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三戶是哪三戶為何亡秦的肯定是楚國人

由 刻苦的涵涵 發表于 遊戲2021-06-28

導語:戰國的時候楚國本來是很富庶而且軍事實力也不弱的國家,但是楚國的國君庸碌,導致楚國最終被秦國滅亡。在秦國滅楚之後,便有了“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說法。關於這個說法有很多不同的解釋。我們來根據不同的版本來慢慢解析當時楚地的形勢。

“楚雖三戶”,這個三戶到底是個什麼意思呢?是哪三戶呢?有一種解釋是這是楚地之人對秦國的敵視,意思就是楚國的人即便都死絕了也不會當秦國的順民。即便苟活了下來,也會找機會揭竿而起,造反推翻秦朝的統治。在這裡這個三指的就是少數的意思。這個版本的解釋就是說楚國人寧死不屈,誓死不做亡國奴。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為何滅亡秦的肯定是楚國人?三戶是指哪三戶

當時秦朝的統治狀況也成為了這種解釋的佐證。當時已經是秦始皇統治階段的後期,一味窮兵黷武,不注意休養生息。搞得民不聊生,這種情況在楚地尤為嚴重。所以楚人義憤填膺的拒絕秦國的暴力統治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那麼另一個版本的釋義就完全不同了,這個版本把三戶解釋為三個家族。這三個家族就是楚國最古老的,最有影響力的昭、屈、景,它們起源於周武王時期。楚國的800年曆史中,楚國的上層基本上都是三大家族的人。三大家族在楚國朝廷之中的勢力很大,無可匹敵,也出現了很多一等一的傑出人才。

這樣理解的話,這句話的意思就是:楚國的三大家族只要有一息尚存,那麼楚國就不會徹底滅亡,還有推翻秦朝復國的機會。這就是關於前半句“楚雖三戶”的兩個版本的解釋。第一種解釋應該更合理一些,比較符合楚人那種悲憤的心情,第二種有點牽強。

在來分析一下下半句“亡秦必楚”,當時這句話流傳的時期正是大秦國如日中天的鼎盛時期,這個時候有什麼依據說楚國能夠滅亡秦國呢?

第一個原因就是反秦運動的爆發。秦末的農民戰爭此起彼伏,這些農民戰爭也可以看作是六國的復國戰爭。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楚人發起的戰爭。比如陳勝吳廣起義,揭開了反秦運動的大幕。當時陳勝就打著“大楚興”的旗號。而且他本身也是楚國人。

後來的反秦主力項羽和劉邦,他們都是楚國人,只是有階層區別。眾所周知劉邦就是個市井無賴,項羽原是楚國貴族。雖然有的史書說劉邦的先祖也是有身份的人,不過應該是美化劉邦之言,可信度不死很大。但是無論身份如何,滅亡秦國的正是楚人劉邦。

“滅秦必楚”有偶然性也有歷史的必然性。這和楚國人的性格有很大關係。楚國人生性好鬥,絕不會輕易臣服與他人。楚國的國土面積很大,人口十分稠密,即便暫時征服了楚國之地,想要管理好楚國之人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就拿但是秦國滅楚的情況來說吧,當時嬴政調集了幾乎整個大秦國傾國之兵才能夠順利的滅掉楚國,這種情況在對六國的其它戰爭中是史無前例、前所未有的。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秦人佔領楚地之後,楚人的反抗就一直沒有停止過。

這樣向前追溯的話,難怪秦軍當時攻佔楚國的時候這麼費勁,幾乎全軍出動。而當時對其它五國甚至可以做到兩線作戰,簡直是天壤之別。這也從側面反應了楚國人的強橫。到後來秦人要治理楚國的時候也碰了很多釘子,只能用“楚人治楚”的政策來勉強維持對楚地的統治。

當時秦國不可能在短時間之內培養出可以分派到六國去的大量的管理人才,只能因地制宜,尤其在對楚人的政策上。正是因為採用了“楚人治楚”的管理模式,才給秦人的統治造成了巨大的隱患。當時秦國的法律十分嚴苛,楚人怨聲四起,那些楚地的官吏又多是他麼自己人,所以經常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三戶是哪三戶為何亡秦的肯定是楚國人

結語:導致楚人連官員帶平民沆瀣一氣,明著暗著對抗秦國。按照這種情況可以想象,楚人最後可以滅楚是具備了很多先決條件的。這些條件的具備也把“亡秦必楚”變成了一種歷史必然。

TAG: 楚國秦國三戶楚人秦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