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歷史上,功高震主的人最後是怎麼免殺身之禍的?

由 途家科技說 發表于 歷史2021-12-09

“功高震主”從字面意思即“功勞太大,使君主地位受到威脅而心有疑慮”。詞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臣聞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蓋天下者不賞”。更深層次說,所謂功高,並非單純指功勞業績,本質上還是兵權,及對軍隊和政局的影響力。

古代君臣之間的關係很微妙,“創業階段”互相包容度非常強,“成功上市了”股權及決策權的爭端也就來了。大多王朝是“狡兔死走狗烹”,即使開國君主能夠制約這些功臣,一般第二代就不行了,所以只好下狠手。以兩個平民起家的皇帝,劉邦和朱元璋最為代表。而如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是很溫和的方式了。

功高震主能善終的真的很少,筆者總結了一下,大致有5種情況可以避免被殺。

一、不要了,或者掛得早

最典型的例子當屬范蠡和張良。范蠡他在越王滅吳之後就選擇逃跑,而且還改名換姓一切從頭開始。劉邦對張良說我給你三萬戶的封地,地方你隨便挑,張良說我只要留侯足矣。

這兩個人最終善終。

還有一種情況是死的比君主還要早。比如管仲任齊相之後,齊國所有事情都由管仲處理,齊恆公稱管仲為仲父,管仲幫著齊恆公稱霸,周天子都希望能封賞管仲。最後管仲死的比齊恆公還早,自然是善終。

二、低調,像孫子一樣活著

這種典型代表是大唐名將郭子儀,郭子儀位極人臣,賜號“尚父”,封汾陽郡王,經歷好幾代皇帝,始終不倒。

他的秘訣很簡單:低調,像孫子一樣活著。

他家的大門是可以隨意進出的,為什麼?因為他位高權重,如果關上大門,有人向皇帝讒言他們在府里弄事情,這就說不清楚了。如果開著大門自然沒有問題。

魚朝恩把他的祖墳給挖了,結果他說我長期帶兵,不能禁止士兵損壞百姓的墳墓,別人挖我父親的墳墓,這是上天懲罰,不是有人和我過不去。

他的兒子娶的是公主,小兩口吵架,公主說我爸是皇帝。結果他兒子說我爸才不稀罕當皇帝。

公主氣得進宮告知皇帝。郭子儀知道後就將兒子綁了送到皇帝面前。

唐代宗說小兩口吵架,親家不用理他。郭子儀將兒子帶府中之後還是狠狠地杖打數十。

三、將權力傳給兒子

這樣的例子太多了,曹操將權力傳給兒子,司馬懿將權力傳給司馬師等等。這種長期把持權力的後果自然就是篡位了。曹操和司馬懿都得到善終,沒有人對他們進行清算,因為權力都還在他們兒子手中。

為什麼權臣要篡位,因為走到這一步了,你不進不是退不退的問題,而是生死存亡大事,已經沒有任何退路了,只能進了。

四、諸葛亮式的存活。

像諸葛亮這種手握絕對大權,最後自己沒事,子孫還能得到劉禪之重用不猜忌,這樣的人物或許還真挺難找到第二個的。

諸葛亮的秘訣是把握尺度,雖然大權在握,但不自己作主,給足劉禪面子。

比如要出兵上《出師表》,要接班人,也是建議劉禪定蔣琬為接班人,但沒有說就讓蔣琬當接班人。

他自己也儘可能地低調,比如打敗了,對自己進行處罰。死了也不敢葬回成都。

臨死前還要向劉禪表清白,表示自己沒有貪汙。

諸如此類種種,給劉禪的感覺就是諸葛亮是盡力幫自己在做事,而不是奪了自己的權力。

劉禪沒有壓迫感,自然就不會十分痛恨諸葛亮,諸葛亮自然就保全了。

張居正雖然善終,但他對萬曆要求太過於嚴格,最終導致萬曆報復,死後就立馬被清算。

這個尺度的把握到爐火純青,或許也就諸葛孔明一人吧。

五、自汙

蕭何買房子都買偏僻之處,進入關中時,別人去搶珠寶,他去找秦之資料和相簿。治理關中受到百姓的擁護,但劉邦還是猜忌他。於是蕭何採用自汙的方式,強買老百姓的田房之類,以自己的把柄落到劉邦手中,以安劉邦之心。

這樣做法的人也挺多,比如戰國四大名將之一的王翦,他出兵滅楚前就不斷向秦始皇要土地,要房子,要賞賜等等,用這種方式來安秦始皇的心。最後王翦一門繼續受到秦始皇的重用。

韓世忠也貪汙軍餉,這個效果也類似於蕭何強買,王翦討要土地。

《道德經》有云: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這就是保身之道。

TAG: 劉禪管仲善終諸葛亮劉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