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明朝也有個于謙,召集22萬軍隊幹了件大事,代理皇帝因此而尊敬他

由 左亦美麗新娛樂 發表于 遊戲2021-04-09

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閒。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想必讀過書的讀者朋友都知道這首《石灰吟》,他的作者正是歷史上大名鼎鼎,卻又不為人熟知的于謙。有愛調侃的朋友可能會說,于謙我熟悉啊,說相聲那位,郭德綱搭檔,喜歡抽菸喝酒燙頭的相聲藝術家嘛。

兩人確實同名,但卻不是一個時期一個行當的人。如果沒有現在相聲界那位“捧哏皇后”於老師,您可能也不會進來看這篇文章,所以說於老師有功啊,名字起得好。

言歸正傳,小編說于謙“大名鼎鼎”是因為讀過書的朋友們都知道石灰吟是明代的于謙寫的,說他不被大家熟悉是因為他曾經幹過一件大事,這件大事許多人都還不太知道。那麼于謙在明朝幹過什麼有意義的大事值得我們記住呢?您聽我細細道來。

一、于謙曾含冤入獄

在明朝276年的歷史裡,最有名的大臣大概莫過於于謙和史可法了。他們在人們的心目中,就像南宋的岳飛和文天祥一樣,是支撐起一個國家脊樑的民族英雄,他們所做的一切無論其最後結果如何,單就他們的精神就足以成為當時人們的精神支柱,也給我們後人留下了一篇篇可歌可泣的動人史詩。

于謙是浙江錢塘人,他從小就很仰慕岳飛和文天祥,還將文天祥的畫像懸掛在書房中,決心學習文天祥捨生取義,以身殉國的民族氣節。他在年紀輕輕的時候就留下了一首永留史冊的明志之詩《石灰吟》。

于謙聰明好學,在科舉的道路上走的很順利,剛剛32歲的時候,就已經做了兵部尚書。當時宦官王振專權,官員們貪汙受賄成風,但是于謙不管別人如何,也不顧世情怎樣,保持著“一塵不染”的為官風格。

正因如此他的“不諳世事”得罪了當時的權臣,所以他曾被其他的當朝大臣王振用權謀關進了大牢,可以說是含冤入過獄,好在最後還是回到了朝堂。

有些人可能覺著于謙這下算是沒救了,多好的一個人怎麼就進了大獄了?雖然最後出來了回到了朝堂,可是這仕途之路怕是到頭了,然而吉人自有天相,您別急,事情還有轉機。

二、關鍵時刻於謙挺身而出

1449年,明朝與北方邊境的瓦刺軍隊發生激戰,明朝軍隊大敗,由於當時的英宗御駕親征因此兵敗後被瓦刺俘虜了。這還不算完,瓦刺軍打了勝仗又全軍亢奮的押著英宗準備攻打京城,他們想利用英宗要挾明朝守將,讓京城守備“開城迎駕”。

面對突如其來的危機,大臣們都聚集在朝堂上商議對策。有些膽小怕死的人,甚至私下已經將家眷送出了京城。還有人制造流言蜚語,說瓦剌的軍隊如何如何強大,北京城怕是保不住了,朝廷應該還是先退出北京到南方去,然後再想辦法。

在這關乎國家存亡的關鍵時刻,身為兵部侍郎的于謙挺身而出,痛斥那些想南遷的人,他認為京師是國家的心臟,京師一丟國家的根基就不保了。

他強烈要求立英宗的弟弟朱祁鈺為新帝,改英宗為太上皇,以此斷絕瓦刺的妄想,並且建議堅決抵抗,立刻召集在外的勤王之師,誓死守衛京城。于謙的這些主張得到了多數大臣的一致支援,也打動了一直舉棋不定的皇太后。

於是,皇太后的主持下,英宗的弟弟成為新皇帝,就是代宗(實際上就是代理皇帝)

同時還任命了于謙為兵部尚書,全面負責北京的保衛工作,那些要求南遷的人被當場處死,表明了君臣上下對抗瓦刺的堅定決心。

三、于謙召集人馬力挽狂瀾

于謙擔負起保衛京師的重任之後,迅速的從各地調集士兵,並且開始緊急從百姓中召集民兵。

他安排軍備處抓緊時間趕製武器,號召京城中的百姓積極配合軍隊完成守備任務,在君臣百姓同心努力下,北京城的守衛部隊很快就增加到了22萬人,防禦體系也在於謙的精心部署之下完全準備就緒。

北京城中君臣百姓上下一心,每個人的心中都充滿了昂揚的鬥志,就只等著瓦刺的軍隊前來了。瓦刺人果然來了。他們把英宗押到城外的高地上,要守城的官員擺出隊伍迎接。

站在城牆上的代宗和大臣們都覺得十分為難,這擺明了就是一個圈套,只要城門一開,北京城內的人就等於是案板上的肉一樣任人宰割了,可是不開城門,難道真的不理會英宗的生死了嗎?

正在猶疑不定的時候,又是于謙站出來說話了,他知道現在正是守城的關鍵時刻,如果稍一動搖,軍心就會大亂。他堅決的拒絕了瓦刺的要求,高聲宣佈國家已經選立了新君,瓦刺人手中的皇帝已不再是皇帝了,所以明王朝決不接受瓦刺的任何威脅。

有的大臣擔心這樣嚴詞拒絕會傷害到英宗,于謙厲聲回答道:“現在是國家生死存亡的時候,是國家重要還是一個皇帝重要?”城下的英宗也明白這場災禍正是由於他自己任性妄為而招惹來的,這時他倒有些明理了,他在城下也高聲告訴城內的人千萬不能開門,自己的生死無關重要,但是一定要保住祖宗社稷。

經過這一番鬥爭,城上計程車兵都在於謙的帶動之下堅定了信心,按照于謙的部署,主動出城去迎戰瓦刺的軍隊。經過幾天的激戰,瓦刺軍隊死了上萬人,損失慘重,明朝的軍隊損失也很慘重,戰鬥的勝利正是用那些英勇無畏的將士們的鮮血換來的,不過這時已有好訊息傳來,各地的勤王之師馬上就要趕到了!

瓦刺人本來以為有明朝的皇帝在自己手中,北京城被攻破只是旦夕之事,可是他們完全沒有想到,不但手中的皇帝毫無作用,北京城的守衛更是固若金湯,明朝的軍隊也與以前交戰的軍隊完全不一樣,人人不畏死,越戰越勇。

這時候瓦刺人反而不敢傷害英宗了,因為他們知道這個時侯殺了英宗,無異於是在給憤怒的明軍心頭火上澆油。但是即便如此他們還是在戰鬥中受到了很大的損失,在城外駐紮還時常受到城外百姓的襲擊,防不勝防。

全民皆兵之際,瓦剌人又收到了各路勤王大軍即將到來的訊息,瓦剌軍軍心開始不穩,他們開始擔心起退回草原的後路會被勤王大軍截斷,因此瓦刺人只好帶著英宗急忙撤離北京。

于謙派人乘勝追擊,終於一口氣把瓦刺人趕出了塞外。敵人退去了。在這場戰鬥中於謙的功勞有目共睹,代宗給他豐厚的的封賞,但他非但沒要賞賜還提醒代宗瓦刺人還在塞外蓄勢待發,隨時都可能再侵襲邊境,現在還不是慶功的時候,應該馬上著手繼續整頓軍隊,修築防禦設施,防備瓦刺隨時可能發動的進攻。

經此一役,代宗對於謙極為尊敬,決定將一切事情都交給他去自行辦理。于謙也不辱使命,經過他的大力整頓,軍隊的戰鬥力果然有了明顯的改善。正是有于謙這樣忠直有才的大臣,明王朝才得以逃過了自建國以來的第一次滅頂之災。

明朝也有個于謙,召集22萬軍隊幹了件大事,代理皇帝因此而尊敬他

結語:

于謙的事蹟,讓我們再一次看到了中國人的節氣和骨氣。在面對外敵侵略時,中國人的愛國主義情懷再一次展現出超強的生命力。歷史上這樣外敵入侵,國民奮起反擊的情況對於我國來說是熟悉而又感動的。

于謙這樣的民族英雄更應該被我們牢記,或許將來的某一天我們的國家還會面臨這樣的危機。但面對危機我們絕不會缺少於謙這樣挺身而出的民族英雄,更不缺少萬眾一心的“中國心”,這顆中國心噴湧而出的愛國精神和英勇民族節氣血液,早已流遍每個中國人的身體。

參考資料:《明朝鮮為人知的那些事兒》京華出版社

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

TAG: 于謙瓦刺英宗軍隊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