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有被虐待經歷的人更容易感染艾滋病毒

由 紅楓灣 發表于 健康2021-04-24

加拿大的一項研究對艾滋患者進行了為期9年的跟蹤調查,發現虐待與患者參與長期艾滋病毒護理及健康結局之間存在密切聯絡。

有過被虐待或被暴力對待經歷的參與者,特別是兒童時期的虐待,將更有可能中斷護理,更有可能檢測到的病毒載量,更有可能進展為艾滋病。

人際暴力會發生在親密伴侶、家庭成員、朋友和熟人之間。以往的研究表明,遭受虐待或暴力會極大地影響身心健康。

有過被虐待經歷的人更容易感染艾滋病毒

,更有可能發生無保護措施的性行為,更有可能推遲艾滋病毒檢測。

童年遭受過虐待的人成年後更有可能出現吸毒和/或酗酒的惡習、嘗試自殺或有自殺的想法、以及貧窮。

以往的研究大多集中於人際暴力和艾滋病毒方面,採用了橫斷面方法,且沒有對參與者進行跟蹤調查。

曾有一項為期兩年的跟蹤研究發現,親密伴侶暴力對103名女性艾滋患者的CD4/CD8比率產生了不利影響。這項縱向研究很重要,因為艾滋病毒需要終身治療,而該研究

可以讓人們瞭解過去的經歷如何影響當前健康結局和護理參與

。這項研究的結果為虐待和預後不良之間的因果關係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援。

一項由亞伯達大學的Alexandra Budd領導的研究,在2009至2010年期間,對1064名艾滋患者進行了人際暴力篩查,並隨訪了九年。參與研究的患者來自加拿大南亞伯達艾滋病毒診所,研究的進行地點也在此。

這種篩查在2009年被引入作為一種護理標準,會在評估新患者時進行。

首先,研究人員或註冊護士

將人際暴力(虐待)定義為包括身體、性、情感或經濟虐待,以及孤立、忽視或恐嚇

。患者會被詢問是否曾經或現在遭受過虐待。

那些在童年經歷過或目睹過虐待的人被歸類為童年虐待,童年虐待也包括成年後經歷過虐待的人。被歸類為只經歷過成年虐待的人,在童年未受到任何形式的虐待。

超過三分之一的患者有過被虐待經歷,其中21%經歷過童年虐待,15%經歷過成年虐待。超過四分之三的參與者是男性。與男性相比,女性更有可能被虐待(男vs女:46%vs33%),成年後被虐待的機率也更高(男vs女:25%vs15%)。

參與者的人種為:本地土著(n = 78);非洲人、加勒比人和黑人(214);白人(691);其他人種(83)。土著參與者最有可能報告被虐待,49%的土著報告有童年虐待,22%報告成年虐待。白人報告受虐待的可能性更低(童年24%,成年14%)。非洲、加勒比人和黑人參與者的人際暴力發生率最低,其中3%的人表示童年遭受過虐待,17%的人表示成年遭受過虐待。

教育程度是與人際暴力相關的重要因素。在接受教育小於12年的參與者中,58%的人報告有過被虐待經歷,相比之下,受教育超過12年的參與者中,這一比例為28%。

身體共病,包括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胃腸道疾病和癌症,在有虐待史和沒有虐待史的人之間沒有區別。然而,

在有虐待史的人群中,丙型肝炎、自殺風險和精神疾病的發病率都升高了

有童年虐待經歷的人藥物濫用率為47%,成年虐待為29%,沒有虐待經歷的人為19%。有童年虐待經歷的人更有可能會靜脈注射毒品。

總的來說,這些資料意味著

童年虐待

經歷的患者

會有更高的共病負擔

(p < 0。001)。

在基線時,各組間接受抗病毒治療的比例、曾經或現在的艾滋病診斷、當前和最低CD4計數相似。與沒有虐待史的人相比,有過童年虐待經歷的人病毒載量大於或等於500的情況更常見(28%vs18%)。

在9年的隨訪中,報告童年虐待的人(40%)比報告成年虐待(26%)或無虐待史的人(27%)更有可能停止護理。他們的死亡率(16%)也高於那些只在成年時被虐待或沒有被虐待的人(約8%)。這些差異具有高度顯著性(p < 0。001)。

童年虐待

經歷

的群體中,死亡往往是由於服藥過量、暴力、自殺或艾滋病毒相關原因。

與沒有虐待史的人相比,任何有虐待史的人年失診率更高(童年虐待17%,成年虐待14%,未受虐待12%,p < 0。001)。

在調整其他因素後,有虐待史的人更有可能停止艾滋病毒護理(風險增加34%),更有可能檢測到病毒載量(風險增加57%),CD4計數更有可能低於200(風險增加42%)。

即使給有虐待史的患者提供診內社會醫療服務和外部轉診,這些不良的預後結果依然存在。研究作者呼籲對人際暴力或虐待史進行更好更標準的篩查。如果要開發患者負擔得起的介入治療手段,就需要篩查結果來提供幫助。這種基於創傷資訊的介入治療側重於心理健康、自我效能和對未來暴力的預防。

TAG: 虐待童年暴力成年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