力也就越大。秦始皇越是採用高壓政策,民間老百姓的不滿就越大。到了秦朝末年,那條高壓之弦,終於嘣一聲斷了。天下就很快變得大亂了。

後來,劉邦殺出一條血路,打敗一路群雄,終於當了皇帝。劉邦當了皇帝以後,究竟採用什麼辦法來進行國家統治,確保老百姓的和平與安寧呢?這是劉邦極力思考的問題。

不過,對於劉邦來說,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問題需要解決,那就是身份認同。

在劉邦之前,所有的統治者都是貴族,從來沒有一個平民老百姓能夠當皇帝。劉邦當了皇帝,這是開天闢地的頭一遭。因此,他必須要給出一個,他有資格當皇帝的理由。

也就在這時候,“黃老學說”盛行起來。

黃就是“黃帝”,老就是“老子”。黃帝所代表的是一個祖先的意識,劉邦就是透過祖宗認同這樣一個概念,讓大家明白,全天下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祖先,就是黃帝。同時,老子的道家,又為劉邦提供了“五德學說”,這個“五德學說”講的就是朝代更迭的規律。有一個共同的祖先,有一個朝代更迭的規律,劉邦因此就證明了自己,以及自己的家族當皇帝,是理所當然的。

不過,這隻能證明,劉家作為皇族,具有必然性。但是卻並不能確保國家的長治久安。在這種情況下,究竟應該採用什麼手段來統治呢?

法家是肯定不能學的。儒家就在這時候受到了重視。

儒家講究等級秩序,就是要求全國各階層的人,都要安分守己。同時,儒家也對統治者提出了要求,要求統治者必須愛護老百姓,以仁義治天下。顯然,這種觀點,不但讓普通的老百姓接受,連統治者也接受。

而且對於統治者更好,因為它還具有某種欺騙性。這種欺騙性就是,統治者對老百姓的統治,就是對老百姓的保護和關心。儒家的這種方式,說到底,也有一種“暴力”成分,但是這個“暴力”隱藏得很深,它的外表則是仁愛、團結、和諧。很明顯,儒家比法家要高明得多

正因為如此,這種被社會各階層都接受的方式得以流傳下來,一直延續到封建社會末期。

TAG: 儒家老百姓劉邦法家統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