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吳蜀最終覆滅,在七十年前一個人死後就已是定局

由 科技時話 發表于 歷史2021-12-12

孫劉聯盟有多香

孫劉聯盟的震懾力是很大的,史稱曹操在給人寫信時,聽說孫權借土地給他最忌憚的劉備,竟然嚇得“落筆於地”,顯然是預料到了自己將會陷入窘迫。孫劉聯盟鞏固之後,抗曹效果確實立竿見影。

江漢戰場上,駐守襄陽的樂進多次率曹軍進攻南郡周邊各據點,但劉備深得荊州人心,諸葛亮又施政得當,荊州在劉備治下實力漸增,不但擋住了樂進的進攻,而且在劉備分兵奪取益州的情況下,關羽與樂進交戰還愈戰愈勇,青泥之戰後關羽更是控制了漢江航道,逼迫繼任荊州主帥的曹仁將大本營從漢江南岸的襄陽撤到北岸的樊城。

日後關羽更圍攻樊城,利用漢江漲水,全殲于禁統帥的精銳援軍,威震華夏,令曹操一度想要遷都。在此之前,取得益州的劉備還精銳盡出,陣斬曹軍大將夏侯淵,擊退曹操援軍,攻取了漢中。

關羽威震華夏

淮南戰場上,孫權憑藉在巢湖出口處夾水修建的濡須塢,於第一次濡須之戰中擋住曹操的強大攻勢,令曹操感嘆“生子當如孫仲謀”,後來又奪取皖城(今安徽潛山),拔除曹操在江北唯一的重要據點。

到曹操徵漢中時,江東已經實力大增,趁此機會進攻合肥,竟然形成十萬對七千的壓倒性的實力對比,若非張遼將才出眾,威震逍遙津改變歷史,孫權就奪取合肥,殺向許都了。

但是,隨著局勢的變化,孫劉聯盟也出現了危機,最終導致聯盟中斷。

之所以說“中斷”而不是“破裂”,是因為孫劉聯盟其實是當時的必然之勢,即使一時內訌,為了兩家的生存也必然重歸於好。然而恰恰是這一時的內訌,讓兩家最終都走上了不歸路。

孫劉沒有魯肅、諸葛亮的眼光

孫權將南郡借給劉備後,內心以盟主自居,在周瑜死後仍有西進之心。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孫權欲與劉備攜手進攻劉璋,奪取益州,劉備宣稱與劉璋都是宗室,無法相助。孫權想獨力攻打益州,派孫瑜率水軍到夏口,卻被劉備阻擋。

孫權以為劉備真心要護著劉璋,就結束了西進計劃。不料之後劉備自行攻蜀,氣得孫權大罵“猾虜乃敢挾詐”。

此後孫權就專意北上,以奪取淮河流域為目標。

北上原也是孫策時代就有的方針,當時孫策先後進攻江北的徐州士族陳瑀和廬江的袁術舊部劉勳,大獲全勝,之後又想乘勝奪取徐州,卻在廣陵郡匡琦城(今江蘇射陽)兩次被陳登擊敗。孫策最瘋狂的計劃則是想趁袁曹大戰於官渡,奇襲許昌,奪取漢獻帝,但該計劃因孫策被刺殺而夭折。

孫權執掌江東後也不忘北進,在即位不久,內部不穩的情況下,就堅決出兵消滅自立的廬江太守李術,保住江北的橋頭堡,就是為日後北進做準備。赤壁之戰剛結束,孫權派周瑜攻打江陵的同時,自己就親征合肥,雖未取得大的戰果,但把曹操治下的揚州攪得一團糟,後來又奪取了皖城。

孫權北進無果,有諸多原因。

首先是曹操在赤壁之戰後,將主力投入淮南戰場,孫權需要頂住曹軍的主要壓力;

其次是孫權的部隊以淮水、泗水以南原吳越地區的人為主,這些人有“剽輕”的特點,作戰勇猛但缺乏組織,打順風仗厲害,攻堅戰不行,敗仗更是容易一敗塗地,騎兵又很稀少,野戰難敵曹軍;

三是江東大族無意北進,因為北進是用自己的實力為孫權火中取栗,增強了孫權削弱了自己,所以孫權沒法發揮全力;

四是曹操效仿陳登的故智,每逢戰局不利時就利誘山越在孫權背後造反,逼迫孫權退兵,赤壁之戰、江陵之戰後孫權未能乘勝追擊都與山越作亂有關。

雖然孫權北進無功,劉備又背約攻蜀,孫權還是堅持了孫劉聯盟。劉備在益州攻戰數年,孫權一面力抗曹操的主力,一面也沒有對荊州下手,當是寄希望於劉備奪取益州後歸還荊州,這樣孫權就可以實現魯肅所說的“竟長江所極而據守之”的戰略構想,一面整合內部,一面觀變於天下。

所以,劉備取蜀成功,背後應有魯肅對江東軍隊的約束之功,史載“(關)羽與肅鄰界,數生狐疑,疆埸紛錯,肅常以歡好撫之。”

魯肅對吳蜀兩國都意義巨大

不過,當劉備奪取益州後,孫權讓劉備歸還長沙、零陵、桂陽三郡的合理要求被拒絕,派遣的三郡太守被關羽驅趕之時,孫劉聯盟就遇到了嚴重危機。

《三國演義》渲染的所謂“單刀赴會”,並非關羽戲弄了魯肅,而是魯肅義正辭嚴地教訓了關羽,但關羽得劉備支援,並無退讓之意,孫權一方的少壯派將領呂蒙也無意等候魯肅斡旋,而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奪取了長沙、零陵、桂陽三郡。

關羽單刀赴會,被魯肅駁得啞口無言

最終因曹操征伐漢中,劉備擔心益州有失,才與孫權談和,雙方以湘水為界,平分荊州,孫權將零陵歸還給劉備,保有江夏、長沙、桂陽三郡,劉備則保有南郡、武陵、零陵三郡。

魯肅之死令吳蜀滅亡成為定局

這次和談仍有魯肅的努力在內,和談的結果其實有同時兼顧諸葛亮的“隆中對”和魯肅的“榻上策”。

魯肅的“竟長江所極而據守之”雖然打了折扣,但畢竟北有長江,西有湘水,以大江大河為界謹守,先行整合內部,同時觀變天下的方針依然可以執行;諸葛亮主張西線出兵的同時“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因為保有南郡在手,也依然可以實現。

和談之後,孫劉兩家對曹操的進攻達到最高潮,劉備傾全蜀之力攻打漢中,最終陣斬夏侯淵,逼退曹操,將漢中收入囊中;孫權則率十萬大軍挺進合肥,形成十萬對七千的有利局面,不料曹軍名將張遼智勇雙全,以少勝多,令孫權折戟於合肥城下,改變了歷史大勢。

改變歷史程序的張遼,劉曉陸繪製

這一勝一敗拉開的差距,令江東政權內部情緒更加不忿,而關羽對江東政權寫在臉上的蔑視更加劇了這種對立。

就在這種微妙的局勢下,公元217年,魯肅病故。周瑜臨終推薦魯肅繼任,魯肅臨終卻不推薦呂蒙繼任,只因周瑜認為魯肅聯劉抗曹之策可行,魯肅認為呂蒙破盟之計不可行。

但孫權已決定重用呂蒙,將魯肅的部隊全部撥給呂蒙,令其負責西線軍務。當孫權就北上與西進問策於呂蒙時,呂蒙認為江東的軍隊在江北平原上與曹操的騎兵爭勝非常費力,即便奪取了也很難長期守住,不如奪取荊州,全據長江。

此時孫權內部問題已經大大減輕,政權的本地化正在進行,江東大族對孫權牴觸之心明顯下降,散處各地的山越也被孫權發動江東整個漢人社會的力量進行圍剿,力量明顯削弱,孫權的實力已不再是赤壁之戰前後可比。

所以呂蒙認為荊州方面對曹操的防禦不必再依賴關羽,自己與孫皎、潘璋、蔣欽等人足以勝任,而且孫堅、孫策時代的淮泗武將日益凋零,如果不趁早奪取荊州,要江東大族出力恐怕就沒那麼痛快了,所以力勸孫權奪取荊州。

最終,孫權依呂蒙之計襲取荊州,斬殺關羽,劉備為關羽報仇,反攻荊州,在夷陵之戰中慘敗於陸遜,但江東軍隊也損失慘重,在接下來曹魏三路伐吳之役中疲態盡顯。

唯一的勝利者只有曹魏。孫劉兩家沒能在鋒芒最盛時奪取河南、關中這些精華地帶,而是自相殘殺,曹魏得以穩住陣腳,坐擁北方人口稠密、開發成熟之地,恢復速度遠勝於吳蜀,雙方差距不斷拉大,最終由曹魏及其後繼者西晉滅蜀平吳,統一天下。

王夫之對此有深刻的評價:

欲合孫氏於昭烈以共圖中原者,魯肅也;欲合昭烈於孫氏以共拒曹操者,諸葛孔明也;二子者守之終身而不易。子敬以借荊資先主,被仲謀之責而不辭;諸葛欲諫先主之東伐,難於盡諫,而嘆法正之死。蓋吳則周瑜、呂蒙亂子敬之謀,蜀則關羽、張飛破諸葛之策,使相信之主未免相疑。然二子者,終守西吊劉表,東乞援兵之片言,以為金石之固於心而不能自白,變故繁興之日,微二子而人道圮矣。

當魯肅病故時,除孫權之外,諸葛亮也單獨為魯肅發哀,就是預料到魯肅一死,孫劉聯盟可能中斷,既哀悼魯肅,同時也哀悼自己“隆中對”的構想即將破滅。劉備想為關羽報仇,反攻荊州,諸葛亮也並不支援,而是感嘆如果法正沒死,一定能阻止劉備東征。

劉備時代,諸葛亮雖屬集團核心,但仍不及關羽、張飛等恩義素結的舊部,對劉備的一些決策即使有不同意見也不好明言,我們今日只好透過史書的隻言片語來了解諸葛亮對孫劉聯盟的態度。

劉備去世之前已經致力於恢復孫劉聯盟,去世之後,諸葛亮非常果斷地與東吳復交,歷史繞了一圈又回到了原點。

東吳得到了半個荊州,蜀漢失去了半個荊州,同時雙方精兵強將損失慘重,如王夫之所言此後“其不內潰以折入於曹操也不能”,魯肅若是泉下有知,對此不知當作何評價。

TAG: 孫權劉備魯肅關羽孫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