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 推動雲南高質量發展

由 財政部網站 發表于 歷史2021-12-11

原標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 推動雲南高質量發展 來源:雲南省財政廳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綠色是高質量發展的永恆底色,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近年來,雲南財政充分發揮財政在國家治理中的基礎和重要支柱作用,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助力生態最佳化、綠色發展,推動雲南走出了獨具特色的高質量綠色發展之路。

生態補償築牢綠色之基

“十三五”以來,雲南財政支援建立和完善生態補償機制,逐步形成了以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制度、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草原生態保護補償制度、耕地生態保護補償制度、溼地生態補償制度為主線的縱向生態補償執行機制和以南盤江(珠江流域)生態補償、赤水河流域三省跨省補償機制、省內流域生態補償政策體系為主線的橫向生態補償機制,有力推動了雲南生態文明建設。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綠色是高質量發展的永恆底色,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近年來,雲南財政充分發揮財政在國家治理中的基礎和重要支柱作用,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助力生態最佳化、綠色發展,推動雲南走出了獨具特色的高質量綠色發展之路。

——打好縱向生態補償“組合拳”。

在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補償方面,自2009年起,建立了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制度,2019年9月,省財政廳修訂了《雲南省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辦法》,將129個縣(市、區)全部納入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補助範圍,根據森林、水域、草地、耕地等生態載體確定生態功能價值,考慮各地的生態重要性,以生態價值補償為主體進行分配。根據各地環保方面財力投入和財政困難程度安排獎補資金,提高各地對環保投入的積極性。2016—2020年,省級財政共補助全省16個州(市)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金額303。22億元,年均增長8。9%。

在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方面,初步形成了以公共財政為支撐的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機制。目前,全省共區劃界定公益林面積19061。5萬畝,其中國家級公益林12098。6萬畝,省級公益林5946。9萬畝,州(市)級公益林253。1萬畝,縣(市、區)級公益林762。9萬畝。2016—2020年,省級財政合計投入資金35。2億元。

在草原生態保護補償方面,2016—2020年,實施新一輪草原生態補獎政策,涉及全省15個州(市)109個縣(市、區),補獎面積17800萬畝,其中禁牧面積2731萬畝,草畜平衡面積15069萬畝,覆蓋451。3萬農牧戶,按照禁牧補助、草畜平衡獎勵標準,直接補貼承包草原並履行禁牧或草畜平衡義務的農牧民。全面推行草原禁牧、休牧、輪牧和草畜平衡制度,中央每年補助雲南省5。82億元,5年合計29。08億元。

在耕地生態保護補償方面,2016—2020年,下達資金1。95億元,支援集中連片推廣土壤改良、地力培肥、治理修復等綜合技術模式,支援農民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應用化肥減量增效新技術新產品,加大耕地保護和質量提升。積極支援耕地輪作休耕,2016—2020年,下達資金5。17億元,支援實施石漠化地區休耕輪作試點,支援耕地保護利用,提升耕地地力。

在溼地生態補償方面,雲南省自2014年開展溼地生態效益補償試點工作,先後在大山包、納帕海、拉市海3處溼地實施了溼地生態效益補償專案。其中,在大山包開展了溼地生態服務功能補償、棲息地生態環境整治、黑頸鶴食物源基地建設等工作;在納帕海開展了溼地生態服務功能補償、溼地補償區管護、溼地生態環境綜合整治等工作;在拉市海開展了溼地生態效益和候鳥水禽影響農作物補償。此外,各地推動實施溼地生態效益補償專案,聘用社群居民開展管護,並就專案實施成效進行了監測評估。

——打造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樣本”。

為有效改善重點流域生態環境質量,充分調動流域上下游地區保護治理積極性,雲南省財政廳牽頭會同相關部門和有關州(市),按照“試點引領—跨省合作—全域推動”的思路,建立財政激勵引導機制,加快推動流域補償機制改革。

探索實施南盤江(珠江流域)生態補償。自2016年起,雲南省財政廳會同有關部門在南盤江流域探索建立省內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試點,在流域相鄰州(市)就補償基準選擇、標準和方式等達成補償協議的基礎上,建立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省級財政等額配套資金對受補償方進行補助。2017年兌現流域橫向生態補償金2010萬元,2018年兌現2356萬元,補償力度逐年加大,取得良好成效。

協調建立多省間流域生態補償機制。2018年,雲南、貴州、四川三省簽署《赤水河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協議》,共同出資2億元設立赤水河流域水環境橫向補償資金,2018—2020年,開展赤水河流域生態補償試點。雲南、貴州、四川三省的出資比例為1:5:4,補償資金分配比例為3:4:3,資金用於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治理等水汙染防治。2018—2019年,雲南負責斷面水質穩定達標(Ⅱ類),獲貴州、四川支付補償資金8000萬元。

構建省內流域生態補償政策體系。2018年,雲南省構建“1+2”流域橫向補償政策框架,即1個全省總體方案,長江、赤水河2個具體實施方案。2019年底,根據試行階段的實踐經驗和初步成效,修訂並正式印發雲南省流域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政策檔案。同時,將補償獎勵範圍從長江流域擴大至省內六大水系,獎勵機制實現全省覆蓋。

在省級財政獎補政策的正向激勵引導下,雲南省重點流域各州(市)積極行動,全省流域橫向生態補償工作取得積極進展。2019年初完成長江流域省內7個州(市)49個縣補償機制的建立,作為全國首批完成長江流域補償機制全覆蓋的4個省份之一,獲得財政部通報表揚和資金獎勵。自2018年出臺財政獎補政策以來,籌措安排中央和省級獎勵引導資金19。26億元,籌措補償資金13。15億元,合計約40億元用於實施224個生態保護修復專案,持續改善沿江生態環境質量。目前,“成本共擔、效益共享、合作共治”的流域水系生態保護治理體系基本形成,六大水系出境跨界斷面水質全面穩定達標,保持Ⅲ類以上水質。

轉型發展唱響綠色旋律

綠色既是生態之基,又是發展之源。近年來,雲南省財政廳圍繞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加大資金投入,最佳化體制機制,著力支援調結構、轉方式、換動能,推動綠色產業發展。

夜色正濃,昆明市呈貢區斗南花市卻迎來了一天中最為繁忙的時刻,花商們把從農戶處收來的鮮花碼成了小山,待價而沽。斗南花市是亞洲最大、全球第二的鮮切花交易市場。全國每10枝鮮切花就有7枝來自斗南,鮮花鋪開了眾多花農的致富路。2019年,鮮切花交易量達92。31億枝,交易額74。36億元。

雲南野生菌種類繁多,截至2019年底,雲南發現的野生菌資源有21科、604屬、2753種,種質資源佔全國的94%,年均蘊育野生菌超過100萬噸,實際採集利用約20萬噸,佔全球的50%、全國的66%,年產值超100億元,成為雲南出口最多、影響最大的創匯農產品。

鮮切花和野生菌產業是雲南高原特色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雲南推動綠色發展的縮影。自2018年起,雲南省財政廳積極落實省委省政府打造“綠色食品牌”有關要求,支援“創名牌、育龍頭”,連續三年對雲南省“10大名品”和綠色食品“10強企業”“20佳創新企業”予以獎勵,2018—2019年累計兌現獎勵資金1。05億元。2020年,省級財政進一步加大支援力度,提高“10大名品”獎勵力度,共兌現“10大名品”和“10強企業”“20佳創新企業”獎勵資金9350萬元,比2019年增加4700萬元。如今,越來越多的“滇品”“雲系”農產品正在成為全國乃至全世界的領跑者。2020年,農業農村部、財政部開展優勢特色產業叢集建設,全國共批准建設50個優勢特色產業叢集,其中,雲南省花卉和蔬菜兩個產業叢集建設專案獲得批准,分別得到中央財政獎補資金1億元。

同時,雲南省財政廳統籌相關財稅政策和資金,大力支援發展水電鋁材和水電矽材一體化專案,落實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可再生能源發展各項政策措施,支援打造世界一流“綠色能源牌”。昆明市大力發展高階裝備製造、生物醫藥等新興產業,從技術研發到孵化基地,近千家高新企業在昆明落地。2020年,昆明市投資580多億元發展包括5G、人工智慧等在內的近400餘個專案,一批“綠色工廠”“綠色園區”蓬勃興起,以綠色為底、以生態為基的相關產品層出不窮,推動了當地綠色轉型,也讓城市煥發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機。

TAG: 生態補償流域雲南省綠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