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視野丨大象“進城”“進村”怎麼辦?這些地方這麼做

由 瞭望 發表于 健康2021-06-14

▲ 影片來自新華社 馬則剛/剪輯

原題丨大象“進城”“進村”怎麼辦?非洲兄弟來支招

新華社記者丨滕軍偉 吳長偉 李斯博

在中國雲南上演的“連續劇”《大象去哪兒》掀起全民圍觀熱潮。在網路上,各方圍繞這一路“逛吃”的“大象旅行團”從哪裡來、到哪裡去等問題展開了研討和科普,形成一堂生動的生態文明教育課。

大象雖然看上去呆萌,但它們實在太大了,力氣也很大。為此,各地相關部門想盡辦法防止大象“進城”“進村”,避免“人象衝突”。

其實在萬里之遙的非洲大陸,人象如何和諧共存也一直是道難題。那麼,非洲國家是怎麼應對的呢?請看新華社記者發回的報道——

▲ 2018年11月29日,一頭大象在肯亞察沃國家公園裡喝水。新華社記者 張宇 攝

非洲“人象衝突”問題由來已久

在非洲,“人象衝突”的問題由來已久,主要表現在兩方面:

大象毀壞農作物和基礎設施,以及造成人員傷亡。

座標:波札那

波札那位於非洲南部,有“大象王國”之稱,生活著大約13萬頭大象,差不多佔非洲大象總數的三分之一。而在1991年,這個數字大約是5萬。

一旦大象數量超出棲息地的容納範圍,它們就會擴散出去。為了尋找食物和水源,大象常常誤闖耕地,踩踏、毀壞莊稼,從而引發“人象衝突”。2019年,僅波札那北部卡尊古拉地區就發生了3起大象致人死亡事件。

▲ 2019年5月30日,非洲象在波札那北部的大象沙地保護區散步。新華社記者 楊孟曦 攝

座標:奈米比亞

位於非洲南部的奈米比亞,擁有大約2。4萬頭大象。航空勘測統計的資料顯示,該國西北部地區有4627頭大象,其中2911頭在保護區內;東北部地區的大象數量超過19549頭,其中只有6413頭在保護區內。

這意味著“喜歡自由行”的大象數量較多,它們不在保護區內活動,就會有較大機率闖進“人類地盤”。大象常常會破壞圍欄、水壩和水箱以及推倒農場風車等基礎設施,有時甚至傷人。

▲ 2016年8月26日,非洲象在奈米比亞埃託沙國家公園散步。新華社記者 吳長偉 攝

座標:坦尚尼亞

目前,坦尚尼亞是東部非洲地區大象數量最多的國家之一,擁有大約6萬頭大象。

近年來,坦尚尼亞境內“人象衝突”事件頻發,主要原因和大象棲息地減少有關。一方面,在坦尚尼亞政府加大對盜獵的打擊力度下,大象數量有所上升;另一方面,坦尚尼亞人口增長較快,人類定居點範圍不斷擴大,農業用地向原本大象賴以活動和覓食的區域延伸。

隨著大象棲息地不斷被開發和利用,大象與人類活動的距離越來越近。一些農民甚至在大象的保護區和遷徙通道耕種,而一些農民在保護區內放牧也對大象的正常活動造成影響。

▲ 這是2017年11月14日在坦尚尼亞米庫米國家公園拍攝的非洲象。新華社發

非洲象怕辣椒也怕蜜蜂

多年來與大象“鬥智鬥勇”的非洲兄弟,也總結出了不少避免“人象衝突”的經驗。過去,他們驅趕大象的方式較為簡單粗暴,例如擊鼓、丟石頭、大喊大叫等等,後來都被證明成效不佳。現在,他們漸漸找到一些更為巧妙的辦法。

辣椒趕大象

由於非洲象對辣椒氣味較為敏感,坦尚尼亞的農民會在農田周圍的籬笆上抹辣椒油或辣椒水、懸掛浸辣椒油的繩子來驅趕大象。有些農民乾脆就種植辣椒。

在波札那,當地農民還將辣椒粉和新鮮象糞或牛糞混合製成辣椒磚,點燃磚塊後用煙霧“辣”跑大象。

蜜蜂來幫忙

科學家發現,當大象惹惱蜜蜂時,這種勇敢的小昆蟲就會專揀大象最脆弱的眼睛、耳朵和鼻子部分蟄,這讓平日天不怕地不怕的龐然大物痛苦不堪,但又無計可施。

在坦尚尼亞等國,一些農民利用非洲象懼怕蜜蜂的特點,在農田四周搭建“蜂箱圍欄”。

農民們將木製蜂箱掛在木頭支架上,支架和支架之間相隔一定距離,中間利用鐵絲將蜂箱串接起來形成圍欄。這樣每當有大象想要硬闖農田而晃動鐵絲時,附近的蜂箱也會一同晃動,蜂箱內的蜜蜂便會傾巢而出。

給大象搬家

由於大象棲息地承載力有限,一些非洲國家透過給大象轉移安置等方式管理大象數量,以緩解某個保護區內“象滿為患”的情況。

自2002年以來,安哥拉東南部的大象為躲避戰火,陸續來到波札那避難。去年11月,波札那政府宣佈遣返數千頭大象,以降低本地大象密度。目前,波札那正在修建遷徙通道,幫助這些大象安全到達安哥拉。

建造飲水點

此前,有云南村民拍到象群進入院子後用鼻子擰開水龍頭喝水的影片,在網上一度引發熱議。經過一番科普學習,網友瞭解到大象的鼻子是“萬能工具”,憑藉靈敏的嗅覺可以察覺到數公里以外的水源。

鑑於大象會為尋找水源而遷徙,奈米比亞的村民在遠離村莊的地方為大象建造專屬飲水點,從而與大象保持距離。

▲ 2015年8月6日,在肯亞內羅畢市郊的“大象孤兒院”,一頭小象準備喝水。新華社記者 孫瑞博 攝

擁抱高科技

不少非洲國家的野生動物保護機構還透過給大象佩戴電子項圈等方式建立大象定位和預警系統。

當項圈監測到大象離開棲息地,項圈即可觸發預警,並上報精確定位資訊,方便野保機構及時干預,減少大象侵入造成的人員損傷和財務損失。同時,這些長期記錄的位置及軌跡資訊,也將為研究大象的棲息地和活動習性提供精確資料。

對待野生動物

要保護好也要“相處”好

國內這場“全民觀象”引發了社會各界對人與野生動物關係的思考,不傷害、不衝突是人們的普遍共識。

視野丨大象“進城”“進村”怎麼辦?這些地方這麼做

▲ 這是2017年8月28日在肯亞馬賽馬拉國家保護區內拍攝的大象。新華社記者 呂帥 攝

在奈米比亞環境部發言人羅密歐·穆永達看來,雖然“人象衝突”問題很難在短期內得到根本解決,但我們還是要努力在野生動物保護和城鄉社群發展之間尋找平衡。

坦尚尼亞自然資源和旅遊部長達馬斯·恩敦巴羅表示,化解人與野生動物之間的矛盾,

除了要加強民眾的野生動物保護意識,還應做好土地利用規劃,

減少人類活動對野生動物的影響。

發生在波札那奧卡萬戈三角洲地區的一個案例或許能給我們不少啟示。

當地的“大象生活專案”將大象糞便“變廢為寶”,用來造紙以及製作相簿、記事本、卡片等旅遊紀念品,使村民找到一條生財之道

。專案發起人塞辛伊說,這樣做的初衷就是想緩解“人象衝突”,“過去人們把大象當成威脅,我希望透過這個專案讓大家知道,

人類不僅能和大象和諧共存,還可以從中受益

。”

TAG: 大象人象非洲波札那坦尚尼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