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哇資訊網

唐朝養生文化:上至皇帝,下至黎民,唐朝人對養生究竟有多痴迷?

由 鯊魚說史 發表于 家居2021-04-07

養生文化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不管是醫家,還是其他文化學者,都對養生有著獨到的見解,形成了我國源遠流長,異彩紛呈的養生文化思想。

中國的養生文化大抵在春秋戰國時代就已經形成,在漢代獲得了發展的第一個高峰。在漢代,中國的養生文化首次形成了較為系統的理論思想,這對我國養生文化的發展意義重大。

而到了唐代,由於唐朝皇帝的推崇,養生文化在唐代達到了一個新的發展高度,得到社會的一致推崇。但在這一時期,人們主要推崇的養生文化的種類是服食養生,也就是靠吃來達到養生的目的。

但當時的養生食品不僅是我們日常所見的食物,還包括一些金丹靈藥。唐朝有多位皇帝熱衷於透過煉丹來達到強身健體,甚至長生不老的目的,因此大量服食丹藥,結果中毒而亡。

在皇帝的推崇下,民間當然也是趨之若鶩,因此致死致殘的人不在少數。因之,唐代的養生文化,在推動社會物質文明進步的同時,也給社會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一、養生的門道,原來不僅僅是吃這麼簡單

在我國古代,養生文化有著較多的門類,有精神養生、動形養生、調氣養生、固精養生、食養養生、藥餌養生等不同類別。

精神養生起源於《黃帝內經》,該理論認為,人的精神意志,思想魂魄都是由神來主導的,這個神並非是神仙鬼怪的神,而是神氣、神志。

在這一理論指導下,人們可以透過清靜內守,來調攝自己的神志,要少私寡慾,不能躁動妄耗,如此就可以強身健體,延年益壽。

動形養生也就是體育養生,該理論強調人要透過運動來鍛鍊身體。

動形養生最早出自《呂氏春秋》,在漢代得到發揚光大,漢代動形養生的一個重要成果就是"五禽戲"的發明。

我們常說“生命在於運動”,動形養生的理念和我們今天所倡導的健身文化是相同的,這一養生理論也是最為直觀有效的養生方式。

調氣養生的核心在於"氣",傳統的理論認為氣是生命的根本,但氣卻是一個運動無常的事物,因此,人要透過調氣來維持氣在人體的一個良好的運轉,以抵抗病邪。

具體的做法有慎起居,順四時;戒過勞,防過逸;調飲食,和五味等。也就是說,這一養生方式講究一個自律與調和。

固精養生理論的創始人是春秋時期的齊國著名能臣管仲,該理論強調要節制人的慾望,以防止人的陰精妄耗,透過保養陰精,可以讓人內守充盈,從而延長人的壽命。

食養養生也就是服食養生,唐朝著名的名醫"藥王"孫思邈是這一理論的集大成者,為唐朝服食養生思想的流行奠定了理論基礎。

服食養生思想主張人要節制飲食,主張要多吃清、淡、軟、簡的食物,以保養身體,同時以食為藥,調養身體。隨著食養養生思想的發展,人們甚至進一步提出,在患病之後首先要透過食養來治病,食養治不好,再去服藥。

以人為本、重視人的主體性、順應自然是唐朝養生文化的重要特徵,而這些恰恰也是道家思想的內涵。

唐朝的統治者為了體現自身的政權合法性,將自身附會於春秋時期的老子,從而使得道家在唐朝獲得較高的社會地位,這是道家思想能在唐朝產生較大影響力的重要因素。

服食養生本來只是以食養生,但是隨著這一思想與道家的外丹術相結合,到了唐朝,因為統治者的推崇在社會上形成了追求長生的熱潮,以至於造成了很多的悲劇。唐朝最著名的皇帝唐太宗在晚年就篤信煉丹,以至於中毒而亡,步他後塵的還有唐憲宗、唐穆宗、唐敬宗、唐武宗和唐宣宗。

唐朝皇帝之所以熱衷於養生,是和其家族遺傳的"風疾"有關,但如果只是養生還好,唐朝的皇帝卻偏偏中了長生不老的邪,以至於亂吃各種化學品。

有著“小李世民”之稱的唐憲宗曾締造了“元和中興”,給垂死中的唐王朝打了一針強心劑,卻在晚年因為服食丹藥,結果性情暴躁,動輒遷怒於人,最終被宦官所殺,唐朝最後的盛世氣象也就此結束。

藥餌養生是用藥物來調和身體,以扶持為本,中和為原則,從而達到延緩衰老的目的。

在具體的操作上,要根據時令、各人身體素質和年齡階段的不同,來決定如何用藥,以及藥物的用法用量,以預防和治理疾病。

二、唐朝人的養生秘訣:生命在於吃喝

唐朝最重要的養生思想是服食養生,這使得唐朝的飲食文化也因此受到影響,形成了養生化的傾向。

在我國古代,服食養生有著較為久遠的歷史,在《黃帝內經》中就有:"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益精氣"的思想。

所謂五穀就是稻、黍、稷、麥、菽,分別是指稻米、黃米、小米、小麥、豆類;五果是指桃、李、杏、慄、棗;五畜是指牛、羊、豬、雞、犬;五菜是指葵、藿、蔥、薤、韭,葵就是冬葵、藿就是黃豆苗的嫩葉。

中醫認為“藥食同源,凡膳皆藥”,合理的膳食,對我們人體有著極大的幫助,能夠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

而在唐朝,這一養生食譜進一步豐富。唐朝的養生飲食大抵有三種,其一是藥膳和藥酒,其二是水果,其三是飲茶。

唐朝的藥膳十分豐富,有紫米粥、團油飯、桔皮湯、人參湯、阿膠湯等,以團油飯為例,其是烤魚、雞、鵝、羊、姜、桂等多種菜品熬成的一種肉粥,有大補的功效,往往被用來給孕婦滋補身體。而藥酒有海藻酒、鍾乳酒、五精酒、地黃酒、枸杞酒等。

以五精酒為例,是用枸杞、天門冬、松葉、黃精、白朮、細曲和糯米釀成的一種藥酒,對食慾不振,頭暈目眩、鬚髮早白等病症有一定的功效。這種酒不能與鯉魚、桃李、雀肉一起食用,不過話說回來,唐朝的時候國家也是不允許吃鯉魚的。

唐朝人同時喜歡吃水果來美容養生,唐朝的水果種類是十分豐富的,除了我國本土的水果種類,比如桃、李、柿、棗、梨、栗子、橘柚等常見的水果,還有很多從西域引進的水果,比如葡萄、扁桃、胡桃、安石榴、波斯棗。

在唐朝,人們已經有了嚼食檳榔的習慣,同時也有用於清新口氣的豆蔻,人們還特別喜歡吃櫻桃,因為當時的人認為櫻桃能美容。唐朝最出名的水果就是荔枝了,這種水果因唐玄宗與楊玉環的愛情故事而傳芳千古,荔枝也有美容養顏的功效,唐朝人對美貌非常在乎。

唐朝養生文化:上至皇帝,下至黎民,唐朝人對養生究竟有多痴迷?

在唐朝,飲茶成為一種普遍的飲食習慣,無論南北,無關貧富,人們都喜歡喝茶,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茶葉的養生作用。

唐朝的茶葉品種已經十分豐富,比如蒙頂石花、散牙、紫筍、黃芽、白露等諸多種類,以蒙頂石花為例,因為這種茶葉外形像石頭上的苔蘚,沖泡後芽形似花,產於四川蒙山,因此得名。

在唐朝,蒙頂石花是一等的好茶,有“揚子江心水,蒙山頂上茶”的美譽,這也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

服食養生在早期只是指吃動植物藥物,但是在後來,隨著神仙方術的興起,人們認為動植物本身也是有生命的,僅僅吃這些東西,是達不到長生不老的目的的。於是,一些金石藥物也被納入服食養生的範疇之中。

在最初的時候,人們常吃的金石藥物僅僅是金、玉、雲母、砒霜、硫磺,到了漢代,金石藥物家族進一步壯大,名目有數十種之多。

唐朝養生文化:上至皇帝,下至黎民,唐朝人對養生究竟有多痴迷?

在煉丹的過程中,有幾樣比較重要的東西,六一泥、玄黃、丹爐。

六一泥是丹爐所需的密封材料,也可以藥用,其成分包括:雄黃水、礬石水、戎鹽、滷鹽、礬石、牡蠣、赤石脂、滑石和胡粉。玄黃也就是丹爐水,其成分主要是水銀和鉛。丹爐是用來煉丹的容器,最早用赤土做成,在唐朝改為赤金。

唐朝是煉丹術發展的一個新階段,金石藥物的種類進一步豐富,達到六十九種之多,近乎漢朝的兩倍。此外,唐朝還出現與煉丹術相關的書籍,在社會上大量刊行。

因為統治者對煉丹術的痴迷,民間對此也有極大的熱情,我們熟知的唐朝的幾位名人,比如白居易和韓愈都曾痴迷煉丹,只不過白居易沒能成功,而韓愈則因此走上不歸路,最終因為經常食用由硫磺餵養的童子雞而喪命。

韓愈之所以痴迷丹藥,是因為其早年太過刻苦讀書,導致嚴重早衰,四十多歲就脫髮、脫齒,活脫脫一個老頭。韓愈在憲宗一朝曾不惜以死反對憲宗迎佛骨,勸諫他要勤政為本,但最終這樣一個人卻死於長生術,可不悲哉。

唐朝養生文化:上至皇帝,下至黎民,唐朝人對養生究竟有多痴迷?

結語

唐朝的養生文化有著成熟的理論指導,是傳統的哲學思想與醫學技術高度結合的產物,其對當時的社會產生了較為深遠的影響。唐朝之所以會產生較為發達的養生文化,有著一定的社會背景。

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一個繁榮期,社會穩定發展,物質生活充裕,這是養生文化得以發展的基礎。同時,儒、道、釋三家的思想在唐朝並存共榮,其中的道家思想與養生文化有著較為密切的關聯。

唐朝的養生文化主要是服食養生,在我國傳統的養生文化中,這僅僅是五大養生流派的一種。因為藥王孫思邈的緣故,服食養生在唐朝達到一個極盛,這種養生文化在當時存在一定的問題,主要是因為其與長生術的結合,使其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

並且,由於服食養生的大行其道,養生文化的另一個分支“動形養生”,也叫養生體育,儘管也是孫思邈所提倡的一種養生方式,但卻並沒有在唐朝產生較大的影響。

養生體育與服食養生是兩種截然不同的養生方式,一個強調動,一個強調吃,唐朝人選擇了後者,而就我們現在的觀點來看,顯然前者對健康的意義更為重要,不得不說,這是唐朝養生文化的一個缺憾。

參考資料:

《服食養生思想與唐代養生體育活動》

《論唐朝飲食文化的基本特徵》

《我國古代的養生文化》

《微探唐代的養生文化》

TAG: 養生唐朝服食文化思想