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美研究證實艾滋病患者表明身份可改善親子關係

由 紅楓灣 發表于 健康2021-04-18

最近發表在美期刊《Child Development》的研究證實,

如果母親向子女(陰性)表明自己的艾滋患者身份,那麼雙方將會進行更多的溝通,關係也會得到改善

。該研究的作者是南卡羅萊納醫科大學的Nada Goodrum博士和其同事。

研究表明,與沒有表明身份的母親相比,表明身份的母親在養育子女方面的壓力會減少很多。透露艾滋患者身份可加強開放式交流並拉近親子關係。

看護者在向孩子表明前,會考慮很多事情。有些人不願意透露,因為他們擔心孩子太小無法理解,或者他們無法回答孩子與艾滋病有關的問題。一些人會擔心孩子會有消極反應或告訴別人。

總的來說,關於潛在好處和壞處的研究支援是有限的。一些研究表明,符合以下三種情況會產生更多的積極結果:孩子年齡較小,有明確告知計劃,允許孩子與你信賴的人交流此事(而不是被告知要保密)。

看護者不透露艾滋病狀況,會對自身健康和兒童的適應能力產生負面影響。然而告知與否的長期影響卻很少有人知道。

這項研究涉及到女性看護者,她們參與了一項干預治療,以支援其向孩子(陰性)表明身份。在這項研究中,所有女性看護者都被稱為“母親”,儘管她們並不都是孩子的生母,但都是主要照顧孩子的人(如祖母)。

研究分為干預組和等待組。干預組參加了三次一對一的交流來支援表明身份。等待組參加了單組交流。

參與研究的母親和孩子在洛杉磯、聖地亞哥和亞特蘭大招募。這項研究用英語和西班牙語進行。研究有174名女性看護者,及348個孩子(年齡在6歲到14歲)參與。

超過一半的兒童(58%)是黑人/非裔美國人,三分之一(35%)是西班牙裔/拉丁裔。大多數是單親(80%)。近三分之一的人有工作。平均家庭月收入為1368美元。這些人口統計資料代表上述城市的艾滋病毒感染者。

母親和孩子需要完成三項評估。這些評估會記錄他們各方面的關係和情感。母親們被要求對孩子的行為(包括攻擊性的表現)、自己的養育方式和壓力水平進行評分。孩子們被要求評價與母親之間的溝通交流、親子關係質量以及自身的抑鬱感受。

研究根據完全透露、部分透露或未透露的情況,比較了母親的得分。

完全透露的定義是母親表明疾病是艾滋病毒(HIV)或艾滋病(AIDS)。部分透露的定義是母親表明患有疾病,但沒說具體名稱。評估是在干預治療(100%完成)後不久進行的,3個月隨訪(95%完成)和15個月隨訪(79%完成)。

這項研究還包括對一些參與者進行深入的定性訪談。只有當孩子知道自己的母親是艾滋患者時,才會對其家庭進行採訪。14位母親和13個孩子參加了這次活動。

在接受採訪的14個家庭中,有12個家庭屬於干預組,干預組在如何與孩子交談方面得到了支援。有2個家庭屬於等待組。14個家庭中拉丁裔/白人家庭的比例更高。這可能是因為接受採訪的家庭主要來自聖地亞哥和洛杉磯。

量化研究結果表明,

表明身份可以改善父母養育壓力、家庭內部溝通和關係質量。

在9個月的隨訪期間,部分或完全透露身份的母親與那些沒有透露的母親相比,在透露後的6個月內溝通和關係有所改善。表明身份似乎沒有對孩子的抑鬱症狀和攻擊跡象有影響。

在採訪過程中,孩子們和母親們反映了各種各樣的情緒。一些人感到寬慰和幸福:

“我想我還是和以前一樣,這沒有改變我。其實,得知這事後我更開心了一點,我現在知道之前為什麼要去那些地方了”——受訪兒童

一些孩子會表現出悲傷並擔心母親可能會去世,這種情況更有可能發生在那些經歷過親人因艾滋病離世的孩子身上。

“知道這種病治不好,並且她要一輩子帶病生活後,感覺很難過。除此之外,我很擔心,她會沒事吧?她會出什麼事嗎?她還好嗎?她需要什麼嗎?”——受訪兒童

有時,母親們會誤以為孩子的反應是平靜的:

“我不認為他受到影響了,不認為他會有什麼改變。我不知道會有什麼不同。他不會說: '唉,我的媽媽真可憐。'或者'她要去世了。'不,不,他不會說。我相信他反應不大。嗯,他知道這是一種正常的疾病。”——受訪母親

“我不認為這是個秘密,談論這事時,我自然地談論避孕套、性和艾滋病,沒有畏畏縮縮。就像平常在家裡正常交談一樣。所以這對我們來說並不反常;這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受訪母親

一些孩子感覺“正常”,一些孩子感覺與看護者的溝通有所改善:

“這對我們的關係很有幫助,因為她告訴了我她最最最最大的秘密。所以現在我覺得和媽媽更親近了,因為她告訴了我這些。”——受訪兒童

總的來說,幾乎所有母親都認為表明身份獲得了積極的結果。

一些母親希望自己能讓孩子更多地瞭解艾滋病毒。一些母親希望孩子能多問一些問題,希望孩子的父親也能在場。

在某些情況下,坦白身份讓孩子們對照顧他們的人更加體貼,這表現在願意提供幫助。然而,在某些情況下,這會導致一種“父母化”,因為孩子們覺得自己對母親負有更大的責任:

“我很小的時候,就關心我媽媽。我會問:“你還好嗎?”我會說:“你吃藥了嗎?”你昨天忘記了。我看見你忘了。”現在,每當我看到她會忘記,我就會,更執著地問她……,我會更加關注她”——受訪兒童

“現在每天晚上,每天晚上他都會說:“媽媽,記得吃藥,吧啦吧啦……”我想他是覺得如果我不吃藥,我就會死,大概是這樣。”——受訪母親

研究中最初選擇不透露的母親,最後自願加入干預組。因此,這些發現可能不能概括那些選擇在沒幹預的情況下表明身份的人,或那些不願參與此類干預的人。

只有HIV陰性的兒童被納入這項研究。這些發現可能不適用於出生時攜帶艾滋病毒的兒童。

這項研究並沒有記錄到孩子們是如何被告知的,以及談話內容是否有計劃。這需要透過更多的研究來理解。更大規模的研究也可以探究兒童的年齡、種族/民族、社會經濟因素和其他人口因素是否存在任何有意義的差異。

研究作者說:“

研究結果強調了揭露艾滋患者身份的有益作用,特別是在減少育兒壓力和改善孩子對親子關係看法方面。

作者說,在透露身份的過程中需要干預來支援孩子。干預將有助於他們瞭解艾滋病毒。表明身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一些家庭需要進行無數次的對話,以確保孩子能很好地理解艾滋病。在整個過程中,母親和孩子都應得到支援,因為這將減少育兒壓力並促進家庭和諧。

TAG: 孩子母親身份研究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