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英國國王親手給12個清朝農民頒發勳章,他們回國後為何遭人唾棄

由 百年札記 發表于 歷史2021-12-13

很多人印象中有一個誤解,誤以為英國皇室一直是由女皇掌權,事實並非這樣。準確地說,英國的皇位僅僅是可以由女性登基,並非必須由女性登基。比如英國著名的維多利亞女王,於1901年1月22日,以82歲高齡病逝後,繼位人就是她的第二個兒子愛德華七世。

愛德華七世1901年登基,1910年就因病去世。愛德華七世在位時間雖然不長,但他在英國曆史上是一個很有個性的皇帝,為人行事不拘常例,經常會幹一些令人感到意外之事。比如在1902年他的加冕典禮上,就曾為12個清朝農民頒發過勳章。英國皇帝和清朝農民之間,看似完全風馬牛不相及,二者之間為何會發生這樣的事?這要從甲午之戰說起。甲午之戰,以清朝失敗告終,日本趁機以武力要挾逼迫清朝的慈禧和光緒,撈得盆滿缽滿,惹得西方列強眼紅不已,掀起了一場瓜分清朝的狂潮。1898年,俄國強行“租借”清朝的旅順和大連,英國按捺不住,馬上逼迫光緒提出要“租借”威海衛作為其軍事基地。

1898年7月,清朝慶親王奕劻和英國大使竇納樂,簽訂了《租威海衛專條》,威海衛以及附近海洋區域成為英國“勢力範圍”,英國享有在威海衛的駐軍權。英國當時號稱“日不落帝國”,殖民地遍及全球各大洲,且英國軍隊主力正在南非鏖戰,使得英國一時無法抽調兵力擔任威海衛防務。因此他們想出了一個主意:招募一批當地人,由英國軍官加以訓練,組成了一支“華勇營”。

華勇營最初編制定額為500餘人,後來陸續增加為1000餘人,最多曾達到1300人。英國人對這支軍隊非常重視,每年撥付3萬英鎊軍費,用於軍餉和訓練開支。華勇營計程車兵,絕大多數都是山東當地農民中的年輕人,身材健壯,吃苦耐勞。

為了保證這支軍隊的戰鬥力,英國方面可謂煞費苦心。華勇營的軍餉,新兵每月銀元5元,老兵每月8元,軍官每月12元,遠遠高於當時的清朝軍隊,保證了其作戰和訓練積極性。華勇營教官和高階軍官都由實戰經驗豐富的英國軍官充任,向士兵傳授當時最為先進的戰術和作戰方式。華勇營的裝備主要由馬提尼亨利步槍、馬克辛機槍、野戰炮組成,都是當時世界一流水準,凡此種種,使得華勇營的戰鬥力與當時的西方國家陸軍已經十分接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這些原本淳樸善良的清朝農民,卻為五斗米折腰,甘心為英國侵略者充當馬前卒和得力鷹犬。1900年5月,為了抵制英國人的侵略行徑,威海衛數千農民自發組織起來,與英國人發生衝突。華勇營有了用武之地,他們在英國軍官指揮下,悍然向自己的父老鄉親舉起了槍炮,打死打傷十餘名百姓。更為可惡的是,華勇營還利用自己的清朝人身份,充當臥底,為英國人誘捕了這次示威的發起人和首領。在緊隨其後的“庚子之變”中,華勇營更是赤膊上陣,端著洋槍洋炮,代表英國軍隊參加了八國聯軍攻打天津城之戰。在戰鬥中,這些華勇營士兵完全忘記了這裡是自己的祖國,他們槍口下的“敵人”正是自己的骨肉同胞,十分冷血地衝鋒陷陣,一馬當先攻克了老龍頭火車站等重地。

隨後,華勇營又隨八國聯軍攻打京師,再度立下“赫赫戰功”,並參加了八國聯軍在紫禁城舉行的閱兵儀式。英國人對華勇營的表現自然十分滿意,作為對他們的獎勵,在英王愛德華七世的加冕典禮上,華勇營的12個表現“優秀”者,作為嘉賓,得到了英國國王親手頒發的勳章。這12個曾經淳樸的清朝農民,至此已經完全蛻化成英國侵略者的得力幫兇,他們的所謂“榮耀”只是暫時的,回國之後他們就被國人視為數典忘祖、背叛祖國的侵略者爪牙,遭受父老鄉親一致唾棄。1906年前後,隨著國際形勢變化,英國不再需要這樣一支僱傭軍,宣佈華勇營就地解散,各回原籍。由於受到昔日父老鄉親的普遍敵視,他們中的大部分人都難以在家鄉立足謀生,有的遠走他鄉隱姓埋名,有的繼續扛槍吃糧加入當時的軍閥部隊,有的漂洋過海去了南洋,黯然退出歷史舞臺。參考史料:《華勇營簡史》《華勇營出軍志》

TAG: 華勇營英國清朝威海衛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