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集體英雄主義成就中國人的星辰大海

由 長安觀察 發表于 歷史2021-06-28

神舟十二號飛船成功昇天入軌,三位航天員順利進駐“天和”,中國航天事業的新成就舉世矚目。而隨著報道深入,一段段鮮為人知的航天故事進入公眾視野,特別是“備份航天員”這一群體的奉獻讓人肅然起敬。原來,三度“飛天”的聶海勝也曾有三次“備份”經歷,而與他並肩作戰的隊友中,有人因年齡原因已停航停訓,再也沒有機會出徵太空,也有人仍在默默苦練,時刻準備接受祖國和任務的挑選。

“兩彈一星”元勳孫家棟曾有言,載人航天工程“離開了集體的力量,個人將一事無成。”“主份”“備份”只是最後的角色定位,此前從訓練科目到工作強度,所有航天員採取的是統一標準。優中擇優,強中選強,備份航天員往往因零點幾分的成績差距無緣星空,但同樣要“打滿全場”。現役首批航天員中唯一一位沒有執行過飛天任務的航天員鄧清明曾說,“不管是主份還是備份,都是航天員的本分。”“備份任務不是從基地回來就結束了,你的戰友安全回來了,你的任務才結束。”日夜堅守、艱苦備戰時義無反顧,仰望天空、轉身離去時無怨無悔,強烈對比中,閃耀的是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的光芒。多年以來,總有人與自己的飛天夢失之交臂,但正是這樣的精神讓中國離實現航天強國的夢想越來越近。

不為個人功名患得患失,以達成集體目標為最高榮譽,這樣的精神不為航天人獨有。在那些關乎國計民生的關鍵領域、重大專案中,我們國家向來堅持全國一盤棋,強調集中力量辦大事,以實現高效攻堅、彎道超車。新中國從成立之初“只能造桌子椅子、茶壺茶碗”,到今天“蛟龍入海”“嫦娥奔月”“神舟飛天”,這套“中國方案”確實行之有效。“個人服從集體,責任重於利益”,這是中國人在漫長歲月中歷經無數患難後形成的獨特價值基因,新中國成立以來集體奮鬥的經歷以及家國鉅變的體驗,更讓中國人的價值取向愈發清晰堅定——個人與國家、個人與社會從來都是密不可分的整體,“國家好民族好,大家才會好”。

若以功利目光看,集體奮鬥的過程,需要無數個人的奉獻與犧牲,最終事業有成,功勳也不會由一人獨享,似乎不無吃虧。在西方文化中,所謂英雄,多是以一己之力拯救世界的形象,要實現的是自我價值,收穫了所有的鮮花與掌聲。但中國人對此卻有自己的理解,中國人所推崇的英雄,未必站在聚光燈下,未必有響亮的名號,他們很多時候以集體的形象出現、以平凡的身份出現,不問條件、不惜付出,哪裡需要自己就去哪裡,國家需要什麼就做什麼。誠如金一南在《苦難輝煌》一書中所寫,真正的英雄,“播種,但不參加收穫,這就是民族的脊樑。”

當今社會,個人主義、利益至上等價值取向確有一定市場,諱言集體主義、奉獻精神的現象一定程度上也存在。有人講求“價效比”,凡事不願“為他人做嫁衣”,處處要求“功成必須在我”,也有人沉溺“小時代”“小確幸”,認為幹什麼事“缺我一個不少”……客觀地說,強調自我和個體感受無可厚非,但這不意味著可以割裂個人與集體的關係、否定集體主義的價值。所有人都是時代的一分子,“你所站立的地方,便是你的中國,你怎樣,中國便是怎樣。”只有大家與集體同心同向、與國家同頻共振,時代才可能向前、國家才可能向上。而集體的發展不會遮蔽個人價值,只會提供更大的舞臺,賦予個體追求自身幸福更多元的維度。也只有在“大國崛起”的中國夢中,每個人才能守好“我的家”,實現“我的夢”。

“在征服宇宙的大軍裡,那默默奉獻的就是我。在輝煌事業的長河裡,那永遠奔騰的就是我。不需要你認識我,不渴望你知道我,我把青春融進融進祖國的江河。”這是航天人鍾愛的一首歌。這又何嘗不是無數奮鬥者的心聲? 個人在歷史長河中宛若流星,但巨大的能量恰是由這些光芒所累積。“功成不必在我”,但“功成必定有我”,集體英雄主義的激勵,也將成就中國人挺進更廣闊的星辰大海。

TAG: 航天員集體備份個人航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